看到這篇文章是一位大學老師所作,心里還是很開心的。因為在一個為金錢所蠱惑的時代,并不缺乏真正關心勞苦大眾的學者。作為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不僅付出與所得不相稱,而且由于生活環境與所受教育的限制,使得他們難以維權,沒有發聲的渠道,最終成為被社會遺忘的人群。社會在發展過程中,肯定會有一些人被“落下”,但是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那么這些人的利益是不是能夠的到保障也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至少應該給他們公平的待遇吧!
—落葉知秋(讀第16期《流動地活著,他們是長期的“臨時工”》)
理念成為創意,創意成為產品,產品進入市場,一直都是中國創新無法走出的尷尬怪圈,如何打破,還有待時日,改變求噱頭的思維是首選。
—文臣武將(讀第16期《別只想著和機器人下棋》)
輿情是民意的一部分,但不是民意的全部呈現,更不能等同于民意。網絡上不斷爆發出焦點事件,甚至到普通事件,娛樂八卦都會有輿情的出現。面對這些輿情熱點,很容易被牽著鼻子走。事實上,一方面這些熱點有些是人造的,我們成了被利用的發聲器,幫著幕后人把它炒熱,正中下懷;還有的熱點后浪推前浪,你還沒來得及關注就被新一波的熱點所取代,本身不具有價值,這也是網絡輿論的常態。走群眾路線和群眾輿情是兩碼事,那些點贊排前幾名的評論,大部分都是自身存在著偷換概念等邏輯謬誤,利用一些看似有理的煽情話語,沖擊理性思考。有時,需要將所謂的“民意”放一邊去,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做合理的決策,讓群眾檢驗。
—meadow(讀第16期《輿情不等于民意》)
人都是視覺動物,有一個令人稱贊的外表才會比較容易被注意到。但理智的人追星不是只關注帥氣美麗的外表,而是會從自己喜歡的偶像身上獲取一些正能量,能夠從他身上獲取更多的鼓勵和希望,使自己在生活上能更加成功,這滿足了粉絲的心理需要。從某種程度來說,追星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Mm(讀第16期《偶像的昨天與今天》)
大學你上不上,它就在哪里,國家的大方向,全面提升國民素質是不會變的。首先,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你的。職業教育也好,素質教育也好,根據自身條件與各方面因素去選擇,而不是活在“別人家的孩子”的世界里;其次,理論與實際的差距是永遠存在的,我們只有盡可能地使差距變小;最后,社會是由很多種不同職業的人組成的,有職工、醫生、老師、售貨員等等,每一個職業都有它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作為父母,盡量不要在職業上給孩子太多的干預,而是應該引導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職業。
—簡宇翔(讀第15期《不是每個孩子都要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