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思源
津城“博”海待現蔚藍
撰文|攝影|思源

圖1:天津七里海東海古牡蠣復原體

圖2:臨港經濟區生態濕地公園

圖3:媽祖文化園

圖4:天津漁船
天津有句民諺:九河下梢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九河下梢”是古人稱呼海河的,海河是我國的七大江河之一,海河是一條把天津和渤海連接起來的短短藍線,西自天津市金鋼橋附近的三岔河,東到大沽河入渤海,干流長度只有74千米。但是,它有5條大支流和向四面八方伸展出去的300多條較大支流,構成了華北最大的水系——海河水系。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等各級大小支流組成了一個巨大的扇面,在華北大地上展開,天津就是這把扇子的柄。
人們稱天津城位于九河下梢,是“當海河之中,為畿輔之門戶”。因為這樣的地理位置,天津與水的纏綿自古有之,但是,這也意味著大量陸源污染物也從這里流向大海,纏綿悱惻就會變成糾纏不清。海河連接著天津與渤海。渤海是我國唯一的半封閉型內海,由于封閉性強,水交換周期長,渤海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環渤海地區及渤海廣闊流域的發展也對海洋環境產生了巨大的污染及生境破壞壓力。2006年以來,渤海河口、海灣等重點海域生態系統均處于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
天津擁有珍貴的海陸、灘涂濕地和岸線資源,并擁有多個河口,是我國河口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天津沿海岸的主要入海河口自北向南主要有:澗河口、永定新河口、海河口、獨流減河口、子牙新河及北排河口、青靜黃排水河口。其中永定新河口、海河口、獨流減河口為三大一級行洪河道的入海口。永定新河河口入海淡水較少,排瀝河道也有排污現象,河口污染主要為陸源污染。由于海河常年水質惡化,自凈能力減弱,污染物在海河尾閭——海河口積聚,海河閘水質是海河下游段最為惡劣的部分。

因此,在2012年10月永定新河河口海岸修復與綜合整治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于今年5月通過國家驗收。項目共申請使用中央海域使用金4000萬元,完成疏浚及土方綜合利用35萬立方米;修復加固海岸600米;建立了河口海岸整治與生態示范區。通過實施岸線清淤,根據規劃岸線恢復海況,增加了實施海域納潮量,提高了河道行洪排瀝能力;對岸線進行整治與修復,有效提升岸線結構穩定性,提升岸線防護功能。此外,該項目采用海陸綜合設計理念,篩選適宜樹種栽植,建設海洋特色的岸線景觀,為公眾提供了親近海岸、廊道、綠植的自然條件。
天津、渤海、渤海灣一直給人無法逆轉的“污染嚴重”的形象。所以,當2016年國家海洋局辦公室組織的“海疆生態行——天津站”的報道組驅車前往天津臨港經濟區生態濕地公園時,很多人心里的疑惑都是不言而喻的。



天津臨港經濟區生態濕地公園是我國大型工業區內為數不多的以水處理為主題兼具景觀效果的濕地公園。總投資約2.65億元人民幣,占地面積約63萬平方米,基于《天津臨港經濟區總體規劃》中的綠地系統規劃,在利用外圍河流、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條件的前提下,構建“藍脈綠網”的園區生態網絡,構筑臨港經濟區“一心一帶三橫兩縱”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濕地系統的水源主要來自臨港經濟區勝科污水處理廠排水,其所排污水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B標準。污水經過調節池、潛流濕地、表流濕地和生物柵,通過物理、化學及生化反應三重協同作用得到凈化。其中,物理作用主要是過濾、沉積作用,污水在經過基質層及密集的植物莖葉和根系時,懸浮物被截留并沉積在基質中;化學反應主要指化學沉淀、吸附、離子交換、拮抗和氧化還原反應;生化反應主要指微生物在好氧、兼氧及厭氧狀態下,通過開環、斷鍵分解成簡單分子、小分子等,實現對污染物的降解和去除。能夠減少大量的污染物入海,對于落實渤海碧海行動計劃、改善渤海水質和保護渤海海域的生態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鹽堿灘涂上種樹不易,長勢不好的樹進行特殊營養液“輸液”處理
天津臨港經濟區生態濕地公園同時秉承景觀休閑的理念,為周邊生活區提供配套服務。其方案設計采用“蝶變”的概念,從景觀效果上看,調節池的小島是“卵”,潛流濕地是“蝶蛹”,后面的景觀湖是“蝴蝶”形狀,其寓意為臨港經濟區由一片鹽堿灘涂變成一個現代化工業新城的神奇“蝶變”過程。
七里海國家濕地公園地處天津市東北部,位于天津市寧河縣境內,距天津市區30千米,距北京100千米,距唐山40千米。七里海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天津最大的天然濕地,也是津京唐三角地帶極其難得的一片綠洲。它是鑲嵌在渤海之濱、津沽大地的一顆璀璨明珠,天津最大的后花園。
七里海濕地曾是渤海海底的一片巨大的洼地,自全新世晚期以來,天津地區不斷的海侵、海退過程,使之暴露于地表,形成了具有顯著海洋特征的古潟湖型濕地。自七里海形成的3000多年以來,一直擁有種類豐富的植物和鳥類、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等動物。
同時,由于它是古海岸遺跡,在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等多學科研究以及分析判斷現代海岸線的演變、海平面的上升等方面同樣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被眾多知名專家學者譽為“天然博物館”。由于保護區保護對象是近1萬年以來渤海成陸的海洋遺跡,隨著渤海海退,這些保護對象已經脫離了與海的聯系,使其成為全國唯一一個不涉及現代海岸線的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
這里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比城市中心區高出幾十倍到上百倍,被譽為京津地區的“天然氧吧”和“綠色肺葉”,成為天津地區溫度、濕度和空氣質量的調節器。公園內有鳥類181種,國家Ⅰ級、Ⅱ級重點保護鳥類2種和21種,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的瀕危、易危鳥類5種,亞太地區具有特殊意義遷徙水鳥名錄的鳥類4種。

七里海濕地獨特的生態系統和與濱海新區接壤的特殊地理位置,在維持天津市的生態平衡,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七里海濕地實施保護與恢復工作既是保障華北地區生態安全的需要,也是天津市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盡管濕地面積不是很大,但在整個天津的生態環境、生產生活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據初步調查,天津濕地上長有蘆葦、水蔥、水稗、狐尾藻、鹽地堿蓬等水生和濕生植物群落,各類濕地植物400余種。優良的生態環境是魚類繁殖、育肥的場所,維持著河流、湖泊和海岸漁業的生產力。濕地是一個巨大的生物蓄水庫,能保持大于其土壤本身重量3~9倍或更高的蓄水量,起到緩洪、滯洪、調節氣候、防止環境干旱的作用。
濕地公園的建設是推動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催化劑”,公園會保持該區域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并趨近于自然景觀狀態,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并在盡量不破壞濕地自然棲息地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將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

大神堂牡蠣礁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于2012年12月21日獲得國家海洋局批準建立,這里有國內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牡蠣礁群,是迄今發現的我國北方緯度最高的現代活牡蠣礁。牡蠣礁作為珍稀古海岸遺跡,是海陸變遷與海平面變化的重要產物和佐證,是極其珍貴的天然博物館,它反映了近1萬年以來天津濱海平原氣候變化而發生的海陸變遷的過程,對高分辨率研究古地理、海陸變遷等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牡蠣有群居的生活習性,老的個體死去,新一代就會在死去的牡蠣殼上固著。在許多自然繁殖的海區,海底逐年堆積起的牡蠣殼和大量活著的個體共同構成了牡蠣礁。同一代的牡蠣彼此在一起生長,有時由于互相擁擠,只得共同向上或向外空間伸展,以適應個體體積的增長。所以,健康生長的牡蠣礁還會越長越大。
但是牡蠣其實不止是和同類同居,它們也會有一些小伙伴,比如豆蟹! 豆蟹居住在牡蠣腮內,專門吃牡蠣主人過濾后的食物。公豆蟹會時常移情別戀,從一個牡蠣移到另一個牡蠣,而母豆蟹一身忠于一個牡蠣主人。除了豆蟹外,牡蠣主人也很熱情,常為一些流浪的無脊椎動物提供家園。

一個健康的牡蠣最快每小時能過濾5升水,一天能過濾一整浴缸的水!1公頃健康的牡蠣礁一天過濾的水能填滿36個奧林匹克比賽標準泳池!牡蠣將水吸入腮,上面的絨毛就會過濾出水中的浮游生物和顆粒,可以吃的部分被牡蠣送到嘴里吃掉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減少了水體里的營養物質。其他不可以吃的懸浮物就變成了假糞便排出,沉積下來,為牡蠣礁上其他的生物所利用。
牡蠣厲害的地方不止是過濾水,就連看上去平淡無奇的牡蠣殼其實也相當萬能!由于含有大量的鈣,牡蠣殼可以用來作為飼料,也可以粉碎后當作平衡土壤pH值的肥料。層層附著的牡蠣殼也能夠為眾多的海洋生物提供棲身之所,還能減少海浪對海岸線的沖擊。
然而,過度捕撈、水體污染、海岸工程和氣候變化威脅著牡蠣生存。牡蠣礁是當今地球上受破壞最嚴重的海洋棲息地之一。在短短兩個世紀中,全球85%的牡蠣礁已嚴重退化。由于牡蠣礁能發揮多樣化的生態服務功能,例如為多種海洋生物提供繁殖、避難和覓食場所、有效提升水質、防護海岸帶,因此對其的保護和修復顯得十分重要。
天津市海洋局對大神堂淺海活牡蠣礁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十分重視,在申報大神堂特別保護區的同時,組織開展了“天津大神堂淺海活牡蠣礁獨特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項目”,完成4種增殖礁構型、礁群配置及礁區布局的數值研究,建設人工魚礁示范區10公頃、共計10個牡蠣礁群,投放集魚型海洋生物資源養護礁體2600個,開展底播毛蚶、青蛤、扇貝的資源增殖等工作,對于保護區底棲貝類資源的增殖養護,牡蠣礁群的修復等做出積極探索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