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琳汾
加泰羅尼亞音樂宮
撰文|陳琳汾


加泰羅尼亞地區是西班牙境內最早產生現代建筑運動萌芽的地區,其淵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初期。在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加泰羅尼亞地區選擇擁護奧地利查理大公。然而最終腓力五世繼承西班牙國王之位,此前不同的支持使得加泰羅尼亞地區陷入窘境,其自治權被極大地削弱,同時加泰羅尼亞語也被禁止使用。因為傳統藝術文化受到禁錮,該地區只能選擇發展工業。1830年起,加泰羅尼亞地區開始了自發的資產階級工業化,并率先進入西班牙的工業化行列。1880年,該區的巴塞羅那成為西班牙工業中心。被迫發展工業本是無奈之舉,但卻給這里帶來新的機遇,那就是加泰羅尼亞現代主義(此現代主義即“新藝術運動”別稱)。
新藝術運動的潛在動機是徹底與19世紀下半葉西方藝術界流行的兩種趨勢決裂。首先,新藝術是與先前的歷史風格決裂,這種風格體現了一種懷舊的趨勢和折衷主義混亂的局面,只是冷漠且機械地對經典的傳統形式加以復制。與這種對傳統順從的態度相反,新藝術的藝術家們希望將自己的藝術建立在當今現實,甚至是不遠的未來之上,去打開一扇探索嶄新紀元的大門。為此,他們必須打破舊時代的束縛,拋棄原有的舊風格,創造出具有青春活力和現代感的新風格。其次,新藝術又拒絕了當時西方藝術的另一趨勢——自然主義。新藝術的擁護者熱衷于表現華美、精致的裝飾,而這正是自然主義者們為追求日常生活的真實所拋棄了的特點。新藝術指責自然主義是自然奴隸般的模仿者,使自己囿于細枝末節之中而不是努力去綜合提煉,以更為自由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來進行創作和表現。然而,盡管新藝術反對自然主義,實際上新藝術運動的藝術家們又是崇拜自然的,只不過他們崇尚的是熱烈而旺盛的自然活力,這種活力是難以通過復制其表面形式來傳達的。新藝術者認為,應該去尋找自然造物最深刻的根源,即那些決定植物和動物生長、發展的內在奧秘。只有這樣,自然的精髓才能被把握住。新藝術最典型的紋樣都是從自然草木中抽象提取而出的,它們大多是流動的形態和蜿蜒交織的線條,充滿了內在活力。這些體現了隱藏于自然生命表面形式之下無休無止的創造過程,它們被用在建筑和設計的各個方面,成為對自然和生命的象征與隱喻。

在加泰羅尼亞現代主義(即“新藝術運動”)中,建筑首當其沖,成為一面旗幟。1871年,巴塞羅那建筑師阿馬特創建巴塞羅那省區建筑學院,這所學院成功培養了一批職業建筑師,其中包括安東尼奧·高迪與路易斯·多米尼克·蒙塔內爾——當時最有名的三個建筑師的兩位,另一位是普意居。1878年,多米尼克在文藝復興報上發表文章《探索一種鄉土的國家建筑》,這對加泰羅尼亞現代主義建筑的定義頗有影響。
加泰羅尼亞這一時期的建筑,受到歷史因素和變革因素的雙重影響,既融合了羅馬藝術、倫巴第藝術、哥特藝術,又包含了現代藝術、先鋒派藝術,從而展現出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雖然這些建筑仿佛從傳統的古典形式中走來,但卻少了繁瑣,具有建筑形式趨于簡化、注意應用新技術的現代派建筑特征;二是遵照西班牙的傳統,建筑物的裝飾、雕塑部分和建筑結構同等重要。
出自于多米尼克之手的加泰羅尼亞音樂宮是典型的加泰羅尼亞現代主義(即新藝術運動)建筑。音樂宮始建于1905年,1908年竣工,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座享有盛譽的音樂宮坐落在巴塞羅那市哥特區一條狹窄的小道上,從外觀來看,整座建筑立面被悉心裝飾,曲線凌駕于直線之上,動態之感強于靜態,同時又結合傳統的西班牙元素和阿拉伯元素,花卉圖案被廣泛地應用。
音樂宮最主要的特色便是其豐富的裝飾藝術,其中紅、黃、綠、藍等表現歡快活潑之感的明亮色彩為裝飾藝術的主導色調。多米尼克以濃重的花飾藝術、馬賽克裝飾藝術以及選用多種不同材料和不同技術相互配合的手法,既表現了現代主義風格特色,又成功地展現出加泰羅尼亞的民族特征。例如樓面的紅磚結構與鐵質物件的配合,玻璃裝飾與馬賽克以及瓷片千變萬化的搭配。這些不同材料、不同色彩的組合,在日光和燈光之下,無不優美地奏出一曲古典的民族藝術與工業時代的現代藝術共同交織的協奏曲。
在設計中,考慮到面積有限,多米尼克將入口、咖啡廳、辦公室放在一樓,而把二樓以上建成演奏大廳。二層陽臺的外立面有14根花柱,每根柱子除了柱頭是相同的花朵裝飾外,柱身用馬賽克分別拼貼出不同顏色和種類的花朵圖案進行裝飾,美輪美奐。建筑的紅磚立面與外墻上根據民歌創作的組雕、彩繪玻璃、馬賽克拼貼在視覺上相互碰撞,繁簡融和,從而使整座建筑成為一件渾然一體的藝術品。
比起外部的裝飾,音樂廳的內部更加精致華美。正廳四周的立柱和拱券,在與之相接的天花板頂部做成了孔雀雀翎的裝飾,展現出高貴美麗的氣質。廳內的一組墻雕,以加泰羅尼亞女聲歌唱組演唱加泰羅尼亞歌曲《五月之花》為主題,意在體現當地的民族音樂精神。舞臺后的背景墻上裝飾有16位手持不同種類樂器、神態各異的繆斯女神雕塑,代表著音樂宮歡迎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和藝術家在這里演出。該墻雕取材于希臘神話,繆斯女神上半身的面部神態和動作均用石材精心雕琢而成,而下半身衣飾則由絢麗的馬賽克拼貼而成。據說這組雕塑在當時曾引起過一些爭議,但在如今卻被公認為是音樂廳內部雕塑里最為精彩的部分。許多在此演出過的音樂家,都不約而同地談到“在初次登臺時被這些精美的雕塑所震撼,當獨自站在舞臺中央時,那些女神仿佛是在對你低語”。
除了精美的裝飾藝術,這座音樂廳最令人稱道的地方就是它的采光。它的頂部是一個倒掛形的穹頂,由彩繪玻璃制成,炫麗的色彩和圖案體現著濃郁的新藝術特色。這個能采光的玻璃穹頂使音樂廳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座能在白天依靠自然光照明的音樂廳。倒掛形的玻璃穹頂就像是一盞懸著的燈,其周圍繪制有繆斯女神的形象。廳中二層的吊燈略微傾斜,主要是考慮到采光,因為這種傾斜的布置方式可以獲得更好的光線效果。音樂廳頂部的其他部分,被馬賽克裝飾,此外還飾有900朵瓷玫瑰。
不僅裝飾精美,多米尼克在設計音樂廳時同樣充分考慮了使用的需求。演出舞臺是伸縮形的,可以根據場地需要調整座位排布。另外,音樂宮正廳五彩繽紛的裝飾藝術都經過對音質傳遞質量的考慮。如果在導游隨行的旅行團里參觀音樂宮,便有機會坐在座位上聽一段電腦合成的交響樂。這對參觀者而言不能不說是一種小享受,但實際上播放音樂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檢測舞臺后方的音管,不同片段的交響樂用來檢測不同部分的音管。音樂宮每天通過大約半小時一次的導覽服務對音管進行清潔檢查,以確保每一次正式演出的完美音質。正因如此,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這座音樂宮仍被人們贊譽為世界一流音質的音樂廳。
在音樂宮建成百年之際,人們對其進行了一次修繕維護與加建。新建的副廳完工于2004年,其外部延續了原本的紅磚立面。它的內部沒有主廳那樣華麗的玻璃馬賽克裝飾,但卻更具有現代感。新廳的規模相對小一些,可容納538名觀眾。
如今,每年有超過50萬人出席在加泰羅尼亞音樂宮的各種音樂表演,從交響樂、宗教音樂,到爵士樂和坎索(一種加泰羅尼亞本地音樂)。這里是世界上最漂亮的音樂廳之一,也是最寶貴的建筑遺產之一。現代建筑師大衛·邁克奇贊美道:“音樂宮是空間的智慧”。它集雕塑家和陶藝工匠、玻璃工匠等手工藝者的結晶于一身,把建筑這一綜合藝術極致地表現出來。如果你是一名音樂愛好者,那么可以去加泰羅尼亞音樂宮欣賞一場精彩的演出,讓身心接受音樂曼妙的洗禮;如果只是單純地參觀一下音樂宮,漫步于巴塞羅那的街巷之中,感受世界文化遺產的魅力,同樣不失為一種令人心動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