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慶生 余志國


[摘要]目的 探討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檢測對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預測價值。方法 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人院后24 h血清內的Cys-C水平將患者分為高血清C組和正常血清C組,其中正常血清C組有100例患者,高血清C組有100例患者。對兩組患者的Killip分級水平、2周之內左心室射血分數、3個月內血管時間的發生情況等進行觀察和分析,探究血清胱抑素C對急性心肌梗死存活患者近期的預后的治療效果。結果高血清C組患者的年齡明顯大于正常組患者的,同時高血清C組患者心梗病史例數明顯大于正常組患者,且高血清C組患者cTnl峰值、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血清c組患者2周內Killip分級、左心室射血分數以及3個月內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明顯高于正常血清c組患者,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清c是心肌梗死存活患者3個月內血管事件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中OR=5.396,P=0.021。結論 Cys-C是急性心肌梗死存活患者近期預后的有效預測因子,抑制Cys-C的升高對于降低血管事件的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心肌梗死;胱抑素;預后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12-159-04
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經受到患者和醫務工作者越來越多的重視。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狀動脈突然堵塞,血流中斷,心肌因嚴重缺血以致局部壞死。目前在臨床上腎功能受損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預后的獨立的預測因子,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超家族2中的一員,是一種低分子量、堿性非糖基化蛋白質,其基因為看家基因,即在所有有核細胞中恒定持續表達。近來研究表明,血清胱抑素C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預后的一項獨立的預測因子,為了對這個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究,本研究通過測定AMI患者及AMI后心衰患者的血清Cys-C的水平變化,探討Cys-C在AMI及AMI后心衰診斷及疾病的變化中的意義,現在將研究的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疾病診斷標準參考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編寫的指南;患者入院前胸痛持續時間超過30 min;心電圖檢測結果顯示心臟存在異常;血清心肌壞死的標志物的濃度上升為正常值的2倍以上,并且存在動態變化之中。同時,排除住院期間死亡、炎癥、糖尿病、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以及自身免疫系統存在缺陷的患者。根據患者血清c的水平不同,將患者分為高血清c組和正常血清c組。其中高血清c組有100例患者,男性患者有58例,女性患者有42例,患者年齡最小的為42歲,最大的為93歲,平均年齡為(62.5±14.3)歲,BMI(24.6±2.9)kg/m2。正常血清c組有1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55例,女性患者有45例,患者年齡最小的為35歲,最大的為85歲,平均年齡為(57.6±12.9)歲。BMI(23.4±3.2)kg/m2。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檢測方法
于入院后次日晨采空腹靜脈血5mL,3500r/min快速離心分離血清后,于-40℃C保存。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分析。血清Cys-c濃度檢測應用顆粒增強免疫比濁法檢測,Cys-C試劑由上海景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提供;血清hs-CRP水平應用免疫透射比濁法。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設置檢測參數。所有項目檢測時兩水平質控均在控。
1.3觀察指標
患者入院之后,首先對患者的性別、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陳舊性心肌梗死情況以及泵功能分級(Killip分級)等一般資料進行調查和記錄。同時,對患者進行連續的心電圖監護,每天對患者至少進行一次心電圖觀察。然后,患者人院24h內,對患者的血清c水平進行測定。2周之內對Killip分級和左心室射血分數進行測定。同時,對患者進行3個月的隨訪,觀察其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情況(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等)。對患者血清c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存活患者近期的預后效果進行探究,分析其預測價值和意義。本次研究使用的血清c試劑為上海景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其正常的參考值范圍為0-1.26mg/L。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x±s)的形式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對于危險因素采用回歸分析方法進行分析,以P<0.05表示兩組患者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基本資料比較
高血清c組患者的年齡明顯大于正常組患者的,同時高血清c組患者心梗病史例數明顯大于正常組患者,且高血清c組患者eTnl峰值、超敏C一反應蛋白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2.2兩組患者2周內Killip分級、左心室射血分數以及3個月內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高血清c組患者2周內Killip分級、左心室射血分數以及3個月內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明顯高于正常血清c組患者的,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2.3預后影響因素分析
對性別、年齡、高血壓、陳舊性心肌梗死以及血清c水平進行回歸分析得到:血清c是心肌梗死存活患者3個月內血管事件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中OR=5.396,P=0.021。
3.討論
Cys-C認為是一種理想的早期評價腎小球濾過功能最靈敏的內源性標志物。近年來Cvs-C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相關研究等對726例因急性胸痛入院的可疑和確診的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進行研究觀察,結果高水平的Cys-C與病死率和AMI明顯相關,認為檢測Cys-C水平對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的危險分層有較高的臨床價值,與肌酐和肌酐清除率相比,Cys-C更加實用。Cys-C影響粒細胞的吞噬與趨化功能,參與各種炎性反應。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中就有炎癥反應過程,心肌梗死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心肌細胞缺血壞死影響血液供應的過程,有炎癥反應就有Cys-C的參與。有報道,血清Cys-C水平與年齡、性別、體重等因素有關。在本研究中,對照組血清Cys-C水平與年齡、性別沒有相關性,但是隨著年齡增長Cys-C的水平總體呈升高趨勢。研究結果差異可能是因為本研究樣本不夠大,而且55歲以后隨著年齡的增大,機體的生理功能會有所下降,各方面的代謝會受到影響,人體的腎功能會有所減退。有研究認為平均每10年GFR大約下降13 mL/min/1.73m2,所以會有部分研究對象的Cys-C水平有所增高。然而,腎功能的變化會影響心血管的功能,進而引起心血管方面的變化。有學者對沒有慢性腎臟疾病的人群進行研究,得出Cys-C高的人群比Cys-C在正常范圍的人群患冠狀動脈狹窄的人數更多。本研究中,Cys-C水平與血管病變支數有相關性,AMI組患者的心血管病變支數越多,Cys-C的水平越高,同時死亡人數也越多。AMI后心衰也得出同樣的結果,梗死反復發作的患者其Cys-c的水平會更高,且多數進展為心衰。本研究中高血清c組患者2周內Killip分級、左心室射血分數以及3個月內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明顯高于正常血清C組患者的,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得出心衰越嚴重,Cys-C的水平越高,與相關研究結果相一致。心衰時高Cys-C水平原因可能是:發生AMI的患者,Cys c參與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肌梗死的病理過程,期間酶的變化導致Cvs c水平升高;患者發生心衰后,血流動力學的異常及交感神經系統、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等神經系統的過度激活導致腎臟血管收縮、腎臟血流量減少、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出現腎功能不全表現,進而影響Cys-C水平。提示Cys-C對AMI和AMI后心衰的診斷和預后判斷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臨床實踐中,約有50%AMI患者在缺乏血液供應的過程,有炎癥反應就有Cys-C的參與。
目前心肌標志物只能是用于疾病發生后的診斷,如果有指標能夠早期預測AMI的發生,就能早期干預治療,防止AMI的發生進而減少心衰的發生。無論是新發還是舊發的心肌梗死患者,其發生梗死后心衰及留有各種后遺癥的人數越來越多,因此如何提高疾病的早期診斷及提高疾病的預后是醫學關注的焦點。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血清c組患者的年齡明顯大于正常組患者的,同時高血清c組患者心梗病史例數明顯大于正常組患者,且高血清c組患者eTnl峰值、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高血清c組患者2周內Killip分級、左心室射血分數以及3個月內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明顯高于正常血清c組患者的,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cvs-C與疾病的發展及嚴重程度有關系,其檢測對疾病診斷及預后判斷提供參考。Cys-C通過多種機制參與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但是具體參與機制及水平變化尚有爭議,還有待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