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峰 崔志民 王湘勃 李玉琴 崔立群 杜彩麗


[摘要]目的 探討閉合復位經皮螺釘內固定對跖跗關節損傷患者治療的效果,并對治療的安全性進行分析。方法 利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選取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的70例跖跗關節損傷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的患者給予閉合復位經皮螺釘內固定進行治療,對照組的患者給予閉合復位克氏針固定進行治療,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達96.97%,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74.29%,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71%,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86%,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出血量和愈合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跖跗關節損傷患者利用閉合復位經皮螺釘進行內固定的治療方法具有較好的效果,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閉合復位;經皮螺釘內固定;跖跗關節損傷;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68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12-193-04
跖跗是由中足的前足傳導后來完成步行重力的,在步態的各個時期對體重給予支持,若跖跗出現損傷會給步行帶來嚴重的影響。跖跗關節受到損傷后的治療方法要根據引起損傷的強度及機制暴力來選擇,跖跗關節具有較復雜的解剖關系,發生漏診和延遲治療時會給患者帶來后遺癥。閉合復位經皮螺釘內固定是一種全新的治療方法,本文利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選取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跖跗關節損傷的70例患者,對閉合復位經皮螺釘內固定跖跗關節損傷患者治療的效果和治療的安全性進行探討與分析,進而提高治療效果。具體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利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選取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的70例跖跗關節損傷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5例,包括男38例,女32例,年齡32~68歲,平均(41.5±8.3)歲。30例患者為單柱損傷,18例患者為兩柱損傷,22例患者為三柱損傷。35例患者為因暴力導致的跖跗關節復合體損傷,包括6例高處墜落損傷的患者,13例為機器擠壓損傷的患者,16例為交通事故損傷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損傷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
觀察組的患者給予閉合復位經皮螺釘內固定進行治療,患者需取仰臥位后進行硬膜外的麻醉,向遠端縱向的逐漸牽引第2足趾和3足趾并給予手法進行復位,將大號的骨折復位鉗放置在第2跖骨基和內側的楔骨中,方向和跖跗韌帶相同,復位的中間柱是針對中柱的損傷。在C型臂機的監控下給予中柱整復,將第2跖骨基底復位后再繼續自動的復位第3跖骨基。復位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并確認后,為了起到臨時的固定作用,由內側楔骨的內側緣斜形把1.5mm的導針鉆入到第2跖骨基底,在內側楔骨和中間楔骨中旋入長度為4.0mm的空心螺釘對另一枚螺釘進行固定。為了整復內側柱,對患者死亡足拇趾進行牽引時需將第1個脫位的跖骨基底由外側推向內,在第1跖骨基底向內側的楔骨插人克氏針為臨時的固定作用,達到復位預期的效果后再將空心螺釘旋入,進而完成了固定。最后將第4跖骨基和第5跖骨基通過皮用的2.0mm克氏針把骸骨與外側楔骨貫穿后進行固定以整復外側柱。在整復的過程中若發現了骸骨的骨折后,利用L形的小鋼板和克氏針跨關節進行固定,外側柱長度與力線被恢復后對中間柱與內側柱再進行固定與復位。對照組的患者給予閉合復位克氏針固定進行治療,治療的手術方法與觀察組的方法基本相同,在跟骨節下的2cm處人針,在C形臂的透視下按照不同的骨折方向,克氏針的走向也不同,最后利用克氏針對跟骨進行固定。
在術后,為了確保患者的韌帶可以充分的愈合,韌帶損傷患者需利用石膏進行外固定,時間大概為6周;韌帶沒有損傷的患者不需要進行外固定。術后第3天在醫務人員的幫助下,韌帶損傷的患者需給予足趾和膝關節的活動,韌帶沒有損傷的患者需給予踝關節的活動,并給予關節功能的康復鍛煉。
1.3療效評定標準
記錄患者的出血量、手術的時間、愈合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及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通過Merchant的評分標準評定。手術治療的評定標準是按照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癥狀的消失情況和傷口愈合的情況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差、中、良、優,(1)差:術后患者沒有明顯的恢復,且下肢膝關節的恢復情況并不好、傷口愈合的程度慢及再次出現骨折的移位;(2)中:患者關節的恢復情況一般,活動時仍會出現疼痛感;(3)良:患者的關節恢復情況有改善,且傷口的愈合情況良好,有輕微的疼痛感;(4)優:患者在術后關節恢復的情況和傷口愈合的情況較好,沒有出現疼痛的感覺。有效率為(優+良)/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達96.97%,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74.29%,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在術后,觀察組患者有1例出現創傷性關節炎,1例出現斷針,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71%;觀察組患者有1例出現創傷性關節炎,2例出現距骨壞死,3例出現內翻畸形,2例出現斷針,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86%;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手術恢復的情況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的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出血量和愈合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在臨床上,跖跗關節受到損傷主要的因素是直接或間接的暴力,該關節是由楔骨、3個骰骨及5個跖骨共同組成,運動損傷、交通損傷及高處墜落損傷是常見的損傷類型。傳統切口復位的固定方法具有術后創口較大、骨折部位的血液流通不暢及切口容易出現感染等缺點,進而減慢了患者傷口愈合的速度。螺絲釘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方向需經過精確的測定和設計,進而對骨膜和骨骼的血液輸送給予最大的保護。閉合復位經皮螺釘內進行固定治療對踝關節骨折有較強的力學穩定性,且治療的準確度較高,該治療方法具有操作簡便、術后的創傷較小、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手術的時間較短、術后患者的痛苦輕及骨折的愈合情況較好等優點。克氏針的固定強度較低,且低于閉合復位經皮螺釘內進行固定治療的生物學性能,若在關節內長時間的留置會出現斷裂、松動與感染。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達96.97%,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74.29%,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71%,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86%,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差異不顯著,觀察組患者的出血量和愈合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與文獻報道的一致。結果表明:跖跗關節損傷患者在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后,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且術后具有較少的并發癥,距骨缺血性壞死、內翻畸形等并發癥狀消失,在治療中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出血量、入院時間及愈合時間均優于傳統的固定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跖跗關節損傷患者在閉合復位經皮螺釘內進行固定治療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該治療方法具有操作簡便、術后的創傷較小、不良反應發生率低等優點,進而提高了患者的愈合率,是一種治療跖跗關節骨折患者的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