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本報記者 趙覺珵
在中國的很多城市,錢包的作用正在被手機取代,收銀員詢問“用支付寶還是微信”的幾率遠高于“刷卡還是現金”。根據螞蟻金服(支付寶母公司)和微信支付團隊向《環球時報》提供的數據,前者有4.5億用戶,后者在2015年底綁卡用戶數已超過3億。盡管如此,繼ApplePay、三星Pay、華為支付(HuaweiPay)之后,小米又于1日聯合銀聯推出了小米支付(MIPay)。為什么中國出現這么多Pay?
兩強格局已經形成
互聯網咨詢公司艾瑞的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達62011.3億元,同比增速202.6%,其中個人應用占比59.3%。《日經新聞》稱,中國移動支付消費金額在2015年就已經達到9.3萬億人民幣。無論具體數字如何,第三方移動支付在擁有13億消費者的中國無疑有著龐大市場。
艾瑞分析師李哲峰6日告訴《環球時報》,國內支付市場中,支付寶與微信支付(財付通)占據第三方支付市場約90%的份額,兩強格局已經十分明顯。
盡管目前國內用戶常用的Pay只有幾款,但中國央行目前已發放270張第三方支付牌照,不少知名企業也都有自己的第三方支付工具。例如百度錢包、京東錢包、蘇寧旗下的易付寶等。但李哲峰表示,這些第三方支付工具主要服務于集團旗下金融、電信、電商等相關業務,相比之下,支付寶與微信支付涉及的領域則十分廣泛。
蘋果三星“有天花板”
“現在輪到硅谷山寨中國企業了”,《紐約時報》近日在一篇報道中感嘆,以微信和支付寶為例,中國正走在移動技術的前沿。盡管ApplePay和三星Pay都于今年進入中國市場,但他們發現在這里有些“水土不服”。
2月18日,ApplePay于中國上線,據統計,僅首日綁定用戶就超過3800萬人次。然而,來勢洶洶的ApplePay如今卻沒什么動靜了。蘋果財報和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蘋果目前在中國支持Ap?plepay所需的NFC(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功能的手機約為1億臺,即ApplePay在中國實際用戶數最多只有1億。三星的情況也與蘋果相似,其支持NFC功能的設備在中國市場也不滿1億臺。“這就為它們移動支付業務設了一個天花板”,李哲峰認為,另一方面,ApplePay和三星Pay在推廣方面也缺乏補貼等常規手段來刺激市場。
當然,最大的原因正如美國《福布斯》雜志援引分析人士所言,“蘋果在中國的競爭對手們,實在是太強大了。”
盈利點在支付背后
盡管競爭激烈,但第三方移動支付能給企業帶來的好處也確實物有所值。李哲峰告訴《環球時報》,資金沉淀利息、支付手續費等盈利手段都是最基本的,擁有自己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意味著可以掌握支付和用戶數據,以此發展消費金融、征信、商戶貸款等增值業務。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支付手段都差不多,區別在支付的背后。”
而第三方支付獲得的數據此前都屬于商業銀行。英國《金融時報》稱,第三方移動支付崛起的代價就是信用卡和借記卡的使用量在減少。螞蟻金服向《金融時報》表示,經由其支付寶完成的支付跳過了銀聯。這種狀況導致銀聯以及發卡行、收單行從商戶那里賺取的手續費收入大幅縮水。
而與Apple、三星、華為和小米的合作,則成了銀聯維持其在支付領域地位的重要手段。6日,銀行卡刷卡手續費正式下調,五大銀行刷卡手續費已經低于部分第三方移動支付手續費。李哲峰認為,如果近日由央行牽頭的線上支付統一清算平臺(“網聯”)成立,日后將形成銀聯負責線下銀行卡收單業務,網聯負責線上支付的格局。▲
環球時報2016-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