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銀監會正式發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掇k法》設置了13條紅線,明確實施備案管理制、對借款人進行限額管理等,被業界認為史上最嚴網貸監管條例。在分析人士看來,《辦法》的下發,將促使平臺正視監管新規帶來的業務模式的變化。
點評:《辦法》采用負面清單制的監管方式,提出了13條禁止性行為,包括不得吸收公共存款、不得歸集資金設立資金池、不得自身為出借人提供任何形式的擔保或承諾保本保息、不得發售金融理財產品、不得開展類資產證券化等形式的債權轉讓等。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去年底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此次《辦法》新增加“不得開展類資產證券化業務,不得開展以打包資產、證券化資產、信托資產、基金份額等形式的債權轉讓行為”的規定。
對此,有專家表示,債權轉讓是網貸平臺主流的資產來源渠道之一,主要為解決大額借貸需求的供需匹配和時效性問題,在行業發展之初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帶來了期限錯配、資金池、債權轉讓有效性、虛假債權、資金杠桿等一系列潛在風險和問題。
事實上,早在今年4月監管出臺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就明確禁止了債權轉讓行為。不過,網貸之家聯合創始人石鵬峰指出,這一條對比互金專項整治方案中提到的“未經批準不得從事債權轉讓業務”的說法更加明確也相對寬松,并沒有把所有債權轉讓的行為全部禁止。
此外,《辦法》禁止網貸平臺“發售銀行理財、券商資管、基金、保險或信托產品等金融產品”,有人士指出,這意味著目前一些定位為金融超市的平臺或許有違規之嫌。薛洪言指出,按照《辦法》規定,只要獲得出借人授權,行業內的活期理財和智能投顧等業務創新都是合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