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競爭壓力日趨加劇。面對嚴峻形勢,我國商業銀行急需正確認識自身在市場中的地位,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經營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系統全面的評價自身的經營狀況。鑒于上述原因,本文以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評價為研究對象,結合相關理論,著重對績效評價體系的指標與方法進行深入探析,以期對前有研究進行詳盡的總結,為后期研究提供有價值的經驗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 經營績效 評價體系
一、商業銀行績效評價的主要方法評述
(一)單一財務比率分析法
單一財務比率分析法就是指以企業財務報表資料為基礎和起點,采用一系列專門的方法,計算某一銀行具體報告期的財務比率,并將結果進行縱向和橫向對比,以此判斷一個金融機構績效水平及財務狀況優劣的方法。傳統單一財務比率分析法中使用的財務指標一般構建在一定會計期間的基礎之上,其優點是考慮了利潤因素和財務費用因素,卻沒有將權益資本成本納入考察范圍內。
(二)效率前沿面法
效率前沿面法是一種相對效率而不是絕對效率的績效分析法,效率前沿面始終是由樣本中最優機構或者組合構成。效率前沿面法可細分為超對數模型、數據包絡分析模型、隨機前沿法、后邊緣方法、自由分步法等,金融機構可利用以上方法來確定效率前沿面,并用來估計其他銀行績效數值,在行業內進行績效優劣的評價。
(三)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的出發點在于研究原始變量相關矩陣內部的依賴關系,根據不同組別的相關性差異將原始變量績效分組,相關性較高的變量分配為一組,不同組別間的變量具有較低的相關性。每組變量指代一個基本結構,通常用一個不可觀測的綜合變量表示,這個基本結構即為公共因子。由此可以看出,因子分析可用少數幾個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簡化分析的作用。近幾年來,計算機技術帶動著因子理論和方法成功運用于經濟、金融等多個領域,使得因子分析的實踐和應用更加豐富。
二、國外文獻綜述
相對于一般的經營績效評價的研究,銀行經營績效評價的研究相對起步較晚,大約20世紀50年代,國際經濟學界開始關注銀行經營績效問題并進行研究,但大部分只是簡單的研究。而對于經營績效評價體系的研究則于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究其原因,在于當時政府對商業銀行監管的逐步放松,使得進入金融行業的非金融公司數量增多,金融產品種類不斷豐富,導致商業銀行間的競爭加劇。盈利空間的不斷縮小引起西方理論界和實務界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分析體系的重視,大量學者對其進行廣泛且深入的研究。
國外學者初期大部分應用效率前沿面法對銀行業績效進行研究,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當屬數據包絡分析法(DEA)。Slierman和Gold(1985)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14家商業銀行進行分析研究。其投入變量包括租金費用、員工人數和營業費用,產出變量由資源占用的大小和個別交易時間來得出,研究表明DEA方法可有助于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分析。1997年,Alain Sarzotti結合大量圖表和數據,測驗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銀行經營考評體系的重要性,結果表明數據包絡法將顯著有助于銀行的評價工作,并從激勵約束模型視角出發提出了銀行經營績效考評標準。George E.Halkos(2004)采用數據包絡法DEA對1997~1999年希臘銀行的經營績效進行評價,得到商業銀行的總資產規模擴大程度與經營績效水平正相關的結論。
與此同時,單一財務比率分析法中的經濟增加值在評價公司業績、創值能力上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推廣。Stephen.F.O’Byrne(l996)對工業類企業進行了衡量,在研究時發現:經濟增加值反映的市場價值都大于利潤所反映的市場價值。Uyemura(1996)對1986~1995年美國排名前一百名的銀行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相比較于EPS、ROA、NI和ROE,經濟增加值EVA和市場增加值MVA的相關性最高。Ray Russ于2001年指出若經濟增加值EVA模型有效運用于企業,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企業創造價,甚至有可能扭虧為盈。除了上述兩種方法外,相關研究學者還利用了其他方法研究關于商業銀行的效率問題。
1972年,杜邦分析模型于由美國學者David Cole引入,并在銀行管理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杜邦分析法中的凈資產收益率(ROE)包括兩個方面:資產凈利率(ROA)和權益乘數(EM),其優點在于能對銀行盈利能力進行較為完整的分析,也能較為全面的衡量銀行經營財務狀況。除此之外,杜邦分析模型能在一定層面上反應出銀行經營過程中各部門間的制衡關系,有助于管理者分析問題和查找問題原因。
Willam D.Miller(2000)將非財務因素引入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考評體系,他認為商業銀行的財務因素能夠為經營考評提供參考依據,更為全面的反應企業的利潤水平。與此同時,非財務因素的變動同樣可以為銀行提供發展機遇,同時關注非財務因素和財務因素能更為完整地評價企業的發展環境。Willam D.Miller據此提出了10P經營考評法,其中10P包括利潤(ProHt)、資產(Processes)、營銷渠道(PhysicalDistribution)、人事制度(People)、戰略計劃(Planning)、潛力(Potential)、銀行個性(Personality)等多項指標,從而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考評體系。
從以上可以看出,經過半個多世紀,隨著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評價體系研究的發展,西方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評價體系已日臻成熟和完善,其經營績效評價已經突破了原來由單一財務指標的階段,進化為財務因素和非財務因素綜合考慮的階段;超越了了由原來單純的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的階段,逐步演變為二者相結合的階段。國外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研究評價體系對我國商業銀行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并為我國商業銀行的績效評價指明了方向。
三、國內文獻綜述
我國對銀行績效評價的研究起步較晚,除了研究者數量有限外,使用方法也有限。隨著國內外理論方法的發展,主要使用的方法有三類:因子分析法、經濟增加值(EVA)、數據包絡分析法(DEA)。
(一)采用因子分析法考察我國商業銀行績效
翟守強、秦志強(2008)運用因子分析方法對2007年12家國內商業績效了評價,探討了商業銀行提高競爭績效的途徑,結果顯示國有商業銀行績效較低;上官飛、舒長江(2011)評價了全國13家商業銀行經營績效,運用15個指標按照特征值加權給出了各家銀行的績效排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議;郭翠榮、劉亮(2012)選取了我國16家上市商業銀行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各樣本的經營績效狀況,對其競爭力狀況進行了分析評價;譚華、陳燕華(2012)基于滬深兩地上市銀行年報的主要財務指標數據,結合多元統計分析中的聚類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對所有上市銀行的經營績效進行實證分析。
(二)采用經濟增加值法考察我國商業銀行績效
2005年中國工商銀行福建省分行計劃財務部從商業銀行運用經濟增加值為績效考核指標的作用入手,對其體系進行可行性分析,進而從各方面闡述以經濟增加值為核心的績效考核體系的具體組成及其核算方法,同時還提出商業銀行實施以經濟增加值為績效考核評價體系需要解決明確管理動機完善資產負債管理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和績效考評體系具體構成等問題;字蘭和黃儒靖(2009)結合我國銀行業特點,調整了傳統的EVA模型,進而測算出我國11家商業銀行的EVA及其相關指標,并采用加權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析,找出驅動EVA的主要因素;王一平(2011)則將EVA用于測算中國滬深股市2007~2009年14家上市銀行的經營績效,并從資產總額、銀行資產管理水平、資本充足率和不良貸款率等視角來探索EVA的驅動因素。
(三)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考察我國商業銀行績效
楊寶臣、劉錚、高春陽(1999)、秦宛順、歐陽俊(2001)等均將數據包絡方法(DEA)運用于我國商業銀行,建立了綜合考慮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分別構建我國銀行有效性評價的輸入指標和輸出指標;周逢民、張會元、周海、孫佰清(2010)將銀行經營過程分為資金組織和資金經營前后兩個相繼的階段,應用兩階段關聯DEA模型評價了我國15家商業銀行2003年到2007年的總系統和兩個子階段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分析發現,國有商業銀行的技術效率普遍低于股份制商業銀行,主要由于資金經營階段的經營無效引起的。
綜上所述,雖然起步較晚,我國學者在研究構建商業銀行經營考評體系方面依然一定的成果。隨著制度和環境的不斷變化,即使是成熟的研究理論和方法亦需要不斷完善。及時更新理論使其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這將是今后我國學者在研究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考評體系時需要改進的地方。
參考文獻
[1]翟守強,秦志強.基于因子分析上市商業銀行績效評價[J].金融經濟,2008,14:56-57.
[2]上官飛,舒長江.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國商業銀行績效評價[J].經濟問題,2011,01:109-111.
[3]郭翠榮,劉亮.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國上市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研究[J].管理世界,2012,01:176-177.
[4]譚華,陳燕華.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商業銀行經營績效實證研究[J].特區經濟,2012,10:84-86.
[5]朱傳華,詹細明,黃金英.經濟增加值模型在商業銀行價值評估中的應用[J].統計與決策,2013,12:89-91.
[6]周逢民,張會元,周海,孫佰清.基于兩階段關聯DEA模型的我國商業銀行效率評價[J].金融研究,2010,11:169-179.
[7]丁忠明,張琛.基于DEA方法下商業銀行效率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1,03:172-173.
作者簡介:黃琳婷(1992-),女,廣西貴港人,廣西大學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銀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