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本主義高度社會化的生產力發展,與生產資料及產品被私人占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這個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種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會產生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和億萬勞動群眾購買力相對縮小的矛盾。為了緩解這種矛盾資本主義國家所采用的主要途徑是對外戰爭。在文中從歷史資料出發就對外戰爭與美國經濟的關系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對外戰爭 美國經濟 歷史
資產階級對剩余價值的追求和迫于外部競爭的壓力,總是盲目地、不斷地改進技術,擴大生產規模,造成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但資產階級擴大生產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因此必然剝削勞動群眾,造成群眾購買力相對縮小。同時技改、擴大生產規模會使競爭力較差的小生產者和小企業大批破產,而高效率的自動化設備會使工人大批失業。而這又為資產階級壓低在業工人工資創造了條件。這一切都是廣大勞動群眾購買力下降,使市場擴大遠趕不上生產的擴張,這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經濟經常停滯,并且周期性地發生生產過剩危機。
一、資本主義有效需求分析
凱恩斯作為資產階級學者,回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但他承認資本主義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凱恩斯認為,政府進行大量投資可以產生大量的需求,從而緩解需求不足。在凱恩斯看來,軍費和戰爭費用也是政府剌激需求的措施之一。凱恩斯說,“從事戰爭,乃是政治家認為大量舉債支出之唯一正當用途”。(樊亢主編《資本主義興衰史》,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笫249頁)。長期以來,美國許多經濟學家和經濟界人士把擴大軍費開支當作刺激經濟和減緩經濟危機的一種有效手段。他們認同凱恩斯的觀點,認為政府擴大軍事開支,是擴大社會需求的重要形式,其結果將調動閑置生產能力乃至刺激擴大生產能力,增加就業。
曾擔任美國經濟學會會長的漢森也寫道,“日益增長的軍費開支足以抵消私人資本支出方面可能出現的下降,這確實會給我們帶來幾乎無期限的高度就業。”(轉引自[蘇]法拉馬江《美國軍國主義與經濟》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第239頁)而美國大軍火商——通用動力公司總經理的佩斯則頌揚“軍事防務開支對民用經濟的影響及其在我們社會刺激經濟增長的作用。”他說,軍事防務開支“能夠導致我國社會持久的、非軍事價值的經濟、科學和文化利益增加。”《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雜志曾寫道:“多年來戰爭和備戰曾經是使我國繁榮富強的因素。戰爭,這是美國的生意。”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美國經濟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美國許多商業和金融界人土認為,這場戰爭是美國的一個機會,如紐約的《太陽》雜志指出‘一場歐洲大戰似乎可以保證世界經濟的未來是屬于美洲大陸的,尤其屬于北美。’另一家美國報紙說:‘歐洲戰爭對美國制造業獲取世界市場是一次極大的機會。’一位美國作者宣稱:‘這是一個世紀的機會,一個美國非夢想般的潛在性的世紀機會。’”(高芳英《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美國經濟的影響》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三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所產生的龐大需求,確實極大地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發展。網絡上《世界全史》的《世界現代前期經濟史》講:美國“1914~1919年……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118%,出口貿易增長了344%,對外貿易順差額累計157.53億美元。這種所謂的‘戰爭繁榮’極大地加強了美國的國際地位,使美國從一個債務國變為債權國。”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美國經濟
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成為推動美國經濟發展并使之成為超級大國的重要的因素。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經濟由于30年代危機而異常低迷,羅斯福的新政使美國經濟從危機的最低深淵有所反彈。如以美國在1929年的工業生產凈值為100,1933年則為63.9,1936年為88.1,1937年為92.2,1938年為72(參見朱庭光編,《法西斯主義與第二次世界大戰》,華夏出版社1988年版,312頁)。由此可見,在那些年中,美國工業凈產值沒有一年因為羅斯福的新政而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而二戰的隆隆炮聲,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軍事需求,刺激軍事生產急劇擴大,使美國擺脫了30年代的經濟停滯狀況,而獲得高速發展。據《美國歷年各月工業生產指數》的資料,如以2007年美國工業生產為100,1929年7月工業生產為7.9050,1931年7月為5.332,1932年7月為3.6712,1938年7月為6.0025,1939年7月為7.4227,1943年7月急劇漲為15.4081,1944年7月則為16.4800。即同比來看,1944年7月的美國工業比戰前的1939年7月增長了1.2倍以上。而據豆丁網《試論二戰對美國從經濟大危機中復蘇的影響》的資料:1929年,美國國民收入為833.3億美元,二戰前的1938年為642億美元(還遠不及1929年的水平)。
四、朝鮮戰爭、越南戰爭與美國經濟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軍事需求減少,美國經濟失去了發展的強大動力。戰后4年中,美國工業生產一直低于1943年。到1949年,美國工業生產已跌至1943年的76%,美國陷入戰后第一次經濟危機。“在戰后第一次(1948~1949年)經濟危機中,工業生產的下降幅度為10.1%,其中屬于消費品工業的棉紡織業,下降了26.7%”(黃紹湘《美國通史簡編》,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58頁)就在美國再次需要用戰爭需求給經濟推動之時,1950年,美國所說的北朝鮮對南朝鮮的“入侵”發生了。美國軍費開支急劇增加。美國的“國防開支”,1950年為國內生產總值的5%,1951年急劇增大到10.2%,1952年和1953年均為更高的13.2%([美]赫伯特.斯坦《美國總統經濟史——從羅斯福到克林頓》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7頁)。美國對朝戰爭的巨額戰爭開支,造成了巨大的戰爭需求,拉動了美國經濟(美國在日本、臺灣的軍事訂貨,還拉動了日本、臺灣的經濟)。
從1965年開始,美國對越戰爭的升級,軍費開支迅速增長,給60年代前半期已顯疲軟跡象的經濟增長一劑強心針,使這增長又延長了幾年額外的壽命,并且使這增長從疲弱轉為強勁而達到了新的高度。
縱觀最近100年的歷史,美國多次通過在國外多發射槍彈、炮彈、導彈,多扔炸彈,來打出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并造成對軍用物資的旺盛需求,從而使美國經濟出現戰爭景氣,實現美元強勢地位。
參考文獻
[1]陳賽瑛.美國經濟的發展和歷史上的戰爭[J].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1):59-62.
[2]徐勇,李士杰.論戰爭經費開支對美國經濟的影響[J].軍事經濟研究,2012(04):65-67.
作者簡介:熊珍玉(1987-),女,四川省宜賓市,本科,理論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