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玲 羅治情 陳娉婷 官波 沈祥成
【摘要】本文結合湖北省土地股份合作社改革的實踐,運用盧卡斯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建立“地動—人動—錢動”的分析框架,從人力資本的存量效應、結構效應、投資效應三個方面分析湖北省土地股份合作社改革的人力資本市場外溢效應,探討農村土地市場與勞動力市場相互作用機制。
【關鍵詞】農地產權 土地股份合作社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 人力資本外溢
一、引言
1691年,古典政治經濟學之父威廉·配第提出“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這句至理名言是對土地、勞動這兩種生產要素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作用的精典表述,認為勞動技能是繼土地、物質資本、勞動之外的第四要素。然而,一方面,由于中國農地產權主體虛置和農地產權結構不合理,土地作為農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無法參與收入分配,限制土地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農地產權殘缺造成中國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阻礙了城市人力資本向農村流動,導致農村人力資本結構不合理,從而形成中國農村人力資本匱乏-經濟增長緩慢—人力資本匱乏的惡性循環。因此,改革農地產權制度,提高農村土地和人力資本的產出效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令人欣慰的是,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和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都顯示了決策當局改革產權制度的決心。在此政策背景下,湖北省選擇部分地區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的試點,那么產權制度改革的措施有哪些,經濟、社會效果又如何?為此,本文結合湖北省土地股份制合作社改革的實踐,運用盧卡斯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建立“地動-人動—錢動”的分析框架,從人力資本的存量效應、結構效應、投資效應三個方面分析湖北省農地產權制度改革的人力資本市場外溢效應,探討土地市場與勞動力市場相互作用機制。
二、人力資本外溢效應
關于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舒克茨(1960)考察了二戰結束后物質資本匱乏的日本、德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指出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技能、健康、勞動熟練程度等人力資本的質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相對來說比勞動力的數量更重要,不發達地區經濟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對教育資源、技能培訓、社會保障等人力資本質量投入方面的忽視和不足。宇澤(Uzawa,1965)建立包括物質生產部門和人力資本生產部門的兩部門經濟增長模型,將人力資本作為獨立的要素納入經濟增長模型分析。尼爾森和費爾普斯(Nelson & Phelps,1966)人力資本是影響前沿技術擴散和收斂的重要因素,人力資本促進一國對先進技術的吸收和利用進而推動一國經濟增長。丹尼森(Denison,1985)利用1948-1984年美國的經濟數據對物質資本和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進行實證檢驗,發現科技和教育的技術進步對美國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66%,引起了社會對教育投資的關注和各國的教育投資熱潮。羅默(Romer,1986;1990)建立了包含人力資本在內的內生增長模型,提出人力資本水平越高,尤其是研究與開發人員越多,全要素生產率越高,技術進步越快,其研究結果突出了研究與開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盧卡斯(1988)在宇澤模型(Uzawa,1965)的兩部門生產要素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人力資本外溢模型。盧卡斯計算人力資本溢出效應的公式如式(1)所示。
盧卡斯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人力資本溢出是推動技術進步的動力,人力資本積累導致社會平均技能水平提高從而推動經濟增長,產業化的人力資本投入通過人力資本的內部效應增加人力資本自身收益的同時,通過人力資本的外溢效應促進其他生產要素生產效率的提高帶來投資收益的增加,使經濟增長呈現出動態特征和長期增長的局面,盧卡斯的人力資本外溢模型將內生增長理論推向了新的高度。
三、土地股份合作社改革的主要措施及效果—以龍崗為例
2010年,湖北省春暉集團與孝感市采用“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方式和“租金保底+股金分紅+打工收入”的分配機制進行土地股制合作社的試點,按照“農戶保底又分紅、公司參股不控股”的原則組建了“湖北龍崗土地股份合作社”,其中,龍崗村土地流轉率達98%,因此,也被稱為“龍崗”模式。
1.土地股份合作社改革的主要措施。
(1)將農戶的土地承包權、村集體的成員權轉變為對集體土地資產的貨幣化的股權。龍崗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股權結構如下:孝感市三汊鎮龍崗、同昶、彭橋、東橋4個村的村集體和699戶村民分別以6000畝土地28年的承包經營權,按每畝902.2元均價,折合成541.6萬元入股(占總股份的51%),春暉集團以216臺(套)農業機械和資金,折資520.39萬元入股(占總股份的49%),共同出資1061.99萬、總股份1.18萬股。將農戶的土地承包權、村集體的成員權轉變為對集體土地資產的貨幣化的股權,農戶成為土地合作社的股東,農戶的土地所有權通過股權清晰地展現出來,使得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為有法人地位和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權利能力一個實質性的機構,有了可操作組織實體、管理體系和運行規則,農民可以通過股權行使土地資產的收益權、處置權,有效地彌補了農地“三級所有”的土地產權結構下農地“所有權”的殘缺,強化集體資產的排他性和完整性,增強農民在農地流轉中的各方自主權。將土地承包權轉換成貨幣化的股權后股權交易的可操作性為土地所有權的流轉、退出奠定了基礎。
(2)在收益分配方式上,龍崗土地股份制在村集體和農戶控股,不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的前提下,將農戶對農地的使用權收歸集體,由集體對土地統一經營管理,采用“B(保底租金)+X(盈余分紅)”的模式,按照各自占有的股份獲得相應的股權分紅。保底租金是農戶轉讓土地承包權的租賃租金,無論龍崗土地股份合作社盈虧均須按每畝360斤中釉稻的底價支付土地租金;盈余分紅由股金分紅、打工收入等構成,由龍崗土地股份合作社根據當年營業收入情況提取公積金、風險管理金后按股分成,其中,股金分紅為農戶以承包地經營權折資入股的股份分紅;打工收入則是農戶可以選擇到該集團公司中工作以獲取工資性收入。如2011年土地股份合作社經營收入781.68萬元,收益分紅金額48.27萬元,按股份結構,春暉集團分紅23.65萬元,入股的村集體和農戶分紅24.62萬元,2011年農民領取租金每畝386.2元,股金41元,補助金141元,參加合作社的農戶每畝平均收入為568.2元,龍崗模式下的農戶土地流轉收益遠高于湖北省的土地流轉平均價格。因此,龍崗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收益分配方式將村集體的土地所有權和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貨幣化、股權化,使得土地權益具有更好的可分割性和流轉性,不因農民人口、身份的變化和地域的遷移而改變土地權利,有利于保證土地權利穩定性,為土地生產要素的市場配置創造條件。
(3)在經營管理上,龍崗模式采用“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形式,將農業供應鏈管理協調機制引入土地流轉市場,土地分散承包經營的傳統,解決了農戶高度分散經營導致企業監管、管理成本過高的問題,將外部管理成本內部化,通過土地的規模化管理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龍崗模式在經營管理上的優勢在于:第一,發揮春暉集團的龍頭企業優勢,以機械化經營代替了原先的農業傳統的粗放式經營方式,有效實現農業適度規模化和產化化經營。2012年,春暉集團投入資金6800多萬、大型農機設備200多臺,連片整理土地2000多畝,建設農田耕路3300多米、硬化水泥路面3000多米,新修水利灌溉泵站5座,水渠3000多米,為機械化生產創造條件。第二,龍崗模式以合作社為生產經營主體,改變傳統模式下農戶在締約關系中的弱勢地位,通過合作社的中介作用將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戶組織起來與龍頭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進而實現企業與農戶的有效溝通。
2.龍崗模式的人力資本外溢效應。
(1)人力資本存量效應
人力資本存量結構效應反應了人力資本產業、部門、空間、層次、專業和職業分布狀況,人力資本存量的提升會帶來人力資本結構的優化(Castello&Demenech,2002;譚崇臺,2001)。實踐結果表明,龍崗模式通過影響人力資本投資決策、“干中學”引起人力資本結構變化,有效引導人力資本流動從而實現人力資本的優化配置。從人力資本部門配置結構和層次結構來看,2012年春暉集團在合作社的基礎上創建了“湖北春暉農科院”,從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引進20多名專家、研究人員對龍崗土地股份合作社進行技術指導,通過統一經營、統一服務或農業示范等方式為農戶提供農情預警、環境監測、農技推廣服務。從人力資本專業和職業結構來看,湖北春暉農科院從高校引進40多名大學生進行農業生產管理、農機作業、經營管理和法律維權等多種服務。從人力資本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來看,2012年春暉集團在土地流轉的農民中返聘20多位農民經營6000多畝土地,安排518位村民到下屬各公司和農業合作社打工,幫助317位村民到外地務工經商,保證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就業轉移。
(2)人力資本的結構效應
教育的層次結構決定人力資本的素質,培訓是推動技術進步的重要途徑(方福前;祝靈敏,2013),因此,教育結構、培訓機會是形成人力資本結構的關鍵因素。2012年,春暉集團在龍崗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基礎上先后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和生產管理合作社,農業產業鏈覆蓋延伸到農機設備、農資服務、農技推廣、農產品倉儲、加工運輸和銷售。這種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管理模式帶來生產過程中技術水平的提高,工人只有接受更多的教育、培訓以適應技術進步的要求,使得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從事技術含量更高的工作,勞動力市場上高技能勞動力就業份額增加和工資水平上升,改善由于農村勞動力同質性導致勞動力市場上勞動需求方主導的農民就業難的弱勢地位,農民就業機會改善、收入增加。
四、龍崗模式的主要問題
(一)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不明確
盡管《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土地承包方可以自愿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從事農業合作社生產,但對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并無明確規定。在實際操作中,土地股份合作社既可以通過申請營業執照,成為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法律實體,也可經頒發股權證明書,但申請營業執照和頒發股權證明書的法律地位、程序、法律責任、稅收負擔等經濟責任及工商登記手續截然不同。從短期看,頒發股權證明書雖然簡單易行,但是留下諸多制度隱患,第一,頒發股權證明書由于缺乏法人地位,不能申請銀行貸款,將成為資本進入土地流轉市場的障礙,導致金融市場向土地市場資本轉移渠道不暢,影響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效果。第二,頒發土地股權證明書以土地股份合作社營利為前提,但如果土地股份合作社經營過程中,出現虧損或資不抵債,以頒發股權證明書的行政手段保證其市場主體地位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必將面臨難以成為承擔法律責任主體的問題。
(二)土地資產折股量化技術人員缺乏
土地資產折股量化是土地股份制改革的重要環節,必然后涉及農民的利益,而農民在談判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容易造成土地資產折股量化過程中農民權利受損和集體資產的流失。首先,在程序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折股量化建立在對土地資產進行清產核資的基礎上,目前,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清產核資的主體往往是村委會,那么村委會是否具備清產核資的資格、參與人員的資格、技術都還有待商榷。其次,折股量化往往是參照土地征用價格或者土地上的年均收入等綜合因素折算每股的價格,從而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貨幣化和價值化,那么這種方式如何保障隨著技術進步、農產品價格上漲帶來的土地增值收入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現實問題。
五、“龍崗”土地股份合作社改革的啟示
(一)明晰產權是土地股份合作社改革的基礎
確權是土地權益實現的基礎,是土地市場配置資源的邏輯起點,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以明晰產權繼而“還權賦能”的農村市場化改革得以確認,在物權法的規范下,通過確權、公示、頒證等物權法定的程序性制度安排,厘定了農戶家庭、集體經濟組織在既有憲政框架下的土地產權邊界,保障農民土地占有的安全性預期。
(二)完善土地股份制監督約束機制
科學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與監督激勵機制,是實行科學決策、民主管理的制度保障。因此,積極引導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包含董事會、監事會、股東大會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結構與監督激勵機制,引入第三方審計與獨立董事制度,建立包含法人財產權、出資者所有權、出資者監督權、法人代理權的“四權”制衡機制,規范、完善股權設置,鼓勵掌握財務、管理的專業技能人才回鄉創業,組織農民參加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宣傳、培訓,改變農民在土地股份合作社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弱勢地位,從技術層面與制度層面杜絕土地承包、流轉、抵押、出租過程中少數代理人暗箱操作的現象,切實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將農民對土地股份合作社決策控制權落到實處。
(三)建立農村股權交易市場
股份化是土地權益實現的基礎,流轉和交易是土地股份制實現的方式,農村股權交易市場是土地股份合作社運行的載體,是鞏固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實現農民土地權益的保障。加快開展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以鄉鎮為單位推進土地股份合作社改革,擴大土地流動范和規模經營,吸引更多工商資本、更多投資主體進入農村土地產權交易市場,培育有效的股權交易市場微觀交易主體。
(四)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以及法律、稅收制度
明確土地股份合作的法律地位,并且輔以適當的稅收優惠,扶持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發展狀大,使之成為能夠行使行為能力和權利能力的法律主體和市場主體。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結合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使得農民的經濟身份與社會身份分離,保證農民離開農村后依然可以享受相關土地權利,消除土地保障功能與配置功能的矛盾,保障農民依附于土地上的權利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孫婧.人力資本與全要素生產率—基于作用機制與作用效果的實證研究[D].復旦大學.2013.
[2]王金營.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3]陳家澤.產權對價與資本形成:中國農村土地產權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制度創新——以成都市為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4]曹文斌.土地股份合作制:中國農地制度的創新與實踐[J].現代農業.2009.7.
[5]曲福田,田光明.城鄉統籌與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J].管理世界.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