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成秀
摘要:目的探討自擬縮尿湯聯合捏脊治療小兒遺尿臨床療效。方法將2012年8月-2015年12月于本院兒科門診確診小兒遺尿癥的81例患兒納入研究并隨機分組,對照組40例采用自擬縮尿湯治療,觀察組41例則聯合捏脊治療,7 d為1療程,比較2組患兒癥狀積分改善情況及臨床療效差異。結果經過治療,患兒夜間遺尿、熟睡不醒、尿清量多、神疲乏力等癥狀均不同程度改善,但觀察組改善更顯著,且總有效率更高,差異顯著,P<0.05。結論自擬縮尿湯聯合捏脊治療小兒遺尿療效顯著,可更好地改善遺尿,提高生活質量,優于單用中藥治療,值得推廣。
關鍵詞:自擬縮尿湯;捏脊;小兒遺尿;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272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6)10-0039-02
小兒遺尿癥是臨床常見的兒科疾病,現代醫學認為其與睡眠過深、心理、遺傳背景、功能性膀胱容量減少等因素均密切相關,臨床以對癥治療為主,但效果不理想。同時,藥物應用的同時還可引起諸多不良反應,且存在復發率高的弊端[1]。中醫認為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于調養,脾腎虧虛,膀胱氣化不利是其重要病機。筆者采用自擬縮尿湯聯合捏脊治療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2年8月—2015年12月于本院兒科門診確診小兒遺尿癥的81例患兒納入研究,依據隨機數據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最小5歲,最大14歲,平均(6.29±1.06)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14 a,平均(1.29±0.37)a;觀察組中男28例,女13例,年齡最小5歲,最大13歲,平均(6.46±1.18)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14 a,平均(1.34±0.35)a。2組患兒一般資料均有可比性,P>0.05。診斷標準[2]:①發病年齡不小于5周歲。②夜間入睡后尿床,睡眠深,不易喚醒。③尿培養及小便常規無異常。④X線檢查可見部分患兒存在隱性脊柱裂。納入標準:①符合小兒遺尿癥診斷標準,年齡在5歲以上歲并知情同意者;②均經本院醫學倫理會審核通過;③原發性遺尿者。排除標準:①不符診斷標準者;②存在泌尿系感染等可引起遺尿的疾病者;③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④藥物過敏者;⑤未遵醫囑退出研究者。①存在脊柱骨折、脫位等不適合捏脊治療者。
1.2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中藥湯劑自擬縮尿湯治療,以補益脾腎,約束水道為法,方由黃芪25 g,炒山藥、熟地黃、益智仁、葛根、山茱萸、桑螵蛸、枸杞子、麻黃、覆盆子、金櫻子、烏藥8 g等藥物組成,并隨證加減。由于本研究患兒年齡分布在6~7歲多見,因此本方劑量據此而定,臨床應用應依據患兒年齡進行細化調整,此為7歲患兒的用量。四肢無力、面色白、舌淡者加黨參15 g,茯苓、炒白術各9 g;乏力口干、舌紅少苔者加生地黃15 g,知母、五味子各9 g;納呆者加雞內金、山楂15 g;困寐不醒,痰濕內蘊者加遠志、石菖蒲各10 g;面赤唇紅、急躁易怒、口渴喜飲者去黃芪,加黃芩、柴胡、龍膽草各10 g,藥物均由中藥房統一提供并代煎,每日1劑,每次100 mL,每天2次。
觀察組:聯合捏脊治療,囑患兒取舒適俯臥位,操作者以雙手食指第2,3指節背側緊貼患兒脊柱(督脈)處的皮膚,起點選擇長強穴,從下往上快速而均勻地向前推動,以大椎穴為終點。操作者在推的同時,采用雙側食指與拇指合作,捏拿起來皮膚,往前捻動。從長強穴捏至大椎穴操作6遍,第4遍時用較重的力量捏、拿、提起督脈旁的臟腑背俞穴處,用力牽拉向后上方,再行捏脊操作2遍。后以拇指順著脊柱兩側自大椎穴反向往下捋下長強穴,反復操作3次。之后按揉膀胱俞、腎俞穴處各1min,八髎穴以手掌根部擦3遍,以皮膚感覺溫熱為度,2組均以7 d為1療程。
1.3觀察指標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選取夜間遺尿、熟睡不醒、尿清量多、神疲乏力等各項癥狀,依據嚴重程度從無、輕中重分別以0、1、2、3表示,記錄癥狀積分改善情況;比較2組患者臨床療效差異。痊愈:遺尿消失且6個月內未見復發;顯效:癥狀已得到基本控制,雖然可見偶爾尿床,但6個月內未見病情加重;有效:遺尿次數顯著降低,睡眠中可叫醒患兒排尿,但反復發作;無效:遺尿未見改善,或控制尿床的次數尚未達到50%。
1.4統計方法SPSS17.0統計分析,均用雙側檢驗,統計前進行正態分布檢測,計量資料數值以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用百分數表示,比較用卡方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癥狀積分見表1。
2.2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3討論
小兒遺尿是臨床常見的兒科疾病,中醫認為腎主水,與膀胱相表里,兩者功能協調是保證人體尿液排出正常的關鍵所在。《雜病源流犀燭》:“脾虛則不能為氣化之主,故溺不禁也。”《仁齋直指小兒附遺方論》:“腎主水,膀胱為津液之腑,腎與膀胱俱虛,而冷氣乘之,故不能約制。其水出而不禁,謂之遺尿”。可見從脾腎入手治療本病的思路由來已久,而此為后人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小兒體質發育尚不完善,具有脾常不足,腎常虛的體質特點,脾虛日久則氣血生化不足,使腎臟失于濡養。腎為人體陰陽之根本,腎虛若得不到及時糾正,又可進一步加重脾虛,形成惡性循環,增大治療難度,臨床證型以脾腎兩虛多見。臨床治療上,目前大多專家主張溫腎助陽,健脾益氣縮尿為治療原則,縮泉丸、金匱腎氣丸等中藥方劑的應用具有一定的療效。過去的幾年里,國內諸多專家立足臨床對中醫藥治療本病的療效進行了較多有益的嘗試,但臨床療效差異較大,且仍有不少患兒雖經積極治療病情未獲得改善。自擬縮尿湯是筆者詳閱歷史文獻并結合臨床經驗擬定的中藥湯劑,已被廣泛應用于小兒遺尿的治療,因此將其定為對照組治療方案。方中黃芪量大,具有補益肺脾功效;山茱萸、山藥、枸杞子、熟地培元補腎,從而達到縮尿止遺作用;葛根升陽,調節機體升清降濁;升舉脾陽;桑螵蛸、益智仁、烏藥、金櫻子合用共奏溫腎助陽功效,可有效祛除膀胱腎間冷氣,恢復腎和膀胱的生理功能;麻黃宣肺以制下,加強對津液的制約,從而避免遺尿,諸藥合用脾腎同調,使下焦寒氣得溫而去,恢復正常的排尿功能。
捏脊源于《肘后備急方》,背部循行經脈多為陽經,督脈貫脊,督率機體陽氣,統攝真元。膀胱經與督脈分布著背俞穴及督脈上命門等重要穴位,捏脊療法是通過在此處捏提,刺激穴位,從而達到調節臟腑功能的目的[4]。研究表明,捏脊不但可通過對脊神經產生有效刺激而調節患兒中樞排尿系統,還可加強高級神經中樞脊髓排尿反射中樞的控制,調節副交感及交感神經功能,收縮逼尿肌,從而達到治療作用。觀察組采用自擬縮尿湯聯合捏脊治療效果顯著,癥狀積分改善更顯著,且臨床總有效率更高,與蔡江[5]的研究結果相一致。綜上,筆者認為觀察組治療方案效果顯著,可作為此類患者的常規治療手段。
參考文獻:
[1]毛改,張永臣.針灸治療小兒遺尿的臨床研究進展[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3,34(11):71-72.
[2]余繼林.馮氏捏積療法[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5:26-34.
[3]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4]陳憲忠.四君子湯合金匱腎氣丸治療小兒遺尿36例[J].河南中醫,2007,27(9):74.
[5]蔡江,徐榮謙.捏脊配合自擬溫腎健脾方治療兒童遺尿[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12,19(5):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