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沛良
現代農業是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這五大發展理念,既是撬動全局的深刻變革,也是引領發展的客觀遵循,為推動江蘇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提供了重要指引。對江蘇來說,未來五年,是完成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殷切囑托的決戰決勝階段,不僅迎來現代農業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也面臨農業遠近期矛盾疊加、內外部制約并存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深刻領會和全面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加快現代農業建設,以理念轉變引領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以方式轉變推動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高,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讓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發展,為“邁上新臺階、建設新江蘇”夯實基礎,提供支撐。
以創新添動能,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創新引領發展,創新增添動能。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堅持創新驅動,盡快擺脫依靠要素投入推動農業發展的路徑依賴,構建產業新結構,突破農業新科技,發展農業新業態,釋放現代農業的新動能。

創新驅動產業布局優化。資源要素是江蘇農業發展的硬約束,有限的耕地既要考慮農林牧漁產品的有效供給,也要兼顧生產生活生態的多元功能,還要統籌增產增效增收的多重目標。實施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以效益為導向,合理安排農業產業發展優先序,構建新的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以產業結構的優化實現產業發展的“加法”。
創新驅動科技裝備提升??萍际乾F代農業騰飛的翅膀。江蘇科技資源豐富、力量雄厚,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一直穩居全國首位,但處于科技前沿的自主創新成果還不是很多。聚焦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推出一批“蘇”字頭農業科技創新成果,以技術的群體性突破支撐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積極推進“互聯網+”、生物技術、現代裝備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改造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完善全覆蓋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推動農技成果進村入戶、開花結果。
創新驅動產業互動融合。創新要落到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產業優勢上。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以為現代農業建設注入新的內涵,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打開農業增效的新空間。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以區域公共品牌為重點強化品牌創建,積極發展連鎖配送、電子商務、直供直銷等現代流通業態,提高農業附加值,實現新產業、新業態、新機制融合發展、互動增值。
以協調增活力,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
協調才能持續,協調才有活力。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我們面臨著一系列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特別是城鄉區域之間的不平衡導致資源要素持續向城市集聚,農業現代化成為“四化同步”最薄弱的環節。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必須堅持協調發展,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推動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增強后勁、激發活力。

在“人”的問題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引導各類經營主體發揮優勢、各展所長、融合發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升一批有經驗、有勞動力的“老農”,吸引一批有鄉愁、想返鄉創業的“新農”,引進一批有學歷、能創新的“知農”。把家庭農場作為農業生產中最基本的經營主體,鼓勵土地向種田能手、職業農民適度集中成為家庭農場,鼓勵以家庭農場為成員組建或改造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家庭農場與農業企業建立穩定的利益聯接關系。
在“地”的問題上,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是落實“三權分置”的基礎,要確實權、頒鐵證,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權益,讓農民吃上“定心丸”,和農民一道守住耕地紅線。積極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推動土地向新型經營主體流動,引入更多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理念,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廣聯耕聯種、農田托管等各具優勢的規模經營模式,提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
在“錢”的問題上,加快農村金融和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金融改革,深化農民合作社融資改革,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完善農業保險制度,通過金融創新,提高信貸保險為農服務能力,促進金融資源向“三農”傾斜。同時,喚醒農村的“沉睡資產”,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明晰產權、賦予權能的基礎上,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農村各類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優化配置。
以綠色優生態,積極構建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
綠色就是生命,綠色寓意希望?,F代農業是綠色產業,必須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加快構建“功能布局合理、資源利用集約、農耕文化傳承、農村環境良好”的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讓農業成為建設美麗宜居新江蘇的重要支撐。
發展生態農業,讓綠色食品“養胃”。以農業清潔生產為重點,立足種養平衡發展,統籌考慮環境消納能力,加快新型農牧結合生態種養模式推廣,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促進農業產業鏈條的生態化,為城鄉居民提供種類豐富、質量可靠的綠色食品,實現農產品質量提高、農村環境減負、農業生態增值多重目標。
發展循環農業,讓耕地資源“養顏”。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將傳統“資源—產品—廢棄物”的線性生產方式轉變為“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方式,進一步提升秸稈利用質量、拓寬畜禽糞便利用渠道,綜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讓農業資源自我凈化,休養生息。
發展觀光農業,讓田園風光“養眼”。將田園風光與農耕文化傳承、鄉村旅游等有機結合,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打造推介一批休閑觀光農業產品,向社會推介一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挖掘傳承一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培育發展一批休閑觀光農業集聚村,拓展農業功能。
發展現代林業,讓天然氧吧“養肺”。建設“綠色江蘇”,實施森林資源保護等重點工程,推進植樹造林,開辟造林綠化新空間,加強農業植物資源多樣性保護,強化濕地保護與利用,全面提升綠化發展水平,讓城鄉居民在天然氧吧中深呼吸。
以開放拓空間,統籌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開放拓展空間,開放構筑優勢。隨著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不斷發展,江蘇農業發展正逐步處于全面對外開放的國際環境,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戰略,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江蘇打造成農產品進出口大省、“一帶一路”農業“走出去”示范省、開放型農業強省。
著力產品互通,促進農產品國際貿易。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聚組織資源、技術力量和項目資金,加強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建設,培育壯大一批具有比較優勢、國內或國際市場前景廣闊的優勢產業、特色產業,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發揮江蘇濱江臨海、交通便利、開放程度高的優勢,建設一批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中心,努力成為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農產品進出口集散樞紐。
著力優勢互補,推動農業“走出去”、“引進來”。鼓勵支持省內有意向、有實力的農業企業抱團到境外創業,充分利用農業技術、經驗、設備等優勢,在國外建立生產基地,創響江蘇優質農產品品牌,參與國際農業開發,搶占國際化市場。同時,支持境外企業來江蘇在農業領域投資興業,向江蘇農業輸入國際先進生產要素和管理經驗,實現引資與引技引智并舉。
著力要素互融,加強農業國際合作交流。以技術與信息交流為重點,強化農業國際合作,積極引進國外前沿農業技術、優良種質資源、先進物質裝備,建設一批國際合作項目集聚、國際交流密切的農業國際合作示范區。開展多樣形式、多種渠道、多個層面的國際交流互訪,特別是增加農業科技專家、農業企業家和政府部門管理人員交流,增進了解、增強合作、增加信任,拓展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
以共享惠民生,讓廣大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
共享體現民生,共享維護公平。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力爭農民收入增幅持續高于城鎮居民、低收入農民收入增幅持續高于農民平均增幅,讓廣大農民在現代化進程中有更多獲得感,成為農業現代化最大受益者。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不動搖。始終堅持農民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尊重農民首創精神,總結推廣基層在現代農業建設、農村改革創新、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的經驗做法,釋放改革動力和創新智慧。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權益,當前特別要加強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范,防止土地非農化、農民邊緣化。
堅持挖掘新增長點不停步。把促進農民增收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創新思路舉措,從拓展農業多功能性、培育農業新興產業、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等方面入手,大力培植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激發農民創新創業活力,把更多的青壯年農民、返鄉農民工培育成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和農業企業創辦者,讓農民從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中獲得更多收入。
堅持投入聚焦農民不放松。發揮江蘇經濟實力強、反哺能力強的優勢,突出財政投入公共屬性,加強財政支農項目資金統籌和整合,在扶持主體上,更多聚焦農民這個主體,更多地支持家庭農場、合作社發展;在投入方向上,主攻現代農業關鍵環節,重點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可持續發展、公益性社會化服務等公共服務領域,讓廣大農民真正得到實惠。
(作者系江蘇省農業委員會主任)
責任編輯:黃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