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
內容摘要: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思維能力的培養很多時候得益于老師的“順情而教”、“順勢而導”。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活動中,展開相應的思維激發,對學生思維能力、思維方法、思維態度等思維要素進行系統的訓練,以增強學生理解課文詞、句、段、篇的能力,對學生探究、合作的激情能夠更充分的調動和發揮,實現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品質,使學生由樂思到善思,發展智力,從而提高學生總體思維水平,促進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關鍵詞:思維訓練 思維激發 樂思 善思思維能力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到:“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主要途徑。”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思維能力的培養很多時候得益于老師的“順情而教”、“順勢而導”。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活動中,展開相應的思維激發,對學生思維能力、思維方法、思維態度等思維要素進行系統的訓練,以增強學生理解課文詞、句、段、篇的能力,對學生探究、合作的激情能夠更充分的調動和發揮,實現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品質,使學生由樂思到善思,發展智力,從而提高學生總體思維水平,促進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一.立足作者的行文思維,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1.從“表象”入手制定教學思路,訓練思維的敏捷性。思維的敏捷性是指思維速度快,即能對問題迅速作出反映。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反應迅速、思維敏捷的人才,而快的反應、敏捷的思維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形成,可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加快教學節奏,持久地加以訓練。如短時間內把一些詞語連成一段話;成語接龍、問題搶答等方面訓練,讓學生大腦處于一種高速運轉的氛圍中,訓練學生思維敏捷性。
從“表象”入手來制定教學思路,調動興趣,進行有效的教學內容重組。《珍珠鳥》是一篇充滿濃郁詩情和深刻哲理的散文,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從而譜寫了一曲人與自然之間愛的頌歌,并由衷地發出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學生初讀后似乎沒有什么不懂,但作品借助語言、結構、手法等形式因素表現出來的思想內容卻是極為復雜和微妙,不易被學生真正把握到。
2.合理探索,訓練思維的獨創性。思維的獨創性指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依賴、不盲從,能有主見地分析判斷。在閱讀教學中,鼓勵學生去疑——質疑——探索——釋疑,努力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自己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空間,從而鍛煉思維的獨創性。如教學中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讀寫結合,培養其思維的獨創性。
在質疑中探索思維獨創性。教學時可采用情境教學法。如《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教學中先出示居里夫人的照片,讓學生結合自己課外搜集的資料來談談對居里夫人的印象,學生感受居里夫人外在美的同時,也通過介紹她的科學成就來感受居里夫人的偉大,激發學生解讀:什么樣的美麗能夠跨越百年?跨越百年的美麗究竟是什么?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使孩子們真正成為課堂中的小主人。在質疑中探索,訓練學生不依賴、不盲從,有個性地分析思考的思維獨創性。
3.依據學生學習的特點,培訓學生閱讀思維。培訓學生閱讀思維的一個前提就是要讓學生感覺出語言的美,或者有味,或者有道理等。依據學生學習的特點,重組教學的內容,讓學生有“通感”,更準確理解、領悟文章的主旨,覺得寫得好而妙不可言,讀得有味,更扎實和有效地進行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學習,內質的文學含蘊在學生心里慢慢生根發芽——閱讀思維、文化思維形成。如曾經執教過一個班級,學生為藝校舞蹈班學員,喜好并擅長表演,具有強烈的表現欲望,肢體語言、動作、表情較豐富。根據學生實際,在教學中多采用表演等形式進行教學內容的深加工,使課堂教學方式適宜學生,調動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中感受語言的美、品味語言的味、領悟文中的理,從而培訓學生閱讀思維。
二.縱橫比較中讀文思考,挖掘思維深刻性
1.比較賞析,訓練思維的深刻性。《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設計中,嘗試運用比較賞析之類的形式激發學生對語言信息的興趣。為幫助學生理解“美麗”的多層內涵,讓學生默讀課文,看看課題中的美麗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并用簡單的詞句在段落旁做個批注。學生讀文歸納出居里夫人的美麗之處,然后自由讀段,賞析作者如何用具體事實來展現課題中的美麗。學生勾畫能表現課題中美麗的語句,對重點語句進行品析,寫出自己的理解和體會,然后領會居里夫人的精神魅力,加深對“美麗”的理解。這一步驟鍛煉了學生理解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使學生意識到居里夫人的美麗重點在“內在美”,即:追根究底,獻身科學,淡泊名利,懂得“美麗”的具體表現。學生充分朗讀,感悟,再交流理解中不僅學習到作者用具體的事實說明道理的方法,更清楚的感受到“跨越百年的美麗”的深刻內涵。在縱橫比較過程中,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2.求同存異,訓練思維的深刻性。如果想象力的培養是思維能力培養的基石的話,那么理解就是思維能力的提高。思維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鉆研思考問題,不滿足表面的認識,善于區分本質與非本質的特征。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比較賞析之類的形式激發學生對語言信息的興趣是非常必要的,一旦興趣被激發出來,那么學習語文就變成他們的自覺行為。
(1)首先,把思維訓練貫穿在閱讀教學中,激活學生已有經驗,從語言理解入手進入文中描寫的情境。
如教學《珍珠鳥》一課,為幫助學生感悟人鳥相依的和諧境界,在課堂上先安排了小組合作選擇自己欣賞的美好境界,用他們已經掌握的表演、朗讀、繪畫等方式去匯報,讓學生借助肢體語言來“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的生動準確傳神。學生有展示自己特長的空間和舞臺,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更高。在今天的匯報環節,學生熱情投入學習,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如小組合作自學環節,第14段小鳥睡著了,還砸砸嘴令學生最感興趣。所以就請小組合作演示。通過表演這個教育環節,幫助學生思考眼前所讀的東西,把握課文的語句,而且聯想到與所讀的內容有關的某些畫面、形象、事物,并在此基礎上作出迅速的判斷和分析,把文中描寫的情感通過表演展示出來,形成既用視力同時又用思想快速的感知課文內容的能力。同學投入的表演激發了大家的共鳴,通過讀、演、議達到對美好境界的感悟,思維訓練貫穿整個閱讀教學中。
(2)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以問題為線索合理探索,訓練思維的深刻性。
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民主的對話,努力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自己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空間,在沙龍式的課堂思辨中擦出創新的火花,練思維的深刻性。在學習《珍珠鳥》一課,結合板書讓學生自己去質疑。學生通過思考,發現害怕人的小鳥唯獨對我很信賴,于是主動讀文發現我為小鳥的付出。課文段中對作者的神情、動作的描寫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不動聲色、不去傷害是小鳥越來越信賴他的原因,所以可邀請匯報的同學采用選演員這種形式來邀請全班同學一起合作展示學習的成果。導演邀請同學表演,并抓住課文中的文字對同學的表演進行評價,學生也可以毛遂自薦。在讀文、表演、評價中學生悟到因為小鳥感受到我對它的細心照料、關愛、尊重,信賴就一步步建立起來了。課文的重難點也在集體的交流合作中得到解答。而學生也在這種“面對面、心與心”的交流中形成了有效、民主、和諧的共同言說和互相傾聽的局面,學習興趣更濃厚,更主動去思考、去探究,在有價值的課堂論辯中思維活動經過不斷螺旋上升,成為有自己思想的學生,把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推向更高的層次。
三.馳騁聯想中加深理解,訓練思維廣闊性
思維的廣闊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鉆研和思考問題,廣開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徑進行思考,探求解決問題多種可能性的思維訓練。
1.引導學生發掘作品造詞造句,修辭手法等所蘊含的聯想、想象、啟發相應的多方位的聯想、想象。修辭和想象是一對親密的伙伴,作品中作者修辭手法的運用本身就充分發揮了作者豐富的聯想、想象。
2.在分析課文時,改變文章有關段落,引發學生聯想、想象。如在教學《死海不死》時,為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可設計這樣一個題目,死海對人類有用處,讓它干涸太可惜,同學能否想個辦法挽救死海?在教師的激發下,同學們開動腦子,紛紛發言:有的說改變死海的形狀減少蒸發,有的說人工降雨,使海水中礦物質鹽類含量降低,有的說建設熱能發電站以消耗日光……同學們的豐富思維也許有悖常理,但這些異想天開都是同學們參與思維活動的結晶,而老師的目的恰在于此。
3.篇外延伸,由作品所塑造的文學形象去聯想,再想象。教師要善于抓住作品中的文學形象,促使學生聯想社會之人之事,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現實,進而認識復雜的人生社會。
如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為加深對課文理解,最后播放居里夫人在紀念鐳發現25周年的紀念日上的講話的一段錄像和讀泰戈爾的名言:“你可以以外表之美來評論一朵花,一只蝴蝶,但你不能這樣評論一個人。——泰戈爾”來進一步提升對美麗的認識。抓住作品中的文學形象,通過課外知識的補充,拓展思維,促使學生進一步去思索:什么是真正的美麗?體會居里夫人的“美麗”已成為人類永恒的美麗,不僅會流傳至今,而且會繼續流傳下去,有效地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同時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思維能力的培養很多時候得益于老師的“順情而教”、“順勢而導”。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在教學過程中有效重組教學內容,努力通過思維訓練,實現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品質,使學生由樂思到善思,發展智力,讓師生真正達到“面對面、心與心”的交流,在教學中促進學生綻放思維之花,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樂賢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