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西平:回歸家庭教育原點

專家 陶西平現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總督學顧問。曾任北京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北京市市長助理。
preface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而家教是人生的起點,家風則是傳承這個家庭、維系家庭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由北京市婦女聯合會主辦,父母必讀育兒傳媒承辦的“家庭教育大家談”論壇上,教育大家陶西平闡釋了家庭教育的真諦。
有時候不知道是誰教育誰?
在闡釋這個觀點之前,陶老先給我們講了一個小笑話。
陶西平:一位爸爸教育孩子要誠實,不說謊。有一天他爸爸中午要睡覺,就告訴孩子:“如果有人來找我,你就說爸爸沒在家。”結果還真有人來找他了。這孩子就跟那個人說:“我爸爸在睡覺。但我爸爸跟我說了,如果有人來找,就說他不在家。”這個故事有兩層意思:一是如果父母教孩子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那么你再講一大堆道理也不一定能影響孩子;另一層意思是,這孩子非常誠實,有比我們做得還好的地方。所以,家庭教育是父母與子女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一個過程,而不是家長在教育孩子,它是一種互動。
向上、向善,就是“詩與遠方”
最近,“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與遠方”成為了流行語。其實,這也說的是,人無論處在何種境況,都該保持一顆對生活與未來的希望之心。而這和我們教育的本來目標真的是非常一致。如果孩子一直保持著“向上”和“向善”,那么自然就會擁有“詩與遠方”。
陶西平:去年的5月3日,我60年前教的第一個班的學生,聚在一起給我過我80歲的生日。這是一個女生班,年齡最小的現在75歲。當時我想,我們老在講教育是未來,那么,現在這些老太太很有資格談談教育對她的“未來”有什么作用了,因為她們一生的大部分人生道路已經走完。所以,我給她們提了問題:在你們一生的發展中,覺得影響最大的是什么?她們談了很多,最后歸納起來,大概是這樣:
在一生中影響最大的,是時代。她們的一生經歷都是非常坎坷的,時代的變化使得她們有了不同的境遇。第二位的是家庭,比如夫妻關系,父子關系,以及家庭的遭遇問題。第三位才是學校教育,當然,對于學校教育她們也很留戀。
我又問她們,覺得教育中什么影響最大。她們總結出四個字,前兩個字是“向上”,她們說全班同學盡管都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但沒有一個退縮的。后兩個字是“向善”,也就是做好人。所以,我想,如果教育最后能夠落到孩子身上的,一個是向上,一個是向善,那么這個教育就是成功的。
所有的教育應該回歸到教育的原點,不要把最基礎的教育給復雜化。時代、社會、家庭、學校,形成合力,才能對孩子的發展和未來產生更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