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賈蕙萱

“不給人添麻煩”,這句話出自《社會生活教育》第一章第一節——這是一本日本幼童學習資料。書中提到:“讓人困惑、讓人不快、讓人擔心、讓人操勞等,都屬于‘給人添麻煩的范疇”。不給人添麻煩是日本人的第一行為準則。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說得最多的話是:“謝謝、抱歉、給您添麻煩了。”這種教育讓日本人養成自律精神,克制不良情感,自然而然地會尊重他人,遵守公民道德,易于與人和睦相處。
從擺好拖鞋做起
眾所周知,日本多是和式榻榻米住宅,進屋需要脫鞋。家長為教育孩子不給人添麻煩,便借這一生活習俗教育孩子從擺好、擺正家中鞋子開始做起,為自己、為家人、為來訪客人提供方便。在不給人添麻煩的風氣下,能給人提供方便就是美德。筆者在日本地鐵里目睹過一件事兒,一位妙齡女子,不慎把購買的一盒酸奶摔灑在地,她立即掏出手紙把地擦得干干凈凈,然后把污紙放入塑料袋裝進手提包。
餐桌文明,日本人做得也很到位。為了不給就餐的其他顧客添麻煩,一般在有一定檔次的餐館,每張餐桌上都有一個呼叫鈴,該鈴連接著餐館服務臺,如若需要點菜、加菜、結賬等,均可按鈴呼叫服務生,免得顧客呼喊,打擾到其他人。
日本人在使用一次性筷子時,多是上下縱向掰開筷子,如若左右橫向掰開,難免手臂碰到坐在兩旁的人,也是出于日本人唯恐給人添麻煩,在其生活實踐中總結出的一個細節行為。
去日本公共浴池沐浴,中國人最不習慣也最不理解的是為何必須全裸進入浴池?其實這也是出于不給人添麻煩。日本人都是在浴池外把全身沖洗得干干凈凈,然后全裸進入浴池,連干凈浴巾都不許帶入,是為了保持浴池內水的潔凈,給后來者一個好環境。
曾經訪問過日本的中國人多次向我提問:“日本的地上為何不見痰跡?也少見日本人吐痰?”我解釋是因為日本屬海洋性氣候,空氣濕潤,不易生痰。但并不是人人都不生痰,他們有痰都是吐在手紙中,而且注意盡量不在人前吐痰。換言之,不講究潔凈的動作引人惡心、不快,這種行為也是給人添麻煩。
日本人不輕易表露自己的悲痛、傷感,在大災大難面前,或者親朋好友遭遇不幸身亡,日本人不會號啕大哭,葬儀上也無哭喪的習俗,只是默默承受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他們生怕因自己的悲傷而讓他人擔憂和牽掛。
日本人從小教育孩子不能輕易向人借錢借物,萬一忘記返還而使對方不快就非常影響關系。在萬不得已時借了他人錢物,一定寫好借條,言明何時償還,以示誠心,不給助人者心理添加負擔。
日本人在語言的使用上也很注意,如決不能叫“聾子”,而稱其為“耳朵不自由”的人、決不能叫“瞎子”,稱其為“眼睛不自由”的人。甚至在胖人面前避免談苗條,在矮子面前避免說身材高大。日本人在公共場合不打電話,有急事不得已時,都是輕聲細語,甚至捂著嘴,生怕影響到周圍的人。
入職先寫10天數字
事業成功的日本人經常會給年輕 人傳授經驗,教他們不僅不給人添麻煩,還讓自己也方便的秘訣。譬如教大家書寫字跡要工整,特別是數字,如1與7、3與8字形相近,容易混淆,書寫時如稍有疏忽,容易寫錯,自己看不清,他人更是難以辨認。如果遇到計算產品數據就會出現誤差,釀成巨大損失;如果是接對方電話沒記錄清楚,有急事商議時就找不到對方,那就遭遇急死人的尷尬。所以書寫工整很有必要。也是出于同樣目的,日本對新入職場的年輕職員都要進行職業培訓,有的甚至要求其3天內反復書寫10個阿拉伯數字,這也是日本人書寫較為工整的一大原因。
篤信等級與命運的日本人,講究“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提倡不攀比,承認差異,忍受私有社會存在不公平的現實并努力改變之。這樣社會秩序容易建立,互相添麻煩的事情自然減少。
總之,日本人這套理念值得學習,其內容多系身邊小事,看得見摸得著,但卻大到已成為日本文明的基石,大大提升其國際形象,提高了日本軟實力。大凡去過日本或接觸過日本的人,無不認為日本文明程度較高。有鑒于此,在世界國家形象評比中,日本已連續30年名列前茅,與日本人篤信不給人添麻煩理念不無關系。
給人添麻煩可恥
筆者在日本進修民俗學時,多次聽到全職媽媽諄諄告誡孩子:“不要給人添麻煩,那樣可恥!”我請教過她們為什么提高到可恥程度?她們認為,這是做人最基本的修養,連不給人添麻煩都做不到,在社會上交不到朋友,在工作崗位上不會被領導看好,當然就不會創造出好業績。這樣的人對社會難以作出貢獻,等同于無前途,還不該感到可恥嗎?日本有恥感文化傳統,如果做了危害集體、傷及他人之事會感到可恥,甚至引咎辭職或以死贖罪。
當然,也不是所有日本人都能做到不給人添麻煩,此文只是談及日本文明中值得借鑒的一個部分。常言道:聰明人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哪怕是敵人的長處。▲
環球時報2016-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