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
現在想當個有“權威”的父母是很難的。
譬如手機密碼忘記了,如果家里有個小孩就可以幫你找回來;如果電腦系統崩潰了,家里如果有個愛好電腦的小孩就可以輕松地幫你重裝。還有一些新名詞、新游戲什么的,只要問問家里的小孩就可以了。
我家里有個十三歲的男孩。電腦里的問題,手機上的問題,還有家用電器出現的問題,統統問他,他基本上可以“妙手回春”。有一次,我問他一個QQ上的功能,他正在做作業,抬起頭,非常不屑地嘀咕:“你連這個也不會啊!”
看看,“父道尊嚴”在哪里呢?
幾十年前的世界是不會發生這種狀況的。當年的日子就像復印機一樣,年年相似,代代相同。
當時的父母自然有“權威”的!這種“權威”不僅僅來自于禮教,更來自于只有經歷過歲月才能積累下來的“經驗”,年輕人是學不到的。
可是現在呢?不行了。
社會進入工業化、城市化后,這種“經驗至上”的倫理就不管用了,老人們的經驗已經不能指導年輕人了。譬如農民父親的人生經驗、社會閱歷,就不能指導在城里當工人的兒子。很多父母把子女養育大后,他們一旦到城里工作和生活,父母們就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干些什么了,父母和子女,生活在了兩個完全隔離的世界。
但是現在呢?
我曾經帶父母親去北京玩,他們不會在網上訂機票,找不到飛機的座位號,到了北京也不知道如何換乘地鐵……這個社會發生了太多的變革,他們的生活經驗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在的社會生活,需要我來引導,為他們忙前忙后地服務。
有一個騙子,挨家挨戶地在農居的門口扔“刮刮卡”,父親撿到這張紙,刮出了“特等獎”,他就信了。后來父親打電話來問我,被我制止了。
這一點七十歲的父親是“明智”的,他經常向我討教,而且是一有問題就會來問我。
這已是一個老年人反過來向年輕人學習的時代,“經驗”已被打碎一地。正因如此,從來沒有一個時代的老年人,像現在這樣遭遇“經驗無用”的尷尬。他們一旦賦閑在家,只要不學習,就會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里了。
現在的老人是孤獨的,也是茫然的。
這種“茫然”就像我現在求教于十三歲的兒子一樣,很多新鮮事物,我已不關注了,也懶得關注了。我正在慢慢地游離出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
在倫理上,我還是他的父親,但在某些方面,他卻是我的老師。這就是這個時代最有意思的地方,也是我們不得不接受和需要進行心理調適的地方。
【原載2016年7月21日《平安時報·沙龍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