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洪波
四年制高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倪洪波
(荊州職業技術學院醫藥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0)
現行三年制高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諸多不足,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急需延長學制,增加理論課時,改革培養模式,重構四年制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改變高職生綜合素質不高、職業能力不足現狀,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技術技能型護理人才。
四年制;高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
1.1人才培養模式
以培養技術技能型護理人才為目標,按照“突出護理,加強人文”的專業發展理念,以能力、素質培養為本位,充分利用學院、醫院合作共建的教學平臺,構建以“醫校合作、學做一體、項目引領、實境育人”為特點的“2+1”分段組合式人才培養模式。
1.2課程體系
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素質課4個模塊構建護理專業課程體系,面向臨床護理崗位群、社區護理崗位群、康復護理崗位群、老年護理崗位群。
1.3課程內容及結構(見表1)

表1 課程內容及結構
表1中所有課程學時為3 084,其中理論學時為1 381(占44.8%)、實踐學時為1 703(占55.2%)。
(1)校內學習時間少。按照“2+1”分段組合式人才培養模式,第一學年主要開設公共基礎課和正常人體結構、生理、生物化學等專業基礎課程,第二學年主要開設專業技能課、素質拓展課程,第三學年全年頂崗實習。由于醫學課程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兩年的在校學習時間明顯不足。
(2)實訓比例過大。部分高職院校過分強調技能培養,不斷加大實訓學時比例,減少理論課所占比例,理論課和實踐課比例甚至達到1∶1,這樣導致學生進入臨床雖然上手快但是發展后勁不足。
(3)課程結構不合理。由于教育部對高校思想政治課、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英語、計算機基礎等公共基礎課程都有相應要求,而這些課程在教學計劃中所占學時較多,故只能壓縮專業基礎、專業技能及人文素質課程學時,縮減課程內容,導致課程結構不合理。
(4)見習時間短。護理專業的特殊性決定了該專業必須早接觸臨床,增加見習時間。而目前各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的見習時間都不足一周,達不到早期了解和認知醫院的目的。
(5)評價方式單一。傳統的課程評價體系大多依賴于終結性評價,即根據課堂考勤、課程結束后的考試成績來評定學生的學習能力,評價方式單一[1]。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文件精神,我國正在積極探索發展各種層次的職業教育。結合高職護理專業特點,可將專科層次學制設定為四年制。
(1)高職護理專業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教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醫療衛生機構對護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日益提高,除具備技術技能外,還需要較扎實的理論功底和人文素養。針對高職護生文科生居多、基礎薄弱、學習主動性不足、理解能力及人際溝通能力不強、職業能力不高現狀,三年制使得理論教學時間難以保證。只有延長學制,才能在保證技能訓練到位的前提下,加大專業基礎課的比重,增加講授內容,防止知識點遺漏。
(2)大部分二甲以上醫院明確規定只招收第一學歷為二本以上的護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導致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只有延長學制才能提升學生理論水平,增強后勁,緩解其就業壓力。
延長學制,首先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及評價方式,重構課程體系。在構建課程體系時要體現“面向農村、強化人文、突出護理、著重能力、體現社區”原則[2],遵循護理職業能力形成規律,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專業課程為主體,以適應市場需求和就業導向為課程開發起點,在對護理專業人才需求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畢業生未來護理崗位主要工作任務所需職業能力進行分析,進而歸納學習領域,優化課程結構,構建符合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
4.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為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著力構建現代學徒制培養體系,全面提升技術技能型護理人才的培養能力和水平。延長學制后轉變為“2+1+1”人才培養模式,即在校學習兩年,第三年在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進行理實一體化學習(半天理論學習、半天實操及見習),第四年進入其他醫院實習。
4.2評價方式改革
在第四學期末,由輔導員、任課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專業素質、人文素質進行綜合評價,并開展學生互評,同時進行理論和操作考試,合格者進入臨床護理學院學習,不合格者繼續留在學校理論學習一個學期以達到合格。對于已在護理學院學習的學生,每一個月測試一次,不合格者返回學校學習,直到再次合格后回到護理學院,實行競爭和激勵機制。
4.3專業課程設置與臨床對接
經過多年實踐與反復論證,筆者認為專業課程設置必須按傳統的臨床分科即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設置課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與臨床對接,讓學生零距離上崗。
4.4課程內容改革
以滿足需求為準則,突出基礎課程的基礎性與應用性,將部分課程進行整合,以縮減學時,同時還適當增加部分課程內容和學時。如將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整合為正常人體結構;將生理學和生物化學整合為正常人體功能;將病原微生物學、寄生蟲學、免疫學整合為免疫與病原微生物;針對文科生居多的實際,增加部分初、高中化學、生物課程內容,以填補其理科知識的空白;減少非專業選修課的門數及學時數,增加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學時。
4.5加大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比重
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基礎知識扎實、具有較強實踐能力、人文素質較高的復合型人才。對護理專業而言,教育體系及課程體系的革新要求淡化學科界限,注重素質與能力培養。根據護理專業特點和要求,以利于學生能力提高為原則,在原課程體系基礎上增加美學、心理學、倫理學、人際溝通學、人文素質修養、社交禮儀、音樂、舞蹈等相關人文課程,并將部分課程優化重組,不斷完善課程教學內容[3]。
4.6增加專業理論課學時
目前高職教育非常重視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各實習醫院也反饋雖然高職護生動手能力強于本科護生,但他們理論水平卻顯著低于本科護生。現在各級醫院和病人除了要求護生能熟練進行各種操作外,還要求其具備較扎實的理論功底并能與病人進行溝通,以有效減少醫患糾紛。高職生基礎和理解能力、學習自覺性均較本科生差,在校學習需要兼顧公共基礎課、素質拓展課。由于過分突出實踐課教學,使得理論課學時一再被壓縮,教材中較多知識沒有時間講解。而延長學制既能增加理論課學時,又能根據醫院要求增加部分講授內容,從而實現教學與臨床的對接。
4.7實踐課教學模式改革
將傳統的“教師示教—學生觀摩—學生練習—教師巡回指導—教師講評”實踐課教學模式,改革為“情境導入—分析任務—教學視頻—教師示范—學生同步練習—分組實訓—當堂考核—教師講評”模式,在教師示范時按照護理程序“評估—計劃—實施—評價”進行操作。幫助學生在教、學、做過程中形成評判性思維能力,提高操作能力[3]。
4.8早期接觸臨床
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學生進入醫院早期接觸臨床,讓其了解護理工作的范圍和對象,在真實的醫療環境中體會角色的轉換,通過對臨床病例的接觸認識到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的相關性,培養臨床思維,提高臨床應用能力,鍛煉社交能力、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4]。
為主動服務當前經濟社會,拓寬技術技能型護理人才培養通道,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臨床應用對接,必須延長學制,改革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構四年制課程體系。
[1]王杰.護理專業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4):72-73.
[2]劉萍,陳再蓉.高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8):278-280.
[3]羅仕蓉,楊天瓊,王銳霞.高職高專課程體系的改革與探索[J].重慶醫學,2011,24(8):2473-2474.
[4]張鳳,喬宇琪.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的意義與方法[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12):71-72.■
G423
A
1671-1246(2016)17-0075-03隨著大量高職生進入護理行業,高職院校畢業生人文素質不高、理論知識不足、缺乏發展后勁的短板暴露無余,現行三年制高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只有延長學制并重構四年制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才能有效解決學生基礎差、動手能力差、職業能力不足等問題,培養出更加適合社會需求的技術技能型護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