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艷
(廣西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22)
衡陽地區“山歌”分類及其藝術特色
肖 艷
(廣西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22)
山歌,即山野之歌。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孕育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音樂藝術,主要是勞動人民在砍柴、采茶、放牧等山間野外閑暇之余抒發內心情感的抒情小曲。本文就衡陽地區的高腔山歌、平腔山歌、低腔山歌進行藝術特點分析。衡陽地區的山歌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成為一種古老的音樂藝術,但由于人們對藝術的欣賞水平和要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山歌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處境,只有在吸收衡陽“山歌”精華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發展,才能使其發揚光大。
衡陽地區;山歌;藝術特點;傳承
衡陽地區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地貌以丘陵為主,輔以山地和平原。“因位于南岳衡山之南,山南水北曰‘陽’故稱衡陽。”衡陽地區包括石鼓區、雁峰區、珠暉區、蒸湘區、南岳區、常寧市、耒陽市、衡陽縣、衡山縣、衡南縣、衡東縣、祁東縣十二個地區。其地區共同的語言特點是音調高吭、嘹亮,音律向上滑行較多。但由于各地發音位置的不同,故而其地區的山歌在品種、色彩上均具有差別,因此形成了絢麗多姿的風格。衡陽地區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片土地上積淀了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如“山歌之鄉”的衡山、衡南;何紀光在“岳北山歌”的基礎上改編而成《洞庭魚米鄉》經久不衰。目前所見到的衡陽地區山歌譜例、音響、圖像資料等,大部分是1980年“四大集成”的搜集整理后得到的,主要被收編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南卷》、《湖南衡陽地區民間歌曲集》、《湖南民間歌曲集·衡陽地區分冊》中。
衡陽地區的山歌因自然地理環境和語言音調的不同,以致于山歌種類繁多。其地形又有平原、丘陵、山地三種,相對應的平原山歌曲調悠長,音域較窄,丘陵、山地山歌更為高亢嘹亮、音域較寬。山歌主要是在山間野外所傳唱的歌曲,按照其演唱風格分為如下類別:
(一)高腔山歌
此類山歌在演唱時多為假聲或者真假聲結合,音樂以自由拍子為主,歌唱發揮空間大,結構比較自由,主要流行于衡山縣、衡東縣、衡南縣以及常寧市一部分。其演唱形式多為獨唱,也有少量的對唱。一般為上下二句式或者四句式。此類山歌音域高且寬,且拖腔中一般都加有“呃”、“喔”、“喔呃”、“呃喔”、“啰”、“嗬啰”等襯字來盡情抒發演唱者內心情感。如:《日頭一出三十六丈高》(例一)、《郎在高山喊一聲》(例二)等。
例一:衡山縣《日頭一出三十六丈高》

《日頭一出三十六丈高》這首歌曲由男生假聲演唱,其骨干音是do la sol,節奏自由,氣息悠長。為五句式的五聲徵調式,通過襯詞“呃喔呃喔唉”作為自由的托腔,加大曲子的結構和表達情感的作用。曲調單純、流暢、活潑,表現了在烈日當空下,勞動人民雖然汗流浹背,但是可以通過唱著生動、風趣、幽默的民歌來達到減輕疲勞激發熱情的重要作用。
例二:常寧市《郎在高山喊一聲》

《郎在高山喊一聲》其旋律由do -re -sol 和 re- sol -do兩個骨干音列構成,其特征基本音列是三音組,骨干音程為大二度和純四度,然后旋律在骨干音上進行發展,基本圍繞“四度音調”。此曲為宮調式的上下句式,上下句各分為兩腔,兩腔的前半部分節奏緊湊、歌詞密集,而后半部分多為襯詞的拖腔。且托腔有下滑音的出現。生動形象的描繪了姑娘想放開自己內心的期待與羞澀的同時婉轉、猶豫、遲疑的心態。
(二)平腔山歌
衡陽地區均有平腔山歌,演唱多用真假聲結合,也不乏真聲演唱,多為起承轉合四句式與二句式。其音調悠揚、流暢,因地貌、語言環境、語調的差異,各地的平腔山歌也有差別。如衡陽縣、衡山縣的同一首山歌《牛婆只為荒塘草》(例三)(例四)、祁冬縣和常寧市的同一首山歌《冬冬歌》(例五)、(例六)。
例三:衡陽市《牛婆只為荒塘草》

例四:衡山縣《牛婆只為荒草塘》

這兩首《牛婆只為荒塘草》都為徵調式,歌詞意思相近。衡山縣《牛婆只為荒塘草》中“墨子”在這里指的是外貌,所以從歌詞上看相對于衡陽縣在表現女孩子情感上更直白。從句式分析來看,衡山縣為五句式,通過變化重復第四句,形成“跺句”的結構,而衡陽縣則為四句式。在音域上衡山縣更寬更高,幾乎每一句都出現大跳音程,寬度達十二度,且多裝飾音和下滑音,表現的是高亢、嘹亮的色彩。而衡陽縣的相比較而言在音調上平穩流暢,基本音程在五度之內。
例五:祁東縣《冬冬歌》

例六:常寧市《冬冬歌》

這兩首《冬冬歌》中在旋律的發展基本上是相似的,且音程跨度都在八度以內。在調式上,祁東縣為五聲徵調式,而常寧市則為宮調式。其次常寧市無論是裝飾音還是節奏、旋法等方面都比祁東縣顯得復雜一些,祁東縣都是由純四度和大二度構成基本音列,雖然常寧市都還是圍繞“四度音列”發展,但出現了經過音fa,給歌曲進行了色彩的變化,且出現了大量的下滑音。在音域上相對而言祁東縣《冬冬歌》音域較高,都在sol以上,常寧市的相對而言音域較窄。
(三)低腔山歌
一般為姑娘的內心獨白或者在家從事輕微體力勞動、或婦女們唱給寶寶的哼歌、兒歌等。其音調柔美、細膩、富有節奏感,內容更是豐富多彩。如《一把扇子十二梔》(例七)、《催眠歌》(例八)等。
例七:衡陽市《一把扇子十二梔》

其整首曲子只有do mi la三音構成,為一段式的羽調。此曲具有非常經濟的音樂素材和洗煉的藝術手法,只有四個小節,通過大小三度的交替發展旋律以及生動的歌詞,生動形象的刻畫了情哥哥遠走后,姑娘想念情哥哥的那種此起彼伏的心情。
例八:祁東縣《催眠歌》

這首曲調優美、旋律平穩流暢,歌詞更是娓娓道來,曲調五聲徵調式,其骨干旋律為 do-re-mi-sol-do-la-sol,最高音在sol,雖然有大跳音程的出現,但是都在低音區的吟唱,先一個上行do-remi-sol的上行后接do-la的下行,如此重復三次結尾,進行旋律變化重復來達到哄寶寶睡著的效果。
(一)調式與旋法
衡陽地區山歌的調式主要由五聲音階為主,宮、商、角、徵、羽調式均有分布。但由于方言音調、發音位置的不同,各地在調式與旋法上也有側重點。如衡山縣、衡東縣多用商、徵調式,在樂段內部常按照“馬鞍形”來發展旋律,在旋律中多大跳音程或者下滑音程,且多音域寬而高的托腔。祁東縣多用宮、徵調式,旋律多平穩進行,具有流暢、柔美的特點。衡陽縣、衡南縣多徵、羽調式,這個地方的語言抑揚頓挫較為明顯,所以多有裝飾音的運用。常寧市則宮調式較為常見。
(二)節奏與潤腔
衡陽地區山歌和其他地方山歌一樣,音樂自由,樂句間并不規整。通常一個句式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其前半部分節奏、歌詞密集、后半部分則開放,且多帶襯詞的托腔,多見于高腔山歌和平腔山歌。其地區最典型的潤腔形式為在每一腔的尾部或者中部都有滑音的出現,下滑音多出現句尾,上滑音多出現于句中,且在句尾時多有顫音的運用。
(三)曲式結構
衡陽山歌的曲式結構主要有:1、四樂句曲式是最常見的,一般是二句體的反復或變化重復,如《唱起來呀唱起來》、《滿姑只為少年郎》等。2、二樂句曲式,其曲調簡單,但樂思完整,由上下兩句構成,如《太陽出來一點紅》、《送戒指》等。3、五樂句曲式,一般是將前面出現的任何一個樂句,進行重復或者變化重復,如《家中無鹽借海沙》、《后背園中乘陰涼》等。4、“垛句”子曲式,是五樂句曲式的一種變體山歌,如《情姐住在五里牌》、《情姐門前一樹桃》。
(四)歌詞
衡陽地區山歌多一句七字,歌詞多即興且內容豐富。如有反映男女青澀的愛情、反映勞動人民艱難生活、傳播知識、抒發內心情感等。襯詞也能體現出地方風格,也能使得原本平淡的歌曲變得更為自由、奔放、音樂形象更加的鮮明。由于各地的發音位置的差異,每個地區的襯詞也表現的不同。如衡山縣以“哆哩”或“哆哩哆”為襯詞、衡陽縣、衡南縣以用“羅”、“呃呃羅"、“快啰咧”等為襯詞,常寧市、祁東縣以“冬冬”、“呵喂呵”、“啰呵”等襯詞。
綜上所述,衡陽山歌是衡陽文化精髓,是衡陽地區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流暢、優美的曲調、豐富多彩的內容深受衡陽地區人民的喜愛。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突飛猛進,許多的體力勞動都采用機械代替,以至于我們很難見到號子、山歌、田歌等音樂體裁。再次交通的便利也就不需要山歌來傳遞消息或者宣泄自己的情感了。總之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經深入人心,山歌已經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遙遠,但傳承和保護我們國家的傳統音樂,不僅是我們衡陽地區人民的歷史使命,更需要中華兒女積極參與。只有如此,傳承幾千年的山歌音樂文化長河不至于斷流,甚至山歌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
[1]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南卷編輯委員會.湖南民間歌曲集[G].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10).
[2]《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南卷編輯委員會編印,湖南民間歌曲集.衡陽市分冊[M].《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南卷編輯委員會,1981.
[3]湖南省人民政府文化事業管理局音樂工作組整理.《湖南民間歌曲集》[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4.
[4]《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南卷編輯委員會編印,湖南民間歌曲集.衡陽市分冊[M].《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南卷編輯委員會,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