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煥發嶄新生命

GUOFENG郭楓
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
一生信仰文學。著有詩、散文、小說、評論等22種。創辦《新地文學》系列事業,并在北京大學設立“郭楓文學獎”
古典詩詞和現代詩歌,都是詩歌創作的形式,都是中國文學的載體。適當運用古典詩詞形式,可以寫出現代思想情感的佳作。胡亂采用現代詩歌的形式,也會寫出封建意識的劣作。詩歌創作,并無載體新舊的問題,只有藝術表現的優劣問題。自“五四”新文學運動之后,新詩成為詩壇主流,古詩退到邊緣地帶。這個情況,可以說是新詩革了古詩的命,也可以說是古詩自己抱殘守缺的結果。
近年來,在復興中華文化的呼聲中,全國各地涌起習作古詩的浪潮,從人們普遍喜愛古詩詞的現象觀察,證實古典文學是中華文化的根基,而習作古典詩詞乃是研究古典文學的重要工作。
我們發現,當下各地舉辦的古典詩詞活動中,大部分詩詞作品,形式上墨守成規,內容上沉溺于私己生活或友朋應酬唱和,成為一種聊以自娛的文字游戲。整體看來,此類的古典詩詞,似乎是老舊封建意識復辟,脫離社會潮流和時代進展,缺乏文化復興的新氣象,距離理想發展的目標相當遙遠。
古典詩詞要有光明的前途,必須趕上時代的快速節奏,勇于創研,飛躍進步,煥發嶄新的生命,作出自我的革新。
第一,表現手法的革新。古詩創作手法,應以現代語言精準表達現代思想情感為最高要求!不可拘泥古詞古語腔調,不宜絕對墨守音律、對仗等固定規律,更不應照樣襲用老舊神話或歷史典故等等,從而阻礙作品新興思維的建樹。試讀魯迅先生的六十三首古典詩詞,運用當代生動活鮮的語言,適度而非刻板地遵循音律和對仗,創作出今人敬佩的新古典詩歌。反之,我們寫作詩詞,如果仍舊模仿唐宋格調,永遠無法超越古人創造的藝術高峰,無異放棄藝術創新去做狗尾續貂的笨事。因此,打破“近體”的格律框格,采取現代自然手法創作,古詩才有活鮮的生機。
第二,內容取向的革新。詩歌來自現實生活的感受,詩人當然會寫作身邊的景物情思。但是生活脫離不了社會人群的關系,詩人更應該凝注時代形勢,關懷社會發展,熱愛弱勢族群,發揮民族大愛,作品才會具有深厚的內容。放眼近年來國家的發展形勢,中國飛躍進步令歐美列強瞠目,在科技、工程、生產和環保等等層面,樹立下許多值得自豪的偉大業績。其間各行各業有無數默默奉獻者,難道我們的詩人,只愿書寫自己細微的雜感,不該為他們寫些壯麗的贊歌嗎?當下有些研習古詩者,講到杜甫,聚焦于《秋興八首》而忽視其現實主義詩作的崇高成就;講李商隱,聚焦于《無題》等情詩而忽視其描述時代評議歷史的雄奇創作;這些都是“為藝術而藝術”安養于詩歌象牙塔中,一種回避時代社會責任的文學觀。顯露出一些所謂知識分子一切為我的私心。
古典詩詞不會過時,抱殘守缺的古典詩詞作者會過時。一部中國詩史,自屈原以來,歷代廣受崇敬的偉大詩家,多的是凝注時代關懷社群的人物。有志于古典詩詞者,盍興乎來!
2016年6月3日夜半臺北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