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黃色是皇帝的專用服色,象征神圣、權威和不容侵犯。除皇帝外,任何人都不允許穿黃色的衣服。但并不是每個朝代的君王都穿黃色衣服。如夏朝君主穿黑色,商朝君主穿白色,周朝君主穿紅色。春秋時,齊國流行紫色,齊桓公穿紫袍,導致齊國紫色絲織品價格暴漲。秦國為了統治天下,按照五德循環理論制造輿論,認為秦在西方,屬水德,尚黑色,黑色是最尊貴的顏色。而漢高祖劉邦從南方起兵,最終登上皇位,南方屬火德,所以紅色又成為最尊貴的顏色。歷朝官員官服因品級不同,顏色也不同。以明朝為例:文武官員一至四品都是緋紅色,五至七品是青色,八、九品是綠色。
古人對平民的稱謂有黔首、青衣、布衣、褐夫等。黔首一稱多見于戰國及秦時文獻。如賈誼《過秦論》中就有“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的記載。“黔”本意為戴黑色頭巾出門。秦時尚黑,故平民多以黑巾裹頭,所以統治者以“黔首”代指平民。漢后亦以“青衣”(多指黑色的衣服)代指地位卑下之人及侍女等。如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齊天大圣》:“神取方版,命筆,不知何詞,使青衣執之而去。”這里的“青衣”指仆役。曹操《與太尉楊彪書》:“有心青衣二人,長奉左右。”這里的“青衣”指侍女。布衣,即布制的衣服,不過這里的布指麻布而非棉布。古時因布衣較為廉價,故為平民所穿,所以人們以“布衣”來代指平民。諸葛亮《出師表》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褐指麻毛混織品,質地粗糙,亦是窮苦人民所穿衣物。人們也用“褐夫”代指平民。
平民之上,地位稍高一些的人群為讀書人,古人借服飾代指讀書人的稱謂主要是“青衿”,源于周時學子所著衣物,后泛指讀書人。《詩經·鄭風·子衿》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