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善文
摘 要: 在江蘇省現(xiàn)行高考方案形勢下,語數(shù)英是重點,因為高考本科是否達線按這三門學科總分排名,而歷史作為高考選測科目,處境、地位十分尷尬。那么,只能向課堂教學要質(zhì)量,如何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質(zhì)量早已是探討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對此做出簡要解析。
關鍵詞: 高中歷史 教學質(zhì)量 教學方法
一、高中歷史教學之處境、地位
首先,人們常說歷史是“副科”,所以,從上到下、從家長到學生都不重視學習歷史。
其次,江蘇省近幾年來的高考方案主要評價語數(shù)英三門總分,導致許多學校功利性太明顯,平時評價體系弱化,課外給予歷史學科的時間幾乎為零。
二、探究高中歷史教學問題之原因
很多教師都有感慨,現(xiàn)在學生難教、不開竅,歷史知識平時幾乎沒有積累,但是我在平時教學中發(fā)現(xiàn)少部分男生對歷史還是很感興趣的,只是不喜歡傳統(tǒng)歷史課,因為聽起來感到無聊、乏味,他們也想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尤其實驗班學生,所以,教師應該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
三、解決高中歷史教學問題之方法
1.備課方式之改變
傳統(tǒng)備課只是備課本之內(nèi)容,寫教案應對上級檢查,其實,這樣對平時歷史課堂教學是沒有多大作用的。現(xiàn)在形勢下,要求我們以學生為主體,要備學生,了解學情,備好課堂生成性內(nèi)容,備好課堂學生偶發(fā)問題,這才是“生本課題”之備課環(huán)節(jié);當然,還要做到集體備課與個人備課二者有機結合,只有課備得好、備得充分,上課才有底氣,才能如魚得水。
2.課堂教學方式之新探
課堂教學方式要多樣化、科學化,打破過去教師“一言堂”、一人包講到底的老習慣。教師的角色要發(fā)生變革,讓更多學生參與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只有讓更多學生參與課堂交流、合作,才會提高課堂之生機與活力。正如“301515+5”課堂教學模式,平時教學中可以試之,當然,所謂“301515+5”課堂教學模式,指一堂課45分鐘,教師講解不超過30分鐘,學生練習不少于15分鐘,學生回答問題的人次不少于15人,學生去黑板板演不少于5人次。
3.注重激發(fā)學生學習高中歷史之興趣
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之興趣,首先要求教師具備課堂教學上引智引趣之水平與能力,老師對高中歷史知識體系構建、知識探索講解與創(chuàng)新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新發(fā)現(xiàn)和新創(chuàng)造,最好能對歷史知識做到數(shù)形、圖文有機結合,經(jīng)過教師加工,學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從而達到引智引趣的目的。其次,歷史教師平時積累的歷史教學素材、史料、視頻等要豐富,在適當?shù)臅r機運用,常常讓學生感覺津津有味,既能增長他們的見識,拓寬他們的視野,又能應對江蘇“小高考”和高考以“新情境”、“新材料”等為主體的創(chuàng)新性考題,增強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4.平時課堂教學中注重學法之指導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考上大學,以便有更高的學習平臺,更便于學習知識,有更高層次的追求,成為一個對黨和國家有用的人,所以,我們平時要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以便讓其終身受益。
5.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之教學
教無定法,不同教學內(nèi)容,不同學生采用不同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
(1)材料學習法
材料學習法是新課程教學中最重要和最能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方法。如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得出結論,說明觀點;可以讓學生整理歸納、思考研究,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由于材料學習法讓學生經(jīng)歷了一個“發(fā)現(xiàn)—分析思考—得出結論”的過程,因此就有探究式學習的特征,體現(xiàn)了研究性學習實質(zhì)的要求。
(2)討論法
討論法主要適用于原因、影響、評價類型問題,一般采用分組討論。學生結合課內(nèi)外接觸的史實,通過分組討論、匯總,使其對歷史問題有更全面、清楚的認識,通過分組討論,形成小組綜合意見,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意識,激發(fā)學生思維積極性和學習激情,又有利于對某一歷史問題有更全面、清楚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辯論法
辯論法主要適用于一些思辨性較強,從不同角度思考會有不同結論的問題,目前史學界存在有一定分歧的歷史問題。如上選修四第一單元第1課《統(tǒng)一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在小結階段可以組織學生辯論秦始皇的功過問題。教授第二單元第1課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一課時,可以舉辦一個辯論會,辯一辯孔子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影響到底是“好”還是“壞”,還是兼而有之?通過辯論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及從中感悟歷史是豐富多彩的,歷史結論具有多樣性和選擇性;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4)比較法
比較法教學是歷史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通過組織學生比較一些相似的或相異的歷史事件,引導學生思考影響歷史事件的復雜因素,學會靈活分析問題。教授《開辟新航路》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比較新航路的開辟和鄭和下西洋的異同,尤其是對中西方社會產(chǎn)生不同影響的原因。教授日本明治維新時,比較中國戊戌變法與其異同。通過比較法教學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運用一定歷史觀點解決紛繁的歷史問題和現(xiàn)實問題。
(5)講授法
講授法是傳統(tǒng)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新課程教學中仍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對于解決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尤其學生知識儲備不足、思維能力難以達到的問題有著積極重要的作用。此外,這種教學方法能更好地發(fā)揮教師在歷史知識、教學能力和水平上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更好地分析、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