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洪
新會:做好地標產品 壯大陳皮產業

新會陳皮制作技藝
一塊小陳皮成就一條大產業鏈,目前,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已勾勒出一個以陳皮為中心,包含了利用陳皮加工、柑鮮果交易、倉儲等農業公共服務平臺、文化旅游等服務項目
一個地區能以一個農業產品孕育出深厚文化底蘊,“新會陳皮”占其一。有700多年歷史的新會柑、新會陳皮生產經營及其陳皮文化曾一度沉寂,近年來,新會柑、新會陳皮再度興起,備受矚目。
2015年11月3日,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準成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廣東新會),成為廣東省首個獲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的地區。隨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覆蓋范圍的擴大,進一步激發新會陳皮產業發展動力,不僅帶動相關種植、生產、銷售、旅游文化等產業蓬勃發展,也將促進柑普茶、陳皮酒等一系列特色衍生產品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逐步形成全產業鏈保護,從而拉動區域經濟發展。
回顧過往十幾年,新會陳皮一路高歌。2002年成立新會柑(陳皮)行業協會,2006年,“新會柑”和“新會陳皮”獲批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列入保護,2007年獲國家原產地證明商標,2009年,江門市政府批準并公布“新會陳皮制作技藝”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繼而躋身省級行列。目前,以“新會陳皮”為主題的獨具地方特色文化節已經享譽國內外,擦亮新會陳皮的品牌,打造新會陳皮文化,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腦袋,對新會來說,其意義非同一般。
一個小柑橘何以賣出一筐的價錢?江門市質監局局長謝少謀認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既推動了柑橘種植業發展,也帶動了陳皮食品深加工發展,從“一個小柑橘、一塊小陳皮”發展成“一條大產業鏈”,加速了產業鏈條的延伸。



新會陳皮曬制

新會陳皮村
上世紀80年代末,新會柑橘種植和陳皮加工產業可謂遠近聞名。新會種柑取皮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尤其是制作的陳皮,不僅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而且也是傳統的香料和調味佳品。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種植面積的日漸減少,以及鮮果價格的下跌,使陳皮產業逐年衰敗,產業規模逐年萎縮,對該區陳皮產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為使這一百年產業得以復興,江門市和新會區質監局從挽救柑橘種植入手,組織農業龍頭企業、有關農業專家和有經驗的種植戶,制定出了柑橘產地條件、選種、育苗、播種等各環節的標準種植規范,形成了科學、合理和可操作性強的標準化規范種植體系,從而解決了柑橘病害以及品種退化問題。標準化解決了柑橘種植問題,打造品牌則解決了陳皮產業發展問題。
首先是以質量檢測為抓手,全方位為區域性地標產業質量安全保駕護航。為建全檢測體系,全面保障地理標志產品質量,該區建立陳皮溯源體系,一方面,指定國家加工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作為新會柑、新會陳皮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質量檢測機構,確保了地理標志產品檢測的可靠性、專業性和權威性。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生產企業則建立了完善的檢測機制,形成了鄉鎮快速檢測、生產企業自檢、第三方委托檢驗、上級定期抽檢的四方檢測體系,全面保障了地理標志產品的質量。另一方面,依托廣東省現代服務業先進標準體系試點項目,江門市新會陳皮村市場有限公司新會陳皮追溯網絡平臺,打造“來源可知、去向可追、質量可查、責任可究”的陳皮溯源體系,實現了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使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從農田生產到加工直至銷售的全過程質量信息可追溯。
其次是以推行聯盟標準為抓手,凸顯地理標志產業特色。為不斷提升已獲批保護的地理標志產品質量和特色,針對長期以來片面追求數量和分散、粗放的農產品生產經營方式,江門市質監局用標準規范農業生產、加工行為。在該局主導下,新會先后出臺了《地理標志產品 新會柑》、《地理標志產品 新會陳皮》、《大紅柑生產技術規程》等地方標準,以及《新會陳皮預包裝標簽》、《新會柑皮普洱茶》和《新會陳皮普洱茶》3個陳皮產業相關的聯盟標準,結束了陳皮行業的無標生產時代。由于統一了門檻,有效避免了無序競爭,新會陳皮的信譽逐步建立起來,價格也隨之一路飆升。
在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影響不斷擴大下,新會已研發出陳皮餅、陳皮茶、陳皮酒、陳皮菜、陳皮調味料和陳皮涼果等系列產品,已成功將柑橘、陳皮從傳統、單一的農產品引導向產業化鏈條延伸,初步勾勒出一個以陳皮為中心,包含了利用陳皮加工、柑鮮果交易、倉儲等農業公共服務平臺、文化旅游等服務項目,從一產農業輻射,延伸到二產加工制造業和三產服務業的區域性新興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