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武志軍
中紡圓桌論壇第11屆年會:加強紡織業供給側改革與調整

1月17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新聞中心承辦的中紡圓桌論壇第十一屆年會暨“沭陽杯”第四屆全國紡織行業新聞獎頒獎儀式在北京亞洲大酒店隆重舉辦。隨著國家宏觀經濟層面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供給側”改革迅速成為高頻熱詞。
事實上,紡織行業對產業、產品結構的調整已在近幾年里持續推動,而今年,各方嘉賓就供給側改革的具體實施思路和方式,進行了新的思維碰撞。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認為,紡織行業要實現供給側改革就要穩穩抓住“全要素生產率”,即科技創新與管理制度,充分調動創新者的積極性,因為“真正的創新都發生在供給側”。在中國的調控實踐中,必須注重理性的供給管理,解除供給抑制、放松供給約束是提高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變微觀潛力為發展活力的關鍵所在。
對于2016年的經濟走勢,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主任潘建成預測道:“預計2016年紡織業發展將呈現L型走勢,保持動態均衡更有可能。因為壓力依然存在,產能依然過剩,房地產市場仍在調整。”也正是因此,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他提出,我國應改善供給環境、提高供給水平、提增供給信心。
中國工商銀行總行信貸與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楊海濤在講話中指出,2016年將是中國經濟下行調整的艱難時期。針對行業融資難問題,中國工商銀行將進一步加大對紡織行業的支持力度:積極支持紡織行業融資需求,指導加大紡織行業信貸投放和結構調整力度。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在主旨演講中強調,紡織行業的供給側改革自“十一五”、“十二五”時期就已經持續在做了。談到“十三五”紡織供給側改革與調整的主要方向,高勇指出:“十三五”是建成紡織強國的決戰時期,紡織供給側改革與調整是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市場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加快行業自身轉型升級、由大變強的基本途徑。紡織供給側改革調整要從要素、產品和業態三個方向推進。一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主要包括原料(棉花)市場化、勞動力素質提升、技術裝備與管理水平提高等。二是實施“三品”戰略:增品種、提質量、創品牌。三是轉型提升業態:智能制造、“互聯網+全產業鏈”、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
恒源祥(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忠偉在講話中指出,“三品”戰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是紡織業調整供給側需求的主要途徑。紡織企業走向未來需要建立品牌。衣、食、住、行是人們最基本的也是花費最大的消費,什么樣的產品會對消費產生最大的影響力?一定是品牌。在品牌的基礎上增加設計,增加款式,增加各種元素,形成更多樣的最終產品,實現供給的改善。
此外,北京光華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宋彬表示,企業要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的發展理念下,去產能、去庫存,加快供給側的調整發展。歐瑞康化纖板塊軟件解決方案副總裁Reinhard Muehlenmeister結合公司的實際運營,介紹了紡織產業鏈中化纖生產的工業4.0解決方案。在論壇的嘉賓互動環節,歐瑞康集團中國區總裁王軍,北京光華紡織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程慶寶,江蘇沭陽縣委常委、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常務副主任楊云峰,找紗網CEO瑣棟等嘉賓,還就紡織供給側改革與調整的主題展開對話。
論壇期間,“沭陽杯”第四屆全國紡織行業新聞獎評選結果正式揭曉。在各有關新聞媒體和記者的積極參與下,在江蘇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權威專家初評入圍、復審、終審程序,按綜合類、行業類媒體共評出優秀記者4名,各類作品獎34篇,其中一等獎3篇,二等獎6篇,三等獎9篇,優秀獎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