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帆
美國的教育真的比中國差嗎
□方帆

▲萬瑋攝
長期以來,國人都存在一個錯誤的觀念:中國的基礎教育比美國的要好。許多比較中美教育的文章都提到,美國的學生到了初中才開始學算術四則運算,小學上數學課連課本都沒有。每逢重大的學術比賽,比如國際奧數比賽,拿獎牌最多的永遠都是中國學生。最近的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即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結果顯示,上海的學生每次都能得到比美國學生更高的分數。而且,美國一些政客為了爭取更多的政府撥款促進教育改革,也不時地發出一些“美國基礎教育差”之類的言辭,而這些更是加深了人們“美國中小學教育不如中國”的錯誤認知。
但是,一些聰明的中國學者馬上就發現問題了:如果美國的基礎教育真的那么差,為什么美國能夠擁有世界一流的大學和科研創新能力呢?對于這個疑問,中國學者的解釋通常是,美國的基礎教育是素質教育,雖然不強調學生必須掌握多少知識和解題能力,但教師一直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素質,而不是如中國教師那樣拼命教學生如何應付考試。因此,美國學生的素質和創造力得到了提升,等他們到了大學,自然表現得比只會應付考試的中國學生厲害。
這個錯誤的解釋在政策層面上造成的影響,是讓素質教育被寫進了官方文件,很多中國的中小學為了學習傳說中的美國素質教育,輕視學生知識技能,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各種興趣特長的培養上。但高考中更多的還是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而最能夠代表學生這一情況的只是分數,盡管它并不能完全體現一個人的綜合素質。
還有千千萬萬送低齡孩子到美國留學的家長,他們天真地以為,美國人那么少,學生又整天不務正業,沒怎么讀書,而他們的孩子在中國那樣嚴格的應試環境中,經歷了嚴格的基礎訓練,等他們的孩子到了美國,豈不是鶴立雞群,到時候想進哪所名牌大學就可以隨便挑?更有不少家長直接問留學中介:我的孩子能不能包進常春藤?
為什么國人會產生美國基礎教育差的錯誤印象?這其實與美國的教育理念是有關的。美國與中國不同,他們推行的是精英教育,真正的精英們都集中在少數的重點學校里面。不要說走馬觀花的國人,即使在美國居住了幾十年的許多本土人士,也不一定知道這些精英到底是什么樣。
先不說私立學校,我們只討論公立學校好了。
在紐約,有一家非常有名的公立學校,因為這家學校的存在,導致整個區的“補習社”成為一個產業——因為進入這家學校前,學生要參加一系列考試。
有一個畢業于該校的著名記者,他專門回到母校,跟蹤采訪了一年,寫了一本中譯本名為《探秘美國最好的高中》的書,獲得了普利策獎。在書里面,他提到,該校的學生視進入哈佛、耶魯、麻省理工等為理所當然的事情,而若是考入布朗大學那樣的常春藤學校,則會讓他們感覺抬不起頭。在其校友中,不僅包括四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無數各行各業的精英、政治領袖。就是這樣一所精英的學校,在2014年全美公立高中排名中居第69位。
我們再來看看2014年全美公立學校排名第十、全加州排名第一的Oxford Academy中學,這所只有1142名學生的學校,囊括自初中初始的7年級至高中畢業的12年級,所有學生均依據學術考試成績入學。該校規定,學生高中畢業時最少要通過五門AP課程——AP課程是美國大學二年級的課程,如果美國學生的基礎真的不行,那他們又怎能通過世界公認水平非常高的美國大學課程呢?
在2014年全美公立學校排名前十的學校中,類似Oxford Academy那樣要求學生通過若干門AP課才能畢業的學校并不在少數。比如,排名第五的亞利桑那州BASICS Tucson North學校規定,從小學5年級開始到高中12年級,通過六門AP課的學生才能畢業(也可以選擇在高中三年內畢業或選擇高中第四年開始從事跟大學合作的研究工作);排名第一的德州School for the Tal?ented and Gifted規定,從中學9年級到12年級,學生至少要通過11門AP課才能畢業。
通過11門AP課已經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了,因為38門AP課的難度就如同“少林七十二絕技”,能通過11門,便類似于在高中就完成了美國大學第一年甚至第二年要求的所有課程。
排名第八的德州School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gnet,從高中的第一年開始就要求學生上AP課,同時還要求學生跟當地的社區大學同步上大學的課。假如這些學生的基礎不行,哪來的資本在高中第一年就跟上大學的程度?
排名第九的International Academy在密執安州,這所1336人的高中提供的IB課程,是受全世界承認的高級程度高中課程,并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開的。它不僅要求學校具有非常強的師資和資金,還要擁有基礎知識極為扎實的天才學生。
排名第六的Pine View School,是佛羅里達州唯一專門給超天才學生上的公立高中,其學生的學術成就可想而知。排名第四的Thomas Jef?ferson High Schoo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在維吉尼亞州,這所高中里面有14個跟大學合作的專業實驗室,學生研究的范圍涵蓋天體物理、微電子學、海洋學等。排名第三的Gwinnett School of Mathematics,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喬治亞州,這里許多學生在畢業論文中都會選擇量子力學或計算機算法為題目——我們可以發現,這其實就是大學的課程內容,假如這些學生基礎差,哪來的能力研究如此高深的內容?排名第二的BASICS Scottsdale,跟排名第五的另外一間BASICS系統學校一樣,屬于亞利桑那州的特許公立學校,學生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入學,畢業生百分之百都進入全美排名前十的大學。
通過分析美國排名前十名的公立學校,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美國最好的大學,比如常春藤之流,其實依靠排名前50的最好的公立和私立高中,就已經能提供足夠的精英了,何況就連Stuyvesant那樣超一流的高中,也不過排在60名開外。全美有三萬多所高中,而我們能看到的大部分學校里面的學生,基本不可能進入美國那些超一流的大學!
這也就很容易解釋,為什么美國政客總愛說美國基礎教育不行了。因為精英全集中在重點學校啊!為什么上海的PISA成績比美國好?那是因為美國選拔參加PISA的是全國隨機選擇出來的學生,而有資格擁有上海戶口的學生,已經不知不覺被選擇淘汰一次了,再加上中考來淘汰一次,其實能參加PISA的學生已經差不多是精英了。而美國參加評測的學生,說不定還有很多是來自普通高中的,連四則運算都不會的學生。
總的來說,美國的基礎教育實行的就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實行的那種“重點學校”的精英教育:通過把最精英的學生高度集中培育的辦法,最有效地保證了全球最好的大學有足夠的最優秀的學生資源;同時,也不會因為把精英跟一般智力的學生混合而導致優秀人才無法出頭。為了堵住那些非精英學生的家長的口,美國的公立學校甚至采用了一系列欺騙的方式,比如宣傳“人人公平教育機會”,不允許“tracking”(把好學生跟差學生分開教學),通過人為的辦法混合種族,混合有錢家庭和貧窮家庭的學生等等。
然而,這種做法的負面后果還是有的,包括在精英重點學校里面,也存在著學生由于競爭太激烈導致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的情況;還有因為普通學校不需要如精英學校那樣要求學生,導致不少學生呈現“被放羊”狀態,在13年的義務教育中什么都沒學到,這也使得需要高知識水平的美國當代工作的勞動力能力低下。這些,都是美國公立教育界一直在呼吁改革并試圖改變的東西!
(責任編輯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