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建三明將樂縣中部的光明鄉,生態立鄉,綠色富民,精準扶貧,電商惠農,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美麗光明”之路。
光明鄉位于福建省將樂縣中部,是將樂的城郊鄉,距縣城13公里,下轄11個行政村和1個良種場,總人口1.13萬人,全鄉面積171.7平方公里,其中森林17.94萬畝,森林覆蓋率88.1%。將樂蘇區第一個紅色政權——西區鍥俚鄉革命委員會就誕生在這里。原空軍副政委楊英昌中將的家鄉就在光明鄉山頭村。
近年來,光明鄉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按照深化精準扶貧工作行動計劃要求,全面深化精準扶貧“348”工作機制,一方面在工作部署、幫扶機制、幫扶措施上下功夫,精準扶貧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另一方面在農業產業發展、旅游產業帶動、社會保障兜底上下功夫,積極探索互聯網+農業模式,率先搭建光明鄉政府惠農電商,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幫助群眾銷售農產品,帶動農業農村發展。平臺上線7個月以來,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1800余件,銷售金額23萬余元,取得顯著的成效。
抓實三個環節,平臺運轉有力有序
一是摸清鄉村農產品底數。為了更好地入戶收集信息,將樂縣光明鄉結合住村工作室和夜訪農家活動,廣泛開展走訪活動,掛村工作隊深入農戶家中詳細了解農戶農產品種類、數量、銷售價格、上市時間、圖片等信息,建立農產品信息臺賬,摸排登記土雞、土鴨、土鴿、土雞蛋、蜂蜜、冬筍、臍橙等農產品27種。在建立農戶信息的基礎上光明鄉積極與農戶簽訂助銷協議,充分發揮訂單帶動作用,建立農產品銷售協議機制,同31戶有銷售需求的農戶(含貧困戶15戶)簽訂“一對一”農產品助銷協議,明確農產品的種養方式、數量、價格、質量及上市時間等關鍵元素,讓群眾種的放心、養的舒心的同時,形成穩定的農產品供銷渠道。為了嚴把質量關口,光明鄉實行了鄉、村兩級農產品質量把關制度,鄉畜牧水產站、農技站工作人員和村兩委干部不定期對農產品質量進行監督檢查,按照產品質量等級分別給予“綠牌”和“黃牌”標識,對不符合質量要求的“黃牌”農產品拒絕上架銷售,已下架存在質量問題農產品2件。
二是借助互聯網平臺宣傳推廣。將樂縣光明鄉一方面通過“將樂在線”“美麗光明”微信公眾平臺、微信朋友圈、電視媒體、LED走字屏等渠道廣泛開展鄉電商平臺的宣傳活動,切實提高平臺知名度,將平臺打造成為縣內家喻戶曉的電商平臺。一方面進行定向推廣,充分發揮市科技特派員駐點光明鄉優勢,組織工作人員到三明、將樂等7個對口部門開展專項營銷活動,拓展了三明、將樂市場。在宣傳的同時結合活動進行帶動,開展集贊免費體驗、集贊免費試吃、集贊免費采摘等營銷推廣活動5次,通過活動吸引有興趣的群眾參與進來,進一步提高平臺知名度。
三是提升農戶產品品牌與美譽度,確保快捷的物流配送。將樂縣光明鄉根據農產品訂單生成后,由工作人員上門取貨,負責到農戶家中取貨,對蔬菜、冬筍、家禽等農產品稱重裝袋,產品價值由電商平臺先行出資墊付。在農產品包裝上下功夫,按照農產品的體積和屬性,量身包裝訂制蜂蜜罐、蛋托、泡沫箱等貼合農產品的包裝,由鄉電商辦工作人員進行統一打包、裝箱和密封,并貼上電商平臺統一標識。為保證物流配送,與將樂縣申通快遞公司、將樂縣郵政快遞簽訂快遞派送協議,統一包裝后的農產品由鄉政府工作人員運至城關申通、郵政網點,再由物流企業快遞發往上海、福州、廈門等地。
助力三項工作,推動城郊經濟發展
一是助力農業發展。經濟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光明鄉不斷深化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在穩定基礎農業的同時,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步伐,立足城郊優勢,加大將樂鑫農果蔬有限公司和寶臺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扶持力度,建立蔬菜種植基地300畝。依托光明金葉煙農專業合作社、寶臺山中蜂養殖合作社、南泥灣苗木產業合作社、華豐蔬菜種植合作社、柑桔專業合作社等12家專業合作社和金遠種養綜合家庭農場、農旺生態家庭農場、金池果蔬家庭農場等3家家庭農場,鼓勵有技術能力的農戶參與蔬菜、水果、土養家禽的種養,帶動農業產業發展。
二是助力鄉村旅游。將樂縣光明鄉在立足城郊優勢同時,引導個體私營經濟投入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使服務業成為鄉村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光明鄉廣泛組織集蔬菜采摘、品嘗農家土豬、古村落游玩于一體的“年味-光明土豬宴”特色鄉村旅游項目,讓游客親身體驗農村過年殺豬飯風俗、蔬菜種植基地采摘無公害蔬菜、古村落雪地游玩、攜帶土豬肉回家的樂趣,將農業、餐飲、游玩有機結合,較好解決了寶臺山杜鵑花花海、龍池谷田園花海旅游項目單一、消費鏈條脫節的問題,切實帶動了鄉村旅游產業發展。
三是助力精準扶貧。將樂縣光明鄉將精準扶貧工作擺在全鄉工作的首要位置,成立了以鄉黨委書記伍海燕為組長的光明鄉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和光明鄉電子商務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黨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為直接責任人,各村(場)書記、各站負責人為具體責任人的工作責任體系,明確崗位職責。制定了《光明鄉深化精準扶貧2016-2018年行動計劃》《光明鄉教育精準扶貧實施方案》和《光明鄉精準扶貧幫扶措施實施細則》等文件,對精準扶貧工作進行全面的安排和部署,把扶貧攻堅任務分解到每一位班子成員、各村(場)及鄉直各個部門,確保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負責落實、有人負責督促。針對精準扶貧對象制定私人訂制農產品方案,鼓勵精準扶貧戶開展土雞、土鴨、土鴿、中蜂、蓮子等特色養殖,采取買家眾籌資金預定農產品的方式開展訂單種養,較好地解決精準扶貧對象缺啟動資金、缺銷售手段、缺發展動力的問題,實現扶貧對象“家門口就業”。目前已同15戶精準扶貧對象簽訂私人訂制農產品購銷協議,提供發展生產資金1.5萬元,扶貧擔保基金2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