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婷
摘 要:職業指導對幫助就業、提高就業穩定性和促進職業生涯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部分高校粗放型的指導方法、功利化的工作目標導向和日益變化的職場環境影響了職業指導實效性的發揮。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高與就業滿意度、專業匹配度和職業穩定性不高現象并存。樹立更加科學的工作理念,加強培訓與實踐的結合,建立落實全員化、全程化職業指導長效工作機制,充分運用“互聯網+”時代新技術手段進行個性化指導,是提高職業指導實效性的有力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職業指導;實效性;創新人才
中圖分類號:G473.8;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2-0008-02
高校畢業生是寶貴的人力資源,培養創新人才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需要。高校職業指導工作必須從各方面創新,提高職業指導實效性,充分實現大學生就業,為社會發展輸送優秀人才。當今“90后”大學生成長于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他們的思想更加獨立,價值取向更為現實,個體需求和行為方式更顯個性化,高校職業指導工作面臨挑戰。傳統的上大課、講政策、授技巧等職業指導方式已難以達到新形勢和新發展的要求,刻不容緩地探索提高職業指導實效性的方法,為社會發展輸送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是每個職業指導教師義不容辭的重大使命。
一、“互聯網+”時代高校職業指導實效性現狀
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方式。供需雙方自主選擇這種就業形式大大強化了企業和畢業生二者的主體地位和自主權利,也給職業指導提出挑戰。經過多年的實踐,高校普遍意識到職業指導的重要性,采用多種形式開展職業指導工作。各高校基本上都成立單獨設立的職業(就業)指導中心負責學生的就業工作,建立了就業信息網。職業指導課程作為必修課程納入很多高校的教學計劃,職業指導課題研究也日漸規范,但職業指導的實效性不容樂觀。
1. 高校就業率高與專業匹配度不高、滿意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現象并存
教育部相關數據顯示,大部分高校歷年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0%以上,這意味著每年大批量的畢業生都能畢業即就業,開始職場生活,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穩定。但具體到每位畢業生,有時卻不是那么令人如意。通過對幾所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發現畢業生就業崗位與大學時所學專業的匹配度不足40%,畢業生對工作崗位的環境、發展前景、薪資的滿意度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2. 由于缺乏有效的職業指導,學生職業發展視野不寬,穩定性有待提高
大部分高校從大學一年級開始進行職業指導,比如分專業進行專業介紹,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等。但高校的職業指導有時存在形式化、空泛化等問題,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職業認識不足,職業發展視野不寬,就業穩定性有待提高。部分企業認為應屆畢業生創造的價值低但跳槽率卻很高,企業最關心應屆畢業生能否留下來。
3. 職業指導多以就業為目的,對用人單位的指導和幫助不夠,職業指導更深層次的教育和幫助功能未能凸顯
職業指導人員一邊面向用人單位,一邊面向學校和畢業生,掌握著雙方的訴求。職業指導架起供需雙方交流的渠道,對提高供需匹配幾率起到積極作用。職業指導人員通過市場需求研究,為高校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提供有益建議。但目前高校職業指導以幫助學生就業、聯系用人單位舉辦招聘會的居多,功利傾向明顯,對用人單位合理用人提供指導和幫助不夠,職業指導幫助用人單位更好地做到人盡其用的終極目標尚未實現。
二、影響高校職業指導實效性的因素分析
職業指導在高校就業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職業指導的推動促使人們更加系統、全面地考慮就業服務的性質和作用。在“互聯網+”時代,職業指導作用的發揮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1. 高校功利化的工作導向影響職業指導的開展
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不少高校提出“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理念。但由于對職業指導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關系認識不夠深刻,一些高校將就業率作為職業指導工作相當重要的考核指標,卻缺乏對職業指導人員的培養。部分人員因此認為職業指導只是單純為了提高就業率,不夠重視畢業生就業穩定性和滿意度,更談不上指導大學生關注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
2. 粗放型的職業指導方法影響職業指導的成效
比較成熟的職業指導體系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過程,其起點是在小學甚至幼兒園。在我國,高校職業指導往往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職業指導。較之以往任何年代,畢業生受教育程度得到顯著提高,職業能力素質也得到較大改善,但由于教育成本大幅增長,畢業生對勞動報酬的預期等非理性因素增加。基礎教育階段職業指導缺失,高校職業指導倉促上陣,學生的職業認識有時難免偏頗。此外,由于學生實際情況各不相同,一些高校并沒有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開展一對一職業咨詢和指導,學生個體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3. 不斷變化的職業環境對職業指導提出新的挑戰
中國的高等教育從“精英式”教育向“大眾式”教育轉變,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發生重大轉變。一方面,“招工難”問題從局部日益擴延,越來越多的企業反映招不到合適的人,也難留住人;另一方面,高校每年的畢業生人數短時間大規模增加,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有些畢業生所學專業陳舊,社會需求量少;或某些入學時的熱門專業畢業時不熱,畢業生滯銷;某些新型行業所需專業人才供應不足。一些畢業生在大學僅滿足于完成應學課程,思維狹隘,動手能力差,適應性不強,難以達到企業希望的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適應時代發展的協作創新能力的要求。與此同時,當今“90后”畢業生中獨生子女比重加大,畢業后生存壓力相對較小,父母的扶持助長了畢業生就業觀念的非理性。有的畢業生不管自身能力如何,一心只想找到待遇高、發展前景好、工作環境舒適的工作,否則不愿就業,甚至甘當“啃老”族。畢業生就業觀念中的非理性因素,直接影響職業指導的實效性。
三、“互聯網+”時代提高職業指導實效性的若干實踐措施
要切實提高職業指導的實效性,必須從職業指導的工作目標導向、方法等方面加以改進,多方位構建職業指導的立體體系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職業環境,才能切實提高職業指導的實效性,為社會發展輸送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
1. 樹立企業人才需求和學生個性化發展相結合的工作導向,幫助學生做好規劃
(1)改革職業指導課程,系統地幫助學生做好定位和規劃。本著為客戶服務的思想,職業指導必須圍繞客戶的需求做文章。高校職業指導的直接客戶是學生,間接客戶是家長,最終客戶是用人企業。通過廣泛的學生、企業需求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和企業的需求,結合二者的真實需要,做學生和企業職業連接的橋梁。在基于企業人才需求的前提下指導學生全面自由地發展自我,學以致用;同時在基于“90后”學生特點的基礎上,指導企業選人、用人和培養人,從學生、企業中來,到學生、企業中去。
(2)變被動為主動,未雨綢繆,提前預防指導,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前規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高校職業指導也是如此。要做到只要能提前解決的問題,決不讓學生帶入職場;只要能提前預防的問題,決不讓問題惡化。高校可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天即開展職業指導工作,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學生的職業目標更加明確,專業匹配度才更有保證,職業生涯才更穩定健康發展。
2. 建立落實職業指導全員化、全程化長效工作機制,為提高職業指導實效性提供保障
(1)完善職業指導相關制度建設和體系建設,確保職業指導的系統性。高校要完善職業指導相關制度建設,制定職業指導相關政策,貫徹落實職業指導機構、經費、人員、場地“四到位”要求,為職業指導的順利開展提供基本保障;把職業指導“一把手工程”作為長效機制確立下來,構建院、系級職業指導工作領導小組,深入推進職業指導“全員化”工程。
(2)嚴格實施職業指導人員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嚴把職業入口關,提高職業指導隊伍整體素質和水平。高校可要求從事職業指導的工作人員必須是受過職業指導專業培訓,持有職業指導人員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以此確保職業指導隊伍的整體水平。對職業指導專職人員加大培訓力度,進一步提高職業指導隊伍的專業水平,為提高學生的滿意程度保駕護航。
(3)職業指導課是高校進行職業指導的主陣地之一。高校要改變以往“上大課”“說教式”的方法,積極創造條件開展教研活動,從教材、教法等方面進行職業指導課程改革,探索順應時代發展、學生容易接受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從大學一年級到大學三年級不同時期不同的需求和心理反應,安排相應的職業指導內容,深層次地幫助學生選擇職業目標,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
3. 充分運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新技術手段進行個性化職業指導,增強職業指導影響力
(1)高校可充分運用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無地域性和無時間性特點,突破傳統指導的瓶頸,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職業指導工作。建立校園網絡平臺為依托的職業指導網絡體系,進一步完善網上職業指導的功能,強化網絡輻射作用,積極開通網上職業指導辦事平臺,開展網上個性化職業指導。
(2)針對大學生的不同特點,采用適合的職業咨詢策略,加強一對一指導,喚起學生的自助和主動。每個學生均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學生的家庭情況、個人能力和職業期望各不相同,職業指導應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訴求,有針對性地運用不同的咨詢策略,開展咨詢指導工作。
4. 加大職業指導與職業培訓、職業介紹雙聯結的實踐應用,定制培養,提高學生專業匹配度和就業滿意度
以黃炎培先生為首的中華職業教育社的職業指導專家,在20世紀20年代就曾經使用心理測驗來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當年所用的職業指導課、職業咨詢、體驗式培訓和就業信息提供等指導方式,對今天仍有很強的借鑒價值。新形勢下高校可創新職業指導與職業介紹、職業培訓雙聯結的實踐應用,將企業與院校中存在的共性與個性問題、高校的寬口徑培養與企業的專項定制培養進行仔細區分,為企業量身打造定制人才培養方案,牢牢地抓住企業用人需求脈搏。或者將同一類型的企業需求中的共性總結出來,由企業提計劃,高校組織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定制培養,實現學院對企業用人的主動定制培養。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提高高校職業指導的實效性任重而道遠。我國經濟正處于“三期”疊加階段,就業形勢依然嚴峻,高校的職業指導必將面臨更大的挑戰。高校必須明確職業指導為企業人才需求和學生個性發展服務的根本宗旨,從學院層面健全全員參與、全程指導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同時,高校必須創新“互聯網+”時代職業指導的方法和手段服務于學生和企業。用新技術架設學生和企業職業溝通的橋梁,讓各方資源同步發展、相互協調和同向作用。通過規范化、科學化和專業化的職業指導,提高職業指導的實效性,充分實現大學生就業,為社會發展輸送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岳君,等.新媒體環境下創新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路徑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7).
[2]龐世俊.黃炎培職業指導的理論精髓和現實價值[A].黃炎培與中國職業教育——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09.
[3]梁業勝.試論高校和諧就業文化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09(02).
[4]馮巖巖.創新職業教育模式服務企業人才需求[J].成人教育,2009(02).
[5]杜月菊.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實踐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