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的存在,讓人擁有了保護私密的方式,也正因鎖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了無形的距離感。鎖內鎖外的人都抱有一份好奇,鎖內的人想看到鎖外的世界,鎖外的人想看到鎖內的風景。
雖然鎖顯得望而生畏,鎖內的人卻用此追求一份安全感。正如“距離產生美”,人是有著豐富的情感的,鎖的存在本質上與人的裝束相同,都體現了私人空間。這種空間不僅指身體上的,也代表了精神上的。每個人在生活中的經歷都不相同,而體會、感悟更不相同,如此,每個人的思想都是一個帶鎖的箱子,我們每天都向這個箱子中增添新的事物,并樂此不彼。即使不是真正形式上的鎖,我們也在或悲或喜的點滴情緒中體味著人生。當看到賞心悅目便是獨特的快樂,看到不堪入目便是獨特的厭惡,這是他人所永遠無法領悟的。
鎖外的世界包羅萬象。它代表著自由,無拘束的灑脫,更是“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坦蕩。精彩的世界中,每個人都如同一只遨游的鳥,都有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鎖外的人更需要開闊的胸襟,曠達的情懷。人的生活少不了觀察鎖外的世界,“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暇日”便將這一點發揮的淋漓盡致。我們作為鎖外之人,就是不斷學習、欣賞、放松的過程。人生也在這自在的過程中注入了新的內涵。
其實,我們沒有理由去評價鎖的好壞,在每天的生活中,我們都做著類似的決定。鎖外的景象是鎖內感情的基礎,鎖內的思想又是觀察鎖外世界的態度。人生不應是永遠禁錮的,也不是毫無牽掛的,徘徊于鎖內鎖外是生活中反復的循環。不必自得,更不必羨慕,每個人看待鎖的角度不同,便無比較高低優劣可言。
在《圍城》一書中,曾有這樣的話:“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錢鐘書此語并非僅對婚姻,而是人生各層次,多聲部的共鳴。它與鎖的內外之別相同,使人在希望與絕望,歡樂與痛苦間作無止境的追求。
作者簡介:劉思玉,遼河油田第一高級中學2013屆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