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遠
摘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地健康發展,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也應看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過程中,我國的道德生活現狀不容樂觀。那么,如何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加強公民的道德建設呢?本文通過對我國經濟市場化以來的經濟道德狀況的分析考察,著重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德的建設提出和闡述一些看法和觀點。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B8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36-01
一、 市場經濟與道德
市場經濟是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化這個客觀需要,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主要手段的經濟運行體系,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和必經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前提下的市場經濟,就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要想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好運作,那自然就離不開道德的建設。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認為,一定的經濟關系必然要求一定的道德關系。市場經濟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經濟體制,作為人們生產和交換物質財富、配置資源的一種方式,也必然對人們的道德關系、道德規范提出相應的要求。“道德作為一種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反映人們社會關系的一個特殊方面,是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思想和社會關系,它同上層建筑其他部分一樣,也是受物質的社會關系制約的。”①
市場經濟對道德影響的必然性,是兩者之間固有的矛盾對立關系所決定的。市場經濟規律告訴我們,他律性與功利性是市場經濟的主要特點,而與市場經濟相伴共存的道德卻有著與其相悖的特點,道德的動機必須是超越功利的,“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這就要求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使兩者能夠相得益彰。
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道德現狀
市場經濟作為一種高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得到全世界的認可,在我國它無疑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它為更多勞動者提供了體現自身價值、展現個性和發揮聰明才智的廣闊舞臺, 但與此同時也刺激著個人欲望的無限膨脹。在法制不健全、經濟道德規范約束力不強的情況下,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成為支配經濟主體的基本信條。同時,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德行為的失范也顯而易見,主要表現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市場經濟某些新的領域,一時無法促成新的市場經濟道德規范,從而使大量經濟行為處于既不受舊規范的約束,又無新法可以約束的真空狀態。這種狀況反映到人們的行為上“即為迷茫、彷徨與極端的自私、放縱并存。”②
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新舊兩種道德觀念、道德價值的沖突,已滲透社會結構的各個層面。在社會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等道德領域里,都表現出兩種價值觀的對立和沖突,都存在著雙重價值標準問題,使人們面臨選擇的兩難困境。一方面是將屬于公共道德的規范或傳統美德帶進市場經濟領域,使市場經濟法則無法正常運行。對于市場上各種欺詐行為,許多消費者受“重義輕利”思想影響,敢怒不敢言,不去據理力爭,認為為了幾塊錢斤斤計較有失面子。中國人從來羞于公開談論自己的經濟利益,反而給那些損人利己者以道德支持,導致假冒偽劣產品泛濫。另一方面是社會公共領域或政治生活中引入了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造成社會道德水平嚴重下降。那些非勞動產品,如權力、地位、人格、良心、名譽等被抹上了商品色彩,見死不救、救人要錢的事件時有發生。而政治領域的貪污腐敗現象更令人發指,當權者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尋租,將權力市場參與社會資源的再分配,極大地擾亂了市場秩序和社會穩定。
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建設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把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制度有機結合起來的不可或缺的整合力量。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不僅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價值規范和定向定位的機制,而且直接關系到我國市場經濟沿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加速現代化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重大歷史任務的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的道德建設,應當建立在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反映基本經濟制度的要求,為堅持和完善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服務。在這一基本經濟制度上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市場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性手段的經濟運行機制,必然對道德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和推動道德建設的發展。
為了使經濟發展與社會、個人的道德進步更相一致,使謀利與競爭合乎社會公德,合乎法律規范,我們就要建立健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德規范的有效機制,正確處理基本倫理道德關系:一是集體與個體的關系,堅持集體主義主導道德價值取向,充分發揮整個社會成員的活力,在肯定企業利益、個人利益、個人價值的基礎上,引導企業和個人為集體、為社會、為國家謀福利,推動社會的發展。二是道德與經濟的關系,堅持道義與利益相統一的道德價值觀。重義輕利會阻礙經濟的發展,重利輕義又會導致道德文明的衰落。必須樹立義利結合,經濟發展與道德建設同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思想。
同時,建立與社會主義道德秩序相一致的法律體系。法律和道德是企業信用賴以維系的兩種支撐力量,是構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信用基礎強有力的保障。當前,一是要加強信用立法工作,規范信用行為和秩序,使守法者受益、失信者受損、違法者受罰,為形成健康的社會信用體系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二是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全面加強公民道德建設,讓“明禮誠信”的道德規范融入日常思想教育中,使人們樹立起“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榮辱觀,增強公民遵守道德規范的自覺性。三是加大法律執行力度,落實法律責任,使法律真正成為維護市場經濟關系、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追究債務人違約責任的有力武器,促進市場有序進行。
注釋:
①羅國杰.馬克思主義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4.
②賈秀蘭.論社會主義經濟道德規范的建設和發展[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