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浩
摘要:辛亥革命作為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轉折點,同時也是近代化歷程中的重要節點。雖然革命的初衷在于實現近代化目標,但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國近代化道路依舊步履艱難,其原因何在?革命的方式本身不利于近代化的發展,破而不立的社會秩序是這一時期近代化失敗的關鍵,同時國際環境也深刻影響著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關鍵詞:辛亥革命;近代化;原因
中圖分類號:K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44-01
一、近代化與辛亥革命
近代化的含義學界已有多種說法。主要認為所謂的近代化就是政治民主化,經濟資本主義化。就英法等西歐國家而言,“所謂近代化就是使社會擺脫中世紀的封建形態而資本主義化。這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包括經濟、政治、社會和思想等方面的變革?!雹俚珜τ谥袊?,虞和平認為“所謂中國近代化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從現代化的一般含義來講,資本主義工業化和民主化是它的核心內容。但由于中國的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的社會狀況下展開的,因此它的核心含義還應增加一個民族化——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爭取民族獨立。”②可以說近代化是一個國家邁向現代國家的必經之路,但是由于各個國家實際情況不同,因此近代化也因國家而異。
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在近代歷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雖然辛亥革命是一次歷史性的巨變,但是卻也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從近代化的角度講暴力革命方式來促進歷史變革本身就是極端的。資產階級具有的兩面性就決定了其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民主革命任務沒有完成,即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務沒有完成. 中國社會性質沒有變化,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沒有變化。因而其通過革命方式實現近代化的目的必然會以失敗告終。
二、破而不立的社會狀況
武昌起義的槍聲拉開了革命的序幕,隨著革命軍政府的成立,湖北宣布脫離滿清政府獨立,一時間各個地方相繼推翻封建走向了獨立的道路。到11月中旬,全國大部分省份已宣布脫離清政府。后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形成南北對立之勢。但是,作為新生的革命政權,缺少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基礎,為保住革命的果實迫而進行南北談判,并最終妥協。革命果實被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政府竊取。
北洋政府對外依靠英美帝國主義支持,對內主要以北洋軍隊為統治支柱,代表國內漢族官紳勢力的利益。北洋政府與北洋軍閥各個派系的興衰關系密切。而北洋軍閥各派系又都有自己的軍隊,軍閥首領視軍隊為私產。他們靠著自己的軍隊起家走上中國政治舞臺,繼而又靠擴充軍隊去實現更大的政治野心。所以造成革命后的社會狀況并不如從前。正如劉再復所言“革命確實有巨大的破壞力量,他可以改變人們的存在方式,但是以為革命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確實是一種幼稚病。過去,我們以為摧毀舊的國家機器之后,一切將迎刃而解,所以把希望力量都放在革命上,結果社會本身的組織機能、管理機能和建設機能就退化了?!雹鬯愿锩钠茐男酝笥诮ㄔO性。而辛亥革命打破原來清政府的統治,沒有建立強大政府,成了此后亂局的導火線。
所以說辛亥革命的爆發,終結了持續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也開啟了近代中國分裂、軍閥混戰之局勢。革命后的10多年里,各派軍閥互相傾軋,相互征戰,造成了持續的政治真空,在這短時期,軍閥以爭奪地盤和資源為己任,何談建設和發展經濟?近代化的步伐似乎越發艱難。革命本身具有強大的破壞性,他不僅打破了原來的秩序,同時也打破了相對平衡的局勢。革命的目的是實現近代化,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形式應該是推陳出新而非簡單的取而代之。革命的結果確實推翻了原本搖搖欲墜的腐朽王朝,但是卻沒有帶來新的生機,原有的秩序不在,新的秩序卻無法維系,破而不立的尷尬局面始終主導著北洋時期的政治局勢。因此,在這種環境下近代化的步伐只能是止步不前。
三、弱肉強食的國際環境
當然,辛亥革命后的民國,政治、經濟、文化上都采取了一定的積極措施,也使得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實業救國”的口號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伴隨著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各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歐洲各國相繼卷入了世界大戰,而這期間,正是民族工業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由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忙于戰爭,無暇東顧,使得中國有機會發展工業,1912到1920年工礦業為穩步發展階段,無論是企業數量還是其資本都有大幅度穩步增長?!皳y計在1913年前,全國登記工礦業由698家,資本33082元,工人有20萬多。到1920年,全國工礦業增加到1759家,資本50062元,分別增長了152%和51%,工人增加到56萬多,增長了167%。”④由此可見,在這期間近代化的步伐有所加大,但是我們所要注意的是,正是由于西方國家忙于戰爭,放松了對中國的壓迫,中國才有了發展的空間,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到兩年,中國民族工業即開始蕭條。原因在于一方面本身結構問題,另一方面面臨資本主義國家的競爭,中國民族資本企業卻不堪一擊,發展明顯變緩。其次,雖然辛亥革命推翻了舊的封建統治,但是新政府依然承認滿清政府對外條約有效,這也就意味著原先的不平等條約依然存在。更有甚者,舊約未廢新約又起,袁世凱的北洋政府與日本簽訂了《二十一條》,以及后來的華盛頓條約確立的門戶開放政策。這些條約進一步出賣了中國的主權,更加便利了列強對華掠奪。使得民族工業舉步維艱,大大延緩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所以,辛亥革命后的20年里,中國依然飽受資本主義國家的壓迫。雖然國人在不斷探索近代化的出路,但是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又怎能成功呢?
四、小結(200)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辛亥革命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近代化的歷程上同樣擺脫不了失敗的命運。正是辛亥革命打破了舊的秩序卻無力建立新的秩序,使得革命后的十多年時間里中國社會出現了軍閥混戰、政治真空,那近代化的道路在動蕩的社會中只能越來越偏離軌道。其次,舊的國際關系依然制約著中國的近代化道路,新舊不平等條約加在一起使得這一時期的中國近代化之路必然走向失敗。
注釋:
①苑書義:《中國近代化歷程述略》,近代史研究,1990.6.30
②虞和平:《論中國現代化的概念含義》,社會學研究,1991.5.1
③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天地圖書2004年版,第一輯,第64頁
④陳真、姚洛:《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 三聯書店 1961 年版, 第一輯, 第 55- 5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