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金強
摘要:農村法制宣傳的力度對于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農村法制宣傳是提高農民法律意識的一大重點,然而也是一大難點。在農村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中之重。“五五”普法把農民作為普法的重點對象之一,明確提出“法律進鄉村”也充分證明了農村法制宣傳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農民法律意識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種種的因素阻擾了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從“一五”到現在的“五五”普法20多年的時間,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是存在著很多的不足。筆者現從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如何有針對性地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等方面談談個人的看法。
關鍵詞:農民法律意識;現狀;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21-02
一、提高農民法律意識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08年10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指出: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我們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勝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毫不動搖地推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指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也在農村。法律作為一種維權的重要知識力量,在推進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所以在廣大農民百姓中,加強法制宣傳培養農民依法做事的觀念、法律權利觀念和義務觀念,以及把法律作為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武器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我國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
自開展全民普法教育以來,農民的法律、權利意識在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農民知道當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但總體來看我國農民的法律意識還處于較低水平,農村法制宣傳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民對法律的需求進一步加大,學習積極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農村普法宣傳仍是法制教育的薄弱環節.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經濟社會這樣一個大的背景,法律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同樣需要這樣的土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國家“五五”普法20多年的發展進程,在明確提出“法律進鄉村”的大背景下,人們對于法律的了解還是有了一定的提高,更多的農民百姓認識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他們需要更多的法律化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糾紛,促使其學習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農民接受法制學習教育的機會總體來看還是比較少,農村法制宣傳存在“死角”,農民日益增長的法制需求與落后的法制宣傳教育還存在著比較突出的矛盾。
(二)農民對法律的認識不到位,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意識淺薄。
大多數的農村村民不懂得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更多的人認為法律不是保障人民權利的實現,而在更多的限制人的行為的發生。在很多的村民自治選舉中我們看到很多村民出售自己的選票,候選人用金錢“買選票”的事情屢屢發生。他們不知道這樣濫用自己權利的后果是導致選舉結果并不能達到真正實現村民自治的目的,而以損壞自己的利益告終,而這種權利、義務意識的淺薄最終不能達到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
(三)農民法律維權意識存在誤區。覺得上法院“打官司”不是維權的手段,特別是涉及到“民告官”如土地征用賠償等問題上更是望而卻步。由此造成許多本可以通過法律訴訟、司法調解等法律途徑解決的問題,演變成了信訪問題。法律意識維權上的這一誤區直接造成對政府的信賴往往勝過對法律的信賴,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信訪的工作量以及社會的不和諧因素。
三、問題存在原因
(一)主觀原因:
1.農民群眾本身文化素質相對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村民對于法律知識的接受水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多的農村村民特別是農村青壯年涌入城市,而留守家中更多的是老人、婦女和小孩。而這樣的一部分人往往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更甚者不識字的占據了絕大多數,他們不懂法律并且法律意識相當薄弱,所以這樣的農村村民較少參與普法活動。正是由于他們法律知識水平和法律意識都比較低,對法律缺乏信任感,從而不會應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利。
2.鎮、村雖然都成立了普法依法治理機構,但法制宣傳作為一種“軟指標”做與不做在短時期也沒有明顯的效果。在一些村干部中,他們本身的法律知識就相當的薄弱,更別說讓其帶頭學法了。所以少數地方的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還僅僅停留在文件上、會議上和應付檢查上。
(二)客觀原因:
1.封建文化思想在農民百姓腦中已根深蒂固。由于人治思想和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廣大農民思想觀念中,權大于法的思想難以根除。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農民對國家法律看到更多的是其強制性的一面,認為法律的主要職能是鎮壓,而相對忽略了法律同時還具有權利保護的一面。長期以來,就形成了政府的權利大于法律的思想認識。這種法律制度與封建文化思想之間的鴻溝,阻礙了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
2.法制宣傳隊伍力量薄弱
目前農村的普法工作主要依靠鄉(鎮)司法所進行。全國農村人口占據全國總人口的80%,如此龐大人口的法制宣傳任務,僅僅讓司法助理人員擔負,普法職能存在嚴重不足。以我所在區司法局為例,全區設立司法所共9個,人員只有30余人;他們不僅要完成司法行政的事務性工作,同時也是法制宣傳的主力軍。所以基層普法工作人員往往身兼數職,疲于應付。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法律維權意識的薄弱現象,影響農民百姓對法律的深入了解。
3.普法宣傳的形式單一,內容缺乏針對性。
首先,農村普法的方法比較單一,大多時候還是采取橫幅、標語、黑板報、宣傳櫥窗、宣傳資料等形式進行。通過掛橫幅、貼標語進行宣傳,往往造成農民只知法律名稱而不知其內容。至于分發的宣傳資料,雖然內容詳細,但是受不同程度的文化影響他們不一定能夠理解。其次,內容缺乏針對性表現在,沒有對不同地區的農民百姓所需的法律知識進行認真的分類。
四、對策研究
(一)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增強農民法律知識接受水平。
如前所述,文化素質低下是影響農民法律意識提高的重要因素。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增強農民法律意識的重要途徑。首先應該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而對于農村教育的投入,首當其沖站在最前面的應該是政府部門的支持。只有當一個地方農村的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才可能從根本上增強農民法律知識的接受水平。
(二)建立健全領導機制,推動農民法制宣傳工作制度化。
首先,搭建以基層司法所為主體,鄉鎮相關職能部本齊抓共管的第一層普法平臺。實現對轄區內農村村民的統一規劃、統一部署、統一協調,形成政府指導、基層司法所協調、各相關職能主管部門具體組織實施的農民法制宣傳新格局;其次,搭建村(居)兩委干部為第二層普法平臺,嚴格實行村(居)兩委干部培訓制度,以發揮基層村(居)干部的組織帶動作用,不斷增強農村基層組織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服務農民群眾的能力。“五五”普法期間,要努力實現在每個行政村“兩委”干部中培養一名熟悉法律知識的兼職法制干部。再次,搭建當地優秀普法人員為第三層普法平臺,以其最能接近農村村民這一顯著特點,及時發現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以適應工作的新形式。逐步形成和完善層級負責、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
(三)探討符合農村和農民特點的普法形式
1.農村村民文化知識水平低下,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青壯年農民向城市的大量擁進,留守家中的老人、小孩、婦女對事物特別是對于法律的接受更是受到很大的限制。由此,對于這樣一批特殊的人群對于普法的形式應該有其特殊的要求。我們要充分認識枯燥的法律教條對他們來說沒有一點興趣,他們更容易接受的是生動、直觀的案例,特別是就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他們會更加的感興趣,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2.打破以前普法宣傳的單一形式,有針對性進行法制宣傳
在以往的法制宣傳中多采取橫幅、標語、黑板報、宣傳櫥窗、宣傳資料等形式進行。這樣的宣傳方式一是不夠形象生動,無法引起村民的興趣;二是受文化素質的影響不一定能夠看懂。首先,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如快板說唱這樣一種幾千年文化傳承下的古老方式,生動明了的展現,相信農村村民中特別是老人更容易接受;又或者將法制宣傳以畫圖的形式,制作成年歷,這樣的宣傳資料特別具有適用性的同時也達到宣傳的目的;再者,將法制宣傳的內容以小品、歌舞的形式展現,顯得更加的直觀、生動。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把依法治國作為主題,在本世紀的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切實解決好“三農”問題。而農民法律素質的提高它不僅是衡量農民素質的一個重要依據,也是衡量農民是否拿起法律武器維權保障自己權益,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所以,必須從提高農民法律意識入手,把農民法律意識教育作為一個中心工作來抓,切實加強農村經濟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更好的建設法治社會。
五、總結:
隨著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由于農村法制發展相對滯后,導致農村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逐步暴露出來,加強農村法制建設,為農村的進一步發展保駕護航。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律意識建設,必須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健全的基礎上進行。沒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制建設作保障,就沒有真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建設。在我國,只有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推進新農村法制建設,才能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才能有利于繁榮富裕、民主法制、文明和諧的新農村的建設。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農村正在全國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對農民的法律意識建設也在大力開展。由于傳統文化、經濟、立法等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民的法律意識的提高和增強這項惠及全中國十億多農民的大工程還需要很長時間,需要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需要多部門的聯合調動及努力。而我們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有責任也有義務投身到這項建設工作中來,利用我們學到的法律知識,積極為培養農民法律意識這項充滿挑戰的工作盡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