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璐瑤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基層干部作為直接與群眾打交道的“關鍵少數”,其法治思維能力對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具有重大意義。筆者認為,法治思維能力包括公平正義思維、權力控制思維、理性思維、程序思維。
關鍵詞:加強;基層干部;法治思維
中圖分類號:D9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39-01
一、樹立公平正義思維,重在“大公意識”。
“法者,天下之公器”。社會公平正義是法治的核心價值追求,同樣社會公平正義也離不開法治的有力保障。十八屆四中全會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個方面,對以法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做出了全方位部署,旨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守護公平正義的核心價值。目前,很多地方實施的市民議事、聽證活動,就是公平正義思維在決策領域的很好體現。因此公平正義思維是基層干部必須應具備的法治理念!
然而基層工作,尤其是群眾工作復雜多變,很多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有很多是論公有理,論私也有理,許多基層干部在碰到這種事兒的時候心理上就有了動搖。例如:村里有一家困難戶,確實困難,但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就是申領不到某類救助金,不辦對不起這家人,辦了又確實不符合規定,怎么辦?這難道就阻礙實現公平正義了嗎?
基層干部必須清醒,公平正義所體現的是社會公眾的公平正義——即所謂的“大公大義”,判斷一件事公平正義與否,不僅要從當事人的角度,更應該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看如果實現了這個人的所謂的“公平正義”,是否傾斜了他人的公平正義的天平!
二、樹立權力控制思維,重在“底線意識”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推進權力運行公開化、規范化,完善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司法公開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些要求無不體現著法治對公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正如全國自上而下的反腐敗,就是法治對公權力制約和監督的最好體現。因此權利控制思維是基層干部必須應具備的法治理念!
基層干部必須清醒,法治要求權力受到控制,也就是所謂的“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其重點在于真正實現“法無禁止即可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判斷一件事是否規范的行駛了自己的權利,只需清楚的知道什么被法律禁止——即法治的底線,并且明確這件事是否逾越了法治的底線。根據四中全會《決定》中提到的,如果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這只“制度籠子”至少有五根柱子:權利、法定權限、正當程序、監督和裁量基準。只要將這五根柱子作為“底線”,就可以嚴格規范的行使權力,因此基層干部的權力控制思維重在“底線意識”。
三、樹立理性思維,重在“包容意識”。
處理法與情的關系是衡量法治思維的重要標準,自古以來,法律人的職業思維與大眾的生活思維就形成鮮明的對比。法治的理性思維就是要求服從法治理念和法定程序,甚至容忍這些可能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法治理念和法定程序”所導致的“犧牲效率”,美國的判例法就是典型的法治理性思維。十八屆四中全會特別提出群眾要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權,全民要有真誠的“法律信仰”,就是要讓理性思維深入每一位基層干部,甚至是群眾中去。因此理性思維是基層干部必須應具備的法治理念!
然而在基層工作的同志們經常會碰到許多沒法理性對待的人和事兒。例如,有個腿部有殘疾的40多歲的村民,整天混吃混喝、從不工作,沒錢就去政府要救濟,不給就耍賴不走,沒法管;有個“最不講理”的釘子戶1套小農房非要拆出18套房子,不給就不搬不拆,沒法治。面對如此讓人“忍無可忍”的事件應該如何保持理性的頭腦呢?
基層干部必須清醒,我們對民眾非理性表達維權訴求或是對違法違規者不能得到懲罰的“怨氣”,是一種最原始的以善惡評價為中心的思維活動,而不是在法律邏輯前提下以事實與規則為中心的思維活動,如果碰到此類事件代表政府的基層干部也“不理性”,勢必會使事件進一步僵化,同時造成新的矛盾。實際上理性思維不僅表現在對事實和證據的態度上,還表現在對“放棄事實認定”的包容態度上。刑法有個不成文的原則就是“有利于被告人的推斷”,既然你無法追究一個法律沒有禁止的行為,那么對基層中發生的那些看似“忍無可忍”的人和事,采取以法律邏輯前提下的理性是非判斷,包容法律未涉及或無法涉及的邊邊角角似乎也就沒那么難了。因此基層干部的理性思維重在“包容意識”。
四、樹立程序思維,重在“慣性意識”
法治思維強調程序,按照程序做出的決策,才能更讓人信服,才能夠更好體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所以,四中全會《決定》中在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等方面都強調程序的重要性,特別要求重大行政決策必須“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法定程序,以“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我是計算機專業,編程中最重要的也是代碼的程序性,中國有許多高級程序員編程厲害,可就是不愛按套路出牌,好幾十萬行的代碼洋洋灑灑,只有自己能看懂,這就降低了程序的利用行和系統的可維護性。
然而在基層程序卻經常被忽視,被當做了“走形式”、“作秀”,群眾不配合不買賬,基層干部自己心里也有一定抵觸,或者也了解程序的重要性,但總是不自覺的忘記,而這種“不拘小節”就容易埋下矛盾隱患的伏筆。像是社區要落戶某個項目,為了順利推進該項目,通知居民參加市民議事會就沒有通知自己的對立方,然而在項目論證落實后,所謂的對立方就有了上訪的話語權,認為整個法律程序不到位,整個事件侵犯了居民知情權,應無效。
基層干部必須清醒,程序的完善是法治完善的基本標志,程序法定、依法執政不僅是對當事人的保護,更是對基層執法者的重要保護手段。就像“你不會忘記要定期審車,你不會忘記定時還貸款,按照審車和還貸的程序一步步走下來”,這些大家已經順理成章的事情為什么可以堅持下來,原因就在于大家對這類事情已經存在“慣性思維”,工作中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慣性”的堅持按照法律程序,才能真切的踐行法治的程序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