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蓉 徐麗艷
摘要:目前,微信已經是大學生 群體間普及開來的大眾化即時通訊工具,它與大學生的日常人際交往有著密切的聯系。大學生的人際關系主要包括同學之間的關系和師生關系。大學生與同學和老師交往過程中會呈現不同的心理特點,這些心理特點與微信傳播快捷化、主體去中心化和成本低廉化等特點相結合必然會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產生重要影響。一方面,微信去權威化和成本低廉化的特征促進了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密切的交往;另一方面,微信的去現實性和信息多元化也會嚴重阻礙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現實生活中正常的人際交往。本文立足于人際交往心理學視角,試圖將微信自身的特點與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心理特點相結合,探討微信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微信;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特點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99-02
微信(We Chat)自2011年由騰訊公司推出后,迅速獲得各個年齡階段人的接受和使用,尤其是大學生群體。大學生是智能手機的主要使用人群,而微信又是智能手機最流行的社交軟件之一,它是大學生掌握信息、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微信作為一種新型傳播媒介,具有傳播快捷化、主體去中心化、成本低廉化等特點。這些特點迎合了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訴求,必然會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關于這一主題,以往的研究主要從傳播學、社會學和市場營銷學等方面考察,本文中筆者立足于人際交往的心理學視角,試圖將微信自身的特點與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心理特點相結合,探討微信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產生的影響。
一、大學生的人際關系
桑作銀和汪小容在《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學》,借鑒“人際關系”的定義,將大學生人際關系定義為“在大學學習、工作、生活過程中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系”。[1]這種關系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指的是交往主體中只要一方是大學生即可;狹義單獨指大學生在學校里和周圍主體的關系,主要是師生關系及同學的關系。本文中所指的大學生人際關系是指狹義的人際關系,即主要指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在探討微信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之前,必須首先明確大學生與不同人群接觸時的心理特征。
(一) 同學關系。大學生的同學關系主要是指大學生與處于同一環境中且處于同一同齡階段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同學關系是大學生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一種關系。大學生在與同學的交往中會顯現一定的心理特征。當代大學生多數是90后,追求平等和自主的心理特征使當代大學生與同學在人際交往中采用去權威化的交往工具。此外,追求個性和解放的性格特征也使得同學之間的日常交往更趨向于采用鮮活、立體的社交工具。當然,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大學生都或多或少的具有經濟頭腦,每個人都會自動選擇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交工具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大學生同學之間幾乎都處于同一年齡階段,同齡人之間相互模仿從而在群體中尋找歸屬感也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心理特征。
(二)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指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心理距離。心理距離越小,師生之間的關系越好,反之,則師生之間的交往障礙越大。老師與學生之間由于年齡、知識結構以及社會閱歷等情況的差異,在交往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心理地位的不平等以及由思維方式和知識積累的差異所導致的溝通障礙。因此,大學生在與老師的交往中容易產生緊張和羞怯心理。
二、微信對大學生同學之間人際關系的影響
微信作為一種新型的交往媒介,幾乎是所有大學生手機中必備的社交軟件。此外,微信中添加好友主要來自于QQ好友、手機通訊錄、添加微信號以及掃描二維碼等方式,因此,微信好友多數是熟人,微信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也側重于大學生與生活中熟人的人際關系的影響。微信具有多方面特征。首先,微信具有去權威化的特征,每個人都可以在微信中自由、平等的發出自己的聲音;其次,微信具有低成本的特征,理性經濟人都會自動選擇成本較低的交流工具進行日常交往;最后,微信具普及性的特征,微信現在幾乎成為每個大學生手機里必備的社交軟件,如果誰沒有微信賬號,會被視為“異類”,在這種情況下,模仿必然會顯現。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微信作為一種廣受歡迎的即時通訊工具,在給大學生人際交往帶來好處時,也伴隨著一些負面影響。
(一)微信去權威化的特征滿足大學生追求平等的心理訴求,從而促進同學之間建立平等、自由的交往空間。與傳統一對一的社交媒介相比,微信改變了信息發布者主導的傳統傳播模式,微信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的發布自己的觀點而不用擔心“主宰者”對自己的懲罰。微信打破原本建立和存在的信息傳播的“權威性”,使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個平等的主體,可以自由、無時間地域限制地進行生活、娛樂和其他方面的交流。此外,微信雖然是熟人社交圈,但網絡空間的虛擬性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用面對面,因此,由相貌、種族、經濟條件和知識水平等引起的現實社會中的不平等在微信里得以被隱藏。大學生平等的利用同一個社交平臺,進行平等的對話,從而實現了“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社會化傳播。平等的關系為大學生同學間的溝通提供了平臺。利用微信頻繁的情感上的交流使得大學生情緒穩定。在相互的理解與支持中滿足了大學生的社會交往需要、社會歸屬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2]微信的去權威化特征與當代大學生追求自由平等的特性不謀而合,促使大學生之間自由、平等的交往空間的的建立,從而進行更加方便和多元化的交流。
(二)微信低成本的特征促進同學之間更密切的交流。微信軟件的下載是免費的,可以在安卓、ios等系統上自行下載,不受運營商的限制。在2G/3G環境下,傳輸各類數據僅耗費極少量的網絡流量。1M的網絡流量大概可以發送文本信息1000余條,語音信息1000秒。而且在連接wifi的情況下,數據的傳播不消耗任何流量,也不扣取通訊費用。隨著4G網絡的普及,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加快捷方便,進一步促進低成本信息化的發展。微信的低成本特征是其區別于電話和短信的一個顯著特征,經濟理性的趨勢使學生在社交工具的選擇上更多的選擇低成本的新媒體,而較低的交往成本又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密切的交往。
(三)同輩之間的模仿使微信促進大學生之間的密切交往。模仿是同輩中內化效應的一種表現形式。同輩模仿是在受到大多數同輩言行的刺激影響下而對其進行仿效與再現的一種心理機制。個體只有置于關系中才能夠被說明與理解,生存于社會環境中的個體無時無刻不受到群體的影響。大學生是一個同輩群體,身處同輩群體之中的大學生必然會在大多數成員的刺激影響下,采取了與群體相一致的行為,即從眾行為。置于群體中大學生往往借助相互模仿來實現外顯行為的彼此認同與轉化,進而達到對自身價值觀及其行為的影響。2015年2月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手機即時通信使用率為91.2%,較2013年底提升了5.1個百分點,而在網民學歷結構中,學生群體的占比最高,為23.8%。[3]毫無疑問,微信作為目前最受歡迎的即時通訊工具之一,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使用是極為廣泛的。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使用微信的學生就像“上了大學還不是團員”一樣令人詫異。
(四)虛擬身份帶來的滿足感容易使大學生沉溺于網絡。微信是一個虛擬的網絡社交平臺,每個人都可以在微信中實現匿名化。匿名化使得大學生可以在網絡中塑造一個與現實中完全不同的形象。虛擬形象的成功塑造會使真實主體得到在現實生活中難以獲得的尊重和歡迎,從而獲得虛擬的成功體驗。這種虛擬化的成功“表面上是一種隱藏,實質上是另一種揭露:它所要隱藏的是真實世界被諸多社會規約所約束的理性自我,而它所要揭露的正是被壓抑潛藏在內心世界的另一個渴望自我。”[4]虛擬世界中的自我釋放會使大學生對網絡社交工具產生過度依賴,一方面使其在網上浪費過多時間,影響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另一方面,嚴重的網絡依賴會導致網絡沉溺。
(五)手機依賴影響現實中人際交往。姜永志等研究發現,大學生的社會疏離感、社交回避行為與手機移動互聯網的過度使用行為存在顯著的正相關。[5]劉紅等研究也發現,手機依賴較高的青少年,更易產生孤獨感、疏離感、社交問題和人格障礙。[6]微時代環境下,手機依賴日益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微信作為一種即時通訊工具是通過聲音、視頻以及文字的傳輸達到交往的目的,是手機屏幕上顯示的語言,沒有現實因素的參與,過度沉迷于以微信為媒介的人際交往中,必然會造成現實人際交往能力的下降。大學生具有強烈的社交需求,他們渴望在群體中得到認同和歸屬感。
三、微信對大學生師生之間人際關系的影響
(一)微信的去權威化特征為師生營造了一個平等、自由的交往空間。在新媒體時代下,微信淡化了參與者的身份地位,使得各個階層的人能夠通過網絡進行平等的互動與溝通。傳統師生之間是一種“主客對立”的關系,老師居于主導地位,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微信中師生不再受課堂和書本的限制,在微信這一平等自由的平臺上,師生之間通過日常的交流,信息共享以及朋友圈對日常生活的分享,彼此之間加強相互了解,縮短心理距離,從而加深了師生之間的人際交往關系。此外,微信作為一種網絡虛擬平臺具有“去現實性”。微信中師生之間的溝通不需要面對面,這樣就避免了因面對老師時學生的緊張和羞怯感而產生的師生之間距離和溝通障礙,從而能夠更為真實地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促進師生之間人際的溝通。
(二)微信的信息多元化使師生之間功利性傾向明顯。微信一方面為師生之間的溝通營造了一個平等自由的空間,另一方面也使得使師生之間的交流變的符號化和功利化。傳統的人情味在這樣數字化的交流中被削弱,師生交往變得手段化,學生更多關心自身利益的實現,而部分教師也將自身利益置于教育之上。心理學研究表明,每一個人都有一種自我價值保護傾向,人們為了保持自我價值的確立,在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都有一種防止自我價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傾向[7]。微信中信息的多元化以及個人主義的盛行使大學生集中于自我利益的實現,并在日常的交往中建立了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這樣的意識長久儲存在我們大腦中容易形成“隱形沖突”,不利于正常人際交往?!艾F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義,這是可悲的事情,這種風氣帶來了兩個弊端,一個是學問成了政治和經濟的工具,失掉了本來應有的主動性,因而也失去了尊嚴性。另一個是以為惟有實利的知識和技術才有價值,所以做這種學問的人都成了知識和技術的奴隸。教育的唯功利指向成了重要幫兇的角色?!盵8]
(三)微信的信息多元化使教師的權威受到威脅。傳統社會中,教師作為國家主流文化的宣傳者受到尊重。荀子認為,“言而不稱師,謂之畔(叛);教而不稱師,謂之倍(背)。倍畔之人,明君不內(納),朝士大夫遇誅涂不與言。”[9]在荀子看來,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不尊重教師的人是叛背之徒,不應得到任何的重用。信息化時代中,學生對知識和信息的獲得不再僅僅依靠老師在課堂上的傳道授業,科技的發展使得學生能夠依靠網絡獲得最前沿的世界訊息并共享學習資源,誰擁有的信息最多,誰就最有發言權。然而,網絡作為一個中立性的存在本身沒有甄別信息的能力,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充斥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重塑其價值觀和思維方式。西方敵對勢力利用新媒體的便利大肆向中國大學生傳播西方普世價值,集體主義成了萬惡的根源,個人價值得到最大的聲張。學生們試圖擺脫被控制的束縛,對抗教師的權威。傳統文化中的“尊師重教”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
四、總結
心理學研究已經表明,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和日常生活有巨大影響。在網絡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建立在符號信息的基礎上,這樣的交往沒有現實世界交往中的可觸摸性和可感的時空位置,是一種虛擬交往。微信目前作為一種廣為流行的網絡社交工具,正以其獨特的優勢對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產生影響。微信一方面促進了大學生同學和老師之間平等而密切的交往,另一方面也使得大學生產生“網絡社交依賴”,影響現實生活中的交往,而微信商業化和多元化的信息也使得師生之間的關系產生異化。貝爾曾經指出:“后工業社會的主要矛盾既不是前工業文明的‘對付自然,也不是工業文明的‘對付制作的世界,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即:‘處理人際關系成為主導”。[10]
參考文獻:
[1]桑作銀,汪小容.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學[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36.
[2]同輩群體對青少年道德社會化影響的心理機制研究,劉春雪,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第9期。
[3]數據來源于《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4]劉燕.后現代語境下的認同建構一大眾傳媒的作用及其影響分析[D].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6]劉紅,王洪禮.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傾向與孤獨感[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26(1).
[5]姜永志,白曉麗.手機互聯網依賴與孤獨感的關系:網絡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4(1).
[8][曰]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一池川大作對話錄[M].卜海:卜海國際文化出版社,1985年版.
[7]王軍.人際交往心理學[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9]轉引自毛禮銳,瞿菊農 邵鶴亭編。中國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14
[10]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二聯書店,1989年版,P198一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