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攀
摘要 陶行知生利主義教育思想以“生利”作為職業教育的指導方針,以“利群精神”的培養作為職業教育的根本落腳點,從職業師資、設備、課程、學生等方面闡述了生利主義內涵,為當前高職教育價值取向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 生利主義 教育價值觀 高職教育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7.001
1陶行知生利主義職業教育思想
1.1何為“生利”
1918,陶行知在其《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一文中較為完整地表達了他的職業教育思想及主張。他指出職業教育是“為應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作為生活的基礎,陶行知認為“職業教育應以生利為主義”,即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生利。這里提到的生利有兩種,“一曰生有利之物,如農產谷,工制器是:二曰生利之事,如商通有無,醫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產雖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則一。”生利主義中的“生利”一詞具有一定的概括性,陶行知指出“生利”既包含了“生有利之物”,也就是生產物質財富;也包括“生有利之事”,即提供專門服務,“生利”就是生產物質財富和提供專業服務。
在生利主義的論述中,陶行知不僅明確了“生利”是職業教育的指導方針,還把“利群精神”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他提出要在職業教育中貫穿職業精神、職業道德教育,把“利群”作為職業教育的落腳點,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同時也要實現學生的個體價值,滿足其內在發展的需要,即“生利主義側重發舒內力以應群需”,“生產一事一物時,必自審日:‘吾能生產乎?吾所生產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教師學生于不知不覺中自具一種利群之精神”。
1.2生利主義四要素
職業師資、職業設備、職業課程、職業學生是組成生利主義的四個基本要素。陶行知對職業師資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他認為職業教育教師要具備“生利之經驗”、“生利之學識”、“生利之教授法”三個基本條件,這三者之中又以生利之經驗最為根本。“蓋無學術、教法而有經驗,則教師尚不失為生利之人物,縱無進取良法,然學生自能儀型教師所為,以生產事物。既能生產事物,即不失職業教育之本旨……是故經驗、學術、教法三者皆為職業教師所必具之要事,然三者之中,經驗尤為根本焉。舊
職業設備是開展職業教育的基本要素,陶行知將職業設備分為兩種,一種是“自有之設備”,即學校已經配備的設備;另一種是“職業界之設備”,即企業行業的設備。他提出雖然設備的歸屬有區別,但在開展職業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這兩種設備,均可作為生利教育的工具。
職業課程要圍繞“生利開展”,圍繞職業的中心工作任務進行設計,要以“一事之始終為一課”,“按事施教”,即以工作任務為內容設計課程,教給學生完整的工作過程,課程安排要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度,循序漸進。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陶行知提出應采用小班制教學,“欲按事施教,則不得不采用小班制。故歐美之職業實習班至多不滿十五人”。
職業學生作為職業教育的關鍵要素,它決定了職業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學生的興趣和才能是檢驗學生是否適合學習該專業的重要條件,學生只有找到最適合自己學習的專業,才能真正實現生利。此外,陶行知還提出職業學習之方法,即職業試習科,它不同于見習或實習,一般在學生進校之初,對各類職業的重要內容進行體驗,通過體驗感受選擇學習的專業和方向,使學習的內容最適合自身才能、興趣,試習的目的即“試驗學生之真才能真興味”。
2教育價值觀的演變及思考
教育價值觀就是指教育對人的生存與發展、對社會存在與發展的意義、作用的一種評價的思想體系。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們對于教育價值的認識也存在不同,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類:
2.1社會本位論
社會本位論認為衡量教育好壞的最高標準是看教育能否為社會穩定和發展服務,能否促進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社會本位論以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作為教育的最高宗旨,任何離開社會的教育都是沒有價值的。0教育能夠滿足一定的社會需求,因此教育具有存在的意義,對社會而言,教育是一種工具。社會本位教育價值觀下必然是以滿足社會物質生產的科學技術知識和維系社會穩定的政治道德規范為主要教育內容,以培養社會經濟和政治所需人才為主要目的,強調教師的主體性和主導性。
2.2個人本位論
個人本位論是與社會本位論相對的教育價值觀,它認為個人的價值遠高于社會價值,應當根據個人的本性和個體發展的需求來發展教育,個人本位往往強調人的自然屬性,教育要按照人的本性而非違背這一本性辦事,倡導個性解放。在個人本位論中,人的價值、學生身心發展的程度是衡量教育的最終標準,在教育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使個人得到自由的發展。
2.3均衡論
均衡論認為,社會本位論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需要作為教育活動的唯一出發點和歸宿,個人本位論則將個體的自由作為教育活動的唯一出發點和歸宿,二者的觀點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均衡論”提出人與社會并重的觀念,認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水平的提升離不開人的創造力,沒有人的個人潛能的充分發揮,社會發展就無從談起,同時,人的發展又會受到社會現實的制約,這種發展并非無拘無束,是以一定社會物質條件為基礎的。
3生利主義視域下的高職教育價值觀
“以能力為本位,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然而,當前職業教育的發展存在一定問題,集中表現為存在技術至上、實用至上、功利至上、人文弱化的傾向。為了發揮職業教育服務大眾、服務社會的功能,切實將服務落到實處,從職業教育特性出發探索科學的職業教育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陶行知生利主義職業教育思想恰恰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思路,“生利”同時還要“發舒內力”,將職業能力培養和人文素質養成有機結合,將學生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實現緊密結合,學與做和諧統一。
3.1職業能力與人文素質和諧統一:“生利之技能”、“利群之精神”
生利主義認為凡是能生產“生利”之物或者能做“生利”之事的人都是“生利”之人,這里的生產“生利”之物和從事“生利”之事都需要一定的“生利之技能”,掌握“生利之技能”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目標。同時,生利主義認為培養學生“生利之技能”并不僅僅是生有利之事/物,還要以事/物利群。陶行知認為生利主義的職業教育兼具物質產品生產與精神產品生產功效,即“生產一事一物時,必自審曰:‘吾能生產乎?吾所生產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教師學生于不知不覺中自具一種利群之精神。”生利主義的職業教育既要求培養學生“生利”的技能,又關注學生“利群”精神的養成,既揭示了職業教育的特殊屬性(職業性),又表明了職業教育的一般屬性(教育性),對于形成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職業教育價值觀,促進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這里的“生利之技能”、“利群之精神”也就是職業能力與人文素質,高職教育不僅要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還要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養成,滿足學生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3.2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和諧統一:“發舒內力”、“應群需”
“發舒內力”是指職業教育不僅要關注職業技能培養,教會學生生利的技能,而且要重視發掘學生的個性,發揮人的內在才能,使“發舒內力”和“應群需”有機統一,實現既滿足個體的全面發展又適應社會需求,實現社會價值。高職教育要充分發掘學生的個性和才能,幫助學生“發舒內力”,實現個人價值,只有當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盡最大限度滿足社會需要之時,才能被大眾所接受,從而實現社會價值,即教會學生“應群需”。生利主義提倡將“發舒內力”與“應群需”有機結合,通過職業教育不僅要讓學生習得專業技術,更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做人,使學生成為全面協調發展的具有良好素質的勞動者。
3.3教學與實踐和諧統一:“手腦并用”、“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方法論,他認為“教”和“學”都是在“做”中進行的,即“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同時,他還對做進行了解釋,即“在勞力上勞心。”他反對單純勞力,認為那只是蠻干;也反對單純勞心,那只是空想,都不能算“做”。只有“手腦并用”,在“勞力上勞心”,才是真正的“做”。高職教育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避免教與學脫節、學與用分離的弊病,做到教學與實踐和諧統一,在做中學、在做中教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