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臺灣田村不能錯過的一件事,就是去吃牛肉面。我已經在臺灣吃過幾十種牛肉面了,但是最有意思、最有話題性的,要數“牛爸爸牛肉面”這一家。
導游一開始跟我介紹說,這家牛肉面特別貴,一碗大概要賣到10000臺幣(折合人民幣2000多)。我覺得這有點離譜,一碗牛肉面能賣這么貴?出于好奇,我就和朋友一起去看了看。
今年已經是這家店開業的第26年了。這家面館不大,經營面積也就100多平方米;除了兩張比較大的桌子以外,幾乎都是些四人臺;地面很干凈,墻上掛滿了各種剪報——其中還有他們曾經獲得“臺北牛肉面大賽”冠軍的報道。
據說,老板王聰源曾經問光臨店鋪的那些VIP食客(其中有臺灣本地的名人,有米其林三星級餐廳的大廚,還有世界各地的政治領袖):你們愿意為本店最好的牛肉面掏多少錢?得到的最普遍的回答是:10000新臺幣一碗。
而到了今天,許多美食迷都已經知道,這家只有40個座位的小餐館供應著世界上最昂貴的牛肉面。當然,“牛爸爸”餐館還有一種比較便宜的牛肉面──菜單上的名稱是“普通牛肉面”,價錢也相對容易承受,200新臺幣一碗。不過,幾乎每一天都還是會有客人點最昂貴的那碗牛肉面。
“牛爸爸”的一碗面比一頓六道菜的正餐還要貴,原因何在?
老板花了15年的時間來改進牛肉面的配方,其中包括剛好120克的面條、5塊4英寸見方的牛肉和1塊牛筋。當然,還有1碗湯。
據說,他家的牛肉來自4個國家,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和巴西,其中,巴西專門提供牛筋。主廚會把每一塊牛肉都切成特定形狀,讓牛肉和牛筋以最吻合的方式連接。舉例來說,日本牛肉切之前要稍微凍一下,以便切出比較整齊的形狀;澳大利亞牛肉則要先燉好,然后再從骨頭上剔下來。
“牛爸爸”的定位從最初到現在,也經歷了好幾個時期。最初只有夫婦兩人,幾張桌子,憑著一份執著,做出味道不比別人差、價格比別人稍微便宜的牛肉面。結果賓客盈門,桌子越加越多。
到了開業第五六年的時候,老板開始茫然了:店內總是人聲鼎沸,一天到晚在忙,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難道就這樣做下去嗎?于是老板開始琢磨如何改變,最后他決定,要做“世界上最好的牛肉面”。從牛肉的選擇,到烹制的手法、烹制的餐具等等,都在不停地改進。
在這個過程當中,老板發現成本大大提高,這樣就不能服務大量的食客,只能服務少部分的人了。到第15年的時候,這個階段也告一段落:他們推出了從1000元到10000元一碗的牛肉面,每天服務的顧客數量減少到30到100人,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慕名前來。
除了進一步提升食品品質之外,老板還開始做CRM(客戶關系管理)。由于客人少了,他們就可以記錄客人的喜好與脾氣,當客人下次光顧的時候,就能最快地按照他喜歡的口味來提供食物。真是不同一般!
一碗牛肉面看似簡單,但它的競爭之激烈,遠遠要超出其他的餐飲種類。 它們在定位、營銷,包括配料的選擇、湯頭的獨家研究上,都花了非常多的心思。
我想,可能正是堅持獨特的定位,并且長期堅持下去,吸引很多人前來驗證,“牛爸爸”才會形成今天的廣告效應,同時也促生了經濟效益。
(摘自“馮侖風馬牛”微信公眾號 圖/王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