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移動互聯網時代,閱讀已經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時時處處,從而,閱讀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而且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概括起來,其模式主要可以包括:其一、技術體驗式的閱讀,其二、知識整合式的閱讀,其三、關系建構式的閱讀。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閱讀模式
在技術和政策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下,閱讀尤其是移動閱讀迅猛發展而倍受社會關注。比如,全民閱讀、書香社會等。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閱讀已經滲透于人們的生活空間,從而閱讀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而且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閱讀不僅具有價值理性,而且具有工具理性;不僅是全媒體形式,而且是全民方式。
1 技術體驗式的閱讀
毋庸置疑,技術是傳播以及社會進步的第一推動力,新媒介技術帶來了全新的閱讀體驗。具體表現在:
(一)、終端體驗
移動終端有助于實現任何人在任何時空以任何形式對任何內容進行閱讀的目標,從而微閱讀成為數字閱讀潮流:其一、微內容,即內容的碎片化組合結構,內容整合的顆粒度越來越小,內容實時更新的速率越來越快,而內容與讀者(用戶)之間的匹配度則越來越高,讀者可以對欄目標題、關鍵詞、摘要、評論等進行瀏覽性閱讀;其二、微形式,即內容以流媒體、動態形式進行呈現與傳送,比如使用配音、視頻、動漫特效等富媒體形式進行動態傳送的出版暨閱讀形式;其三、微時空,即數字閱讀可以在人們社會生活、學習、工作的任何一個場景當中進行,辦公桌上、餐桌上、床上等碎片時空均可滿足人們閱讀的需要;其四、微過程,即數字閱讀中傳播與接受、使用與評價、議程設置與疑難解答、調查統計與意見反饋、線上閱讀與線下活動等交流互動形式日益密切。
而智能終端則能夠增強人機交互的效果。比如,智能語音在數字終端中的應用將人的“聽覺”延伸到終端產品,使人機之間實現了聲音交流,從而使數字終端與人的交流更具真實感;裸眼3D顯示技術則會給予數字閱讀者一個更加真實的視覺空間和身臨其境的閱讀感受;傳感技術使數字產品也能擁有類似人體對外部世界的感應與反應能力,極大地提升了用戶對數字終端的操控體驗,將人機交互體驗推升至一個新高度;從鍵盤→鼠標→觸控→音控→體感→識別,人與終端之間的感觀交流不斷加深,數字終端也在這種交互過程中變得越來越“聰明”,從而越來越像——一個數字化的“人”。[1]
(二)、軟件體驗
隨著終端技術的發展,數字閱讀軟件也越來越個性化。比如,目前比較流行的的閱讀軟件有Zaker、鮮果、網易、Flipboard、Zite 等,它們可以適用于筆記本、手機(主要是Android 系統)、平板電腦以及電子閱讀器等不同的終端設備,按照受眾的愛好、興趣,通過各自的推送機制向其主動推送信息。這種個性化的信息服務方式使得受眾可以節約時間、提高閱讀效率,隨時閱讀符合自身需求的針對性信息。
2 知識整合式的閱讀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網絡的普及促進了泛在知識環境的形成,知識無時無處不在,從而知識的整合也日趨細分化。
(一)、知識社區化
社區作為開放的領域,可以不斷創新知識生成、評論等模式,從而帶動數字閱讀。比如,作為中國專業出版平臺的領跑者——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繼去年推出“知識服務”平臺之后,今年再次推出“知識社區”平臺,并提出“從知識服務走向知識社區化” 的創新觀點。萬方總工程師王勝海介紹說:萬方早期做知識數據化,做知識提供;中期發展到知識服務,利用智慧算法構造分析性產品為用戶提供答案,實現人與知識互動;第三階段是在前兩者的基礎上構建互動社區平臺,讓具有相同興趣愛好的讀者之間、讀者和知識單元之間互動起來,實現人與知識與人三者之間的互動。從而,萬方通過構建起更多的互動內容,提高了讀者的認知與創新能力,實現了知識的自生成、自組織。
而在評論方面,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網上書店——亞馬遜為便于讀者在龐大的書目種類中做出選擇,就非常重視書評,既有編者評論,也有讀者評論,在編者評論中,既有亞馬遜自己的書評,又薈萃了著名書評雜志、作者或出版社提供的評論和摘要,并注明出處。亞馬遜對這種書評有很具體的規定,較有權威性和代表性。在讀者書評中,首先標明了該書目前的星級,這是由讀者自己評出的;然后是一些“最有幫助的讀者書評”,這也是按讀者評分排序;在書評很多的情況下,還提供了讀者書評的檢索窗口。這些書評對讀者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二)、知識社會化
隨著社會的媒介化,(即當代社會中個人和公眾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正越來越緊密地與大眾傳媒聯系起來并通過大眾傳播來實現),人們對資訊、消息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同時也越來越個性化。因此,只有契合不同社會群體、嵌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數字閱讀才能受到讀者或用戶的歡迎。比如,諾基亞推出的“行學一族”,其目標直擊上班的白領群體,學習資源包括英語、專業咨詢,還提供職場小貼士和建議指南等服務。再比如,廣州百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奧比島等6款兒童產品,目前已擁有大量的用戶,其成功經驗在于進行了詳細的兒童市場調研,深入了解了兒童的特點與喜好,以交互體驗為特點,將教育與游戲結合在一起,寓教于樂。
3 關系建構式的閱讀
關系是內容的渠道,而在渠道過剩的新媒介時代,關系式的渠道無疑更具整合傳播效應。概括而言,關系可以包括社交關系和公共關系這兩個層面。
(一)、社交關系建構
互動分享是數字閱讀的本質特征,在各種社會化媒體平臺上,傳播主體和傳播客體(即受眾)是同一群體,傳播主體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傳播信息,受眾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信息,信息的生產者、使用者、傳播者、接受者有共同的價值取向,這使得所傳播的信息更加貼近、符合受眾的需求。并且傳播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每一個受眾都可以將文字、圖片、視頻等傳播出去,而且接受者是下一個傳播者,就這樣循環往復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信息傳播群體。比如,博客、BBS、SNS網站已經成為人們閱讀、學習、交流和分享的網絡互動平臺,在此平臺上,那些具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個體組成一個個社會群體,他們通過發布、點擊、回復、轉發、評論來闡發觀點見解、反映情緒狀態、分享所感所悟, 并深切地渴望獲得他人的回復與關注,在回復和評論中尋求他人的認可, 進而鞏固社群身份與社群認同。
(二)、公共關系建構
由于信息與知識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關鍵性資源,因此,數字閱讀作為信息與知識的配置方式也就成為社會資源整合的重要方式。質言之,數字閱讀不僅是人們獲取資訊的重要方式,也是人們進行電子商務、組織公益活動、參與社會事務、掌握社情輿論、樹立公共形象等諸多事務的便捷方式。
比如,《人民日報》微博立志要“做一個誠實的微博,不驕矜、不浮夸,以敬畏之心守護事實真相”,要“做一個負責的微博,不盲目、不媚俗,以虔誠之心呵護發展進步”,獲得網友十幾萬轉評。開通5個月,《人民日報》微博擁有了330多萬粉絲,因語言風格清新、話題貼近民生,在重大、敏感事件面前不回避、不失語,贏得了網友的好評。《人民日報》微博開通以后,看《人民日報》微博評論的人要比看報紙的多。微博成為搜集報道選題與反饋的重要平臺,許多網友熱衷于提供新聞線索。
4 結語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數字閱讀不僅是文本化的閱讀,而且是人本化的閱讀;是從感知、認知、認同等層面而實現人的全身心參與式閱讀;技術、內容、關系等要素組成了數字閱讀的三重門。因此,技術提供商、內容提供商以及各種社會平臺應該加強合作,共同推進數字閱讀的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湯雪梅.數字終端的未來:人的五感功能的延伸[J].出版發行研究,2013(1):8-11
作者簡介
周長花(1983-),漢,江西省景德鎮市景德鎮陶瓷大學,圖書資料初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