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可抗辯條款基本理論
1.1 不可抗辯條款的含義
不可抗辯條款,又可稱作不可爭辯條款或者不可抗辯規則,指的是自保險合同成立或生效之起,經過法律規定的期間后,保險人便不得以投保人在投保時違背最大誠信原則,不履行如實告知的義務,即投保人有欺騙、錯誤陳述、虛假陳述或隱瞞重要事實的行為為理由而行使保險合同解除權、主張保險合同無效或者拒絕履行給付保險金義務的條款。我國《保險法》規定的保險人不可抗辯的情形是第16條第3款關于超過法定期間后保險人不可抗辯的規定。
1.2 不可抗辯條款的產生基礎
從保險行業的起源來看,現代保險是由海上保險制度發展起來的,在保險業剛剛起步階段,保險經營技術也處初步發展時期,保險技術還未成型,專業的保險公司也沒產生,處航海過程的船舶和貨物是主要的投保對象,投保人一般也都是從事海上貿易的商人。在這種情況下,保險人在經濟能力和專業上與投保人相比并未占有優勢地位。因此,為彌補保險人的劣勢,促使保險業能夠健康發展,當時的保險法傾向于保護保險人的利益,更多地規定了投保人應承擔的特定的義務,典型的便是投保人的如實告知義務。
2 我國保險法不可抗辯條款在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完善
2.1 不可抗辯條款的適用范圍
從不可抗辯條款的起源來看,不可抗辯條款最初產生于人身保險,這是由人身保險的長期性和對人的生存價值的保障性所決定的。因此,在規定不可抗辯條款的國家,該條款在人壽保險中適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隨著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之間地位、能力的差距越來越大,保護投保人、被保險人的理念逐漸被重視,不可抗辯條款的適用范圍也呈現擴大的趨勢。至于擴大的程度,各國則有所不同。主要的問題就在于該條款在財產保險中是否適用。
我國《保險法》將不可抗辯條款的規定置于保險合同的一般規定之下,表明該條款既適用于人身保險合同,也適用于財產保險合同。但根據以上論述,筆者認為應對該條的適用范圍做縮小解釋,將不可抗辯條款僅適用于人身保險。
2.2 未規定不可抗辯條款適用的例外情形
我國《保險法》由于沒有規定例外情形,不僅導致保險實務難以把握,而且廣受學界詬病。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1、存在嚴重欺詐的情形時。保險欺詐是指在保險交易過程中,投保人主觀上故意的不實告知或不告知。對于過失未告知或過失錯誤告知,由于其主觀惡性較小,所以各國立法一般都認為應適用不可抗辯條款。而對于投保人主觀上故意的不實告知或不告知是否適用不可抗辯條款,各國立法則有較大差異。一般可以將欺詐行為分為兩類,一般性欺詐行為和嚴重欺詐行為。對于一般性欺詐行為,由于主觀惡意程度不大,其結果一般也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害,如果將一般欺詐行為作為適用不可抗辯條款的例外情形,不免在立法上顯得過于苛刻嚴厲,不僅導致對投保方的不公平,也不利于整個保險行業的穩定有序。對于嚴重欺詐行為,由于主觀惡意程度較大,其結果一般比較嚴重,產生的影響也一般都很惡劣,因此,在那些保險業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一般都將嚴重欺詐行為作為適用不可抗辯條例的例外情形。在《合同法》中,欺詐屬于可撤銷的情形之一,在《合同法》第54條中對此予以詳細的規定。但我國《保險法》對此并未予以規定,從法理上講,保險合同雖屬于特殊合同,對于其自身未規定之領域,適用《合同法》的一般規定是毫無爭議的;從立法技術來看,特殊法優于一般法,但當特殊法對此規定為空白時,理應適用一般法之規定,所以我國《保險法》對欺詐行為可以適用變更或撤銷的手段予以救濟,而不應該適用不可抗辯條款。2、保險人未繳納保費的情形。保險合同雖然不同于一般的民事合同,但究其本質仍然屬于合同的范疇,既然是雙務合同就必須遵守公平對價原則。如果要求保險公司在未收取任何保費的前提下仍然承擔保險責任,顯然違反了對價平衡與公平原則。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應允許保險公司可以不受不可抗辯條款的限制,拒絕承擔保險責任。3、免責條款范圍內是否適用不可抗辯條款。理論上,不可抗辯條款排除的是保險人對之前投保人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而要求解除合同的抗辯,若被保險人尋求保護的標的根本不存在,或者此前訂立的保險合同根本無效,則就不存在是否適用不可抗辯條款的爭議。在保險實務中,保險合同條款一般有保險責任范圍和除外責任免除兩部分,除外責任之設定目的在于明確承保范圍和保險責任,以增強對保險經營中風險的可控制性。對保險人承保范圍以外和保險合同中已列明的不予承擔責任的情形,保險人可以不受不可抗辯條款的約束,拒絕進行賠償或給付。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應明確規定不可抗辯條款適用的例外情形。1、將欺詐行為作為適用不可抗辯條款的例外。筆者認為,我國保險法可以借鑒國外之先進立法經驗,也將其作為不可抗辯適用的例外,針對此種情況保險人享有絕對的抗辯權,以便于維護整個保險市場的穩定,推動保險業的不斷發展。2、保險人沒有繳納保費的不得適用不可抗辯條款。繳納保險費是投保人取得期待利益的前提。在保險合同關系中,保險人“其理由不是因為保單中包含重大不實告知而無效,而是盡管保單有效,但投保人未滿足保單規定之條件或是違反了保單條款,因此不可抗辯條款不適用未足額繳納保費之情形?!?、免責條款不適用不可抗辯條款。
2.3 不可抗辯條款的適用前提
我國《保險法》第16條第3款規定“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過二年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未針對兩年可抗辯期間內發生保險事故,投保人或受益人待可抗辯期間經過后再提出索賠申請,從而惡意規避法律之情形,做出相應的立法安排,顯為立法之一大疏漏。若于保險合同成立后兩年內,保險事故已發生,但受益人拖至兩年后始申請理賠,此時保險人發現有解除原因時,是否可以行使解除權?即不可抗辯條款在適用前提上是否應限于二年內保險事故未發生。有學者認為二年內保險故未發生不應作為不可抗辯條款的適用前提,以免對于過于保障保險人。但筆者認為不可抗辯條款在適用前提上應限于二年內保險事故未發生。
美國保險法通常將被保險人在世規定為不可抗辯條款適用的前提條件之一,認為人壽保險合同中不可抗辯條款的效力是,在受益人提起的索賠程序中,只要被保險人自保單效力開始之日起生存超過兩年,保險人基于虛假陳述、違反條件和任何保單無效的抗辯均被排除。美國之所以規定被保險人在世的條件,是考慮到這樣一種情形:被保險人在保險合同成立后的兩年期間內死亡,那么投保人、受益人有兩種途徑要求保險人賠付:第一種是即刻通知保險人,那么保險人在理賠過程中,就會對訂立保險合同時投保人、被保險人的告知內容進行細致調查,如發現投保人、被保險人有未如實告知“重要”事實或者存在欺詐的情形,便可行使解除權,否定保險合同的效力,拒絕給付保險金。另一種是投保人、被保險人如果拖延至保險合同成立兩年后再通知保險人,則抗辯期間經過,保險人不得行使解除權。作為“經濟理性人”,投保人、被保險人必然會趨向于選擇后一種方式。但這種方式顯然對保險人造成了不公,是為對不可抗辯條款的濫用。
因此,我國《保險法》也應借鑒國外相關立法規定,對于這一隱藏性法律漏洞應加以填補,適用該條規定時,應做目的性限縮之解釋,即不可抗辯條款在適用前提上應限于二年內保險事故未發生,以防止投保人的惡意利用。
參考文獻
[1]吳高平、左國紅:《論最大誠信原則在保險合同中的法律適用》,載《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2][美]約翰.道賓:美國保險法,梁鵬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 206 頁。
[3]【美】約翰·F·道賓:《保險法》,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13-214 頁。
作者簡介
錢琳(1993-),女,江西上饒,研究生,漢,華東政法大學,學生,企業法律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