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琪
摘 要:當前我國是金融分業體制,信托就被定義為金融業之一,與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并列。信托公司被法律規定為專業的信托業務機構,除此之外,任何機構都不能以信托為名來進行業務。另一個方面就是我國的金融分業體制改革,使信托成為了金融行業的一部分,直接影響到了信托在非金融部門的普及和運用,導致我國各類企業投資資金只能采取有限公司和有限合伙制企業來進行發展,模式怪異。由此可見,我國信托對金融業與非金融業都有著顯著的影響,因此要解決我國信托定位的問題,對定位問題進行改革與修正。本文將從這一觀念出發,分析研究信托在我國金融分業體制下的定位
關鍵詞:分業體制;信托定位;金融
目前隨著市場經濟化的體制逐漸的完善,不斷的深化,現有的信托業務對經濟金融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傳統的銀行業正在進行改革,商業化銀行將很多傳統體制下的銀行業務都,包攬在身,所以信托業務對銀行的補充作用已經不再存在,信托生存環境在發生的變化,同時,信托業的發展模式也面臨著巨大的問題。因此就急需要調整現有信托的發展模式,調整定位。
1. 對定位思路的評析
1.1 關于“爭鳴”
關于信托業如何確定業務功能的問題,主要有三個觀點。一是將信托業改造為金融業務和功能與一身的企業。二是將信托業改造成能夠從事信托業務的同時又能經營銀行業務的機構。三是結合當下證券業在市場上發揮投資作用。
然而,在當下的現實中,以上模式并不具有多大的操作性,從穩定和擴大經營基礎來看,雖有道理但與當下分業金融相矛盾。金融行業混合經營在目前為止并不符合我國的條件。這需要國內擁有金融各業的豐富經驗和專業的團隊,需要有健全的制度機制,有完善的監管體系,我國市場經濟正在逐步的完善,國情不符合這種要求。這是我國金融行業一個長遠的目標,證券業已經開始插手投資業務,現如今投資銀行的競爭十分激烈,信托業想從中站穩跟腳是相當困難的。
1.2 信托業定位的三個立足點
1.2.1確定信托業務存在的獨特性。
若是信托業務不能夠與其他的金融業務相區分,沒有獨特的業務范圍,沒有獨特的金融業務功能,信托業的業務和功能兩方面將沒有特殊的地方,無法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發展其金融功能。
1.2.2保持信托業在金融行業內的存在必要性。
即便是金融行業擁有自己特殊的金融業務與金融功能,但是如果這種獨特性無法對現有的金融體系產生發展作用,那么這種特性就沒有實際的意義,無法進行宣傳推廣與發展。擁有必要性與行業自信,是當下信托行業急需要進行解決的問題,沒有必要性,將沒有存在的意義。
1.2.3信托業務能否具有經營價值。
從市場容量的方面來進行分析新信托業務的獨特性能否具有經營價值,是一個重要的標準。就算是有其鮮明的獨特性也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如果其他業務進行開展時,發展的空間非常狹小,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擴展,那么,這一行業也無法進行發展。
2.信托業的本質屬性
以下將從三個角度來分析研究我國信托業,定位出現的問題。
2.1 行為特征
要知道,信托是要建立在將財產轉移基礎之上的,而且要為他人的利益來進行管理財產的,而這種財產管理是長期的制度,因此經營信托的業務是相當于長期的財產管理,信托業機構也被稱為財產管理機構。
2.2 功能特征
由于信托業這種行為特征,表現在實際操作中上就會有兩種功能,一個是管理財產業務,這個業務時信托行業最基礎的業務,為客戶提供靈活的財產管理服務,是一種方便快捷的財產管理制度模式,為社會提供先進的財產管理服務,第二則是基于基本功能而發展出來的新的功能,這種功能是一種社會功能。因為信托業在進行經濟管理財產經營時,往往會對社會產生影響,這種社會影響是由信托業的業務特性與服務特征來決定的,靈活多樣,在社會功能上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踐行模式。多種國際經驗得出的結果是有三種,第一是通過資金來進行金融業務的委托,來進行長期建設資金,以此來推進經濟的發展;第二就是以年金為中心,采取信托的雇員利益信托業務,促進社會層面比如福利、公益事業的發展;第三是可以進行慈善事業,公益往往連接著慈善,信托業在進行相關方面的促進時也在不斷的發展慈善行業。
2.3 信托業本質與未來選擇
根據以上兩種特征與模式的分析研究,可以確定信托業的本質,因此信托行業在性質上就收到這種本質的影響,開始發展財產管理,這種管理是中長期的,與證券業不同,其他金融機構也無法具備這種功能特性,而從我國信托業的發展歷史上來看,雖然從一開始信托業就被冠以了名聲,也作為金融行業的四大產業之一,但是實際上是名義與實際操作是不相符合的,沒有實際的操作,其存在的必要性也受到了動搖。尤其是在現在分業經營的基礎政策之下,我國信托業的發展已成為一種雞肋一般的存在,想進行規范發展,就只能恢復其最根本的業務,也就是將經營來將經營基礎來奠定在規范的信托業務之上,使其成為能夠進行中長期金融功能在市場上發揮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性質。
3. 發展規范的信托業的現實意義
信托業正確定位,確定正確的發展目標,有利于完善我國的金融行業,有利于發展我國的財產管理業務,有利于經濟的融合與發展。我國金融現狀不佳,即使在高速發展也還存在一些漏洞,這些制度缺陷導致了金融結構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同時金融品種和金融機構也缺乏能夠進行代人理財性質的產品。這些制度上的缺陷,造成的信托業與現有的國民經濟相脫節,不能滿足財產管理的服務需求我國國民經濟逐步發展,國民理財意識愈發強烈,個人財產也越來越多地需要兼顧安全性與收益性,這是外部理財服務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在不斷的改革中,產生了大量的專用資金和基金,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也將會產生越來越多的這種經濟業務范疇,這種服務將會被大量的需要。而目前為止我國的銀行存款業務收益較低,根據利息的收益性不高,而證券投資如股票等業務,則存在很高的風險性容易造成財產損失,不能夠保障資金的安全。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缺乏這種兼顧安全與效益的全面的金融服務項目,一些金額小的或者找不到籌措方的閑散資金無法進入到信托業中,無法融入到金融行業之中,無法進行正確的流轉,因此就給了那些非法集資、地下金融、循環外資等不合常規的金融管理生存的空間,有需求就有存在,這種漏洞成為了這類非法集資屢禁不絕的原因。從信托的業務功能來看,這是一種優良的財產管理制度,可以開拓安全與效益的綜合金融服務品種。如果將金融信托制度進行合適的改進,確定到最終的定位,將信托業的行業服務進行相應的制定,并發展規范的制度,就能夠在這種經濟發展迅速的前提下形成的外部管理財產服務中立足,提供專業化、系統化的高質量服務。
現如今我國的金融機構中,中長期財產管理并不穩定,經濟在最初發展的時期,由于資金動力不足,則需要長期的建設資金投入,而我國這種缺乏中長期管理機構的局面不能夠滿足這一需求。而我國已經開始進行分業經營的模式,一切都將法制化制度化,各金融行業的發展都收到了相關法律的嚴格限制。我國的商業銀行的資金是無法長時期使用的,商業銀行法已限制了我國商業銀行的活動經營范疇,資金無法長期運用,長此以往負債的拘束就會大大增加。另一個保險行業也受到了保險法的嚴格制約,雖有些地方在體現著長期的財產經營體質。在證券業方面,證券業雖然可以發揮其中長期功能,但是它自身的機構是屬于證券投資的,是一種中介機構,業務性質限制了業務范疇,不能夠直接對資金進行籌措,而且目前為止證券業市場容量有限,投資存在著高風險的因素。規律不足,投機性較高,而且目前經濟形勢不穩,比如金融危機的影響,促使其波動性也較大,這些客觀現象就決定了在短期之內我國證券公司無法在中長期融資這一領域發揮其專業的作用。為了規避這一缺點,就要穩定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另外還要對信托業進行規范的改造,培育一批具有理性的投資者,使得信托業務在金融體系中發揮中長期的金融功能,更加專業化,更加系統化,更加先進。這些都是由信托業務其本身存在的特點與性質所決定的。
4.信托市場及未來信托業的業務范圍
設定信托業務范疇,就應該堅持合理性原則與現實性原則。可以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其發展模式與經營規則。
首先,我國可以重點發展金錢信托。因為我國市場上流通的經濟大多以金錢的形式,財產形式是金錢,所以我國信托行業只能根據這樣的形式來確定自身的業務類型,以金錢信托為主。而且我國的國民擁有金錢總量雖多,但是細分到個人身上時十分有限,只能采取共同的信托基金形式。不然信托行業籌措不到足夠的資金,籌措不夠就無法進行相應的項目運轉,一些社會功能將無法體現,而且小額的資金也沒辦法取得高效的效果。
其次,可以讓信托行業自己發展一些能與自己的行業類型、特征、性質不矛盾的業務,發展合適的非信托業務。因為如果形式過于單一,將會在金融領域受到限制。允許信托機構自己發展一些與其性質特點不矛盾的非信托業務。因為單一的業務范圍無法大規模的得到應用實施,如果系統行業進行兼營就可以綜合各種領域的作用與優點,進行優勢互補,可以在金融管理與服務的行業內做出更加穩定的業務效果,充分地發揮其在管理財產和服務財務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同時也能夠使初步發展的信托業更加的穩定。現如今,很多業務都與信托機構的性質相似,比如保管業務、財產買賣居間、擔任遺囑執行人、遺產管理人、經濟咨詢服務以及財產代理等。
最后,關于未來著未來的信托機構兼營非信托業務這一想法,不僅能夠堅持當前分業精神同時又可以堅持信托的發展方向,保持信托行業的基礎經營,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選擇。
5.結語
信托在我國金融分業體制下的定位實際上制約了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其發展模式是極需要調整的,我國的信托業實際上卻是混業經營的模式。因此在目前就需要解決這一發展模式,重新對信托業進行合適的定位,這在新經濟與新金融背景下會具有重要的作用。信托業的正確定位,可以使人們對信托業的本質功能以及地位的認識產生質的飛躍。能夠在確立未來信托業的發展模式的前提下,進行更加系統的經營發展改革。現如今,我國信托業呈現出了諸多問題,歸根結底是我國經濟體制的缺陷這事一種歷史遺留下問題,改革不到位,也是其中的原因,所以這就需要信托業長時間的發展,對這些漏洞逐步的清理整頓,信托業如何確定最終的定位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盛學軍.中國信托立法缺陷及其信托功能的消解[J].現代法學,2003,25(6)
[2] 陳赤.中國信托創新研究 [D].西南財經大學,2008
[3] 江日初.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實踐、理論與制度變遷[J].經濟師,2004(4)
[4] 余輝.美國信托法的發展對我國的啟示[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