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燕
摘 要:重復用詞是一種普遍存在于漢語中的語言現象。文章首先列舉了重復詞在漢語語篇中的具體表現,分析了該普遍現象背后潛在的原因。基于漢英語言的差異,針對漢語重復次的翻譯,筆者總結出較為系統全面策略。
關鍵詞:漢語重復詞;英語翻譯;策略
1 引言
張弓(1993: 117)把重復定義為“重疊運用某詞、語、句”。漢語在討論同一事物時,往往采取重復相同詞語的手段。(蔡基剛2003:189)但Erasmus指出:練習以多種方式進行表意對于語篇風格的凸顯是極為重要的。尤其要通過種種方式避免詞或詞組的重復,因為重復時一種令人生厭的錯誤。(Erasmus 1978: 302)因此,對漢語重復結構的研究以及對漢英語言習慣差異的了解對漢語重復詞的英譯有著重要意義。
2 漢語重復詞的具體表現及原因分析
漢語重復詞在句子中有多種表現形式,如主語與表語重復,主語與賓語重復,主語與謂語重復,主語與賓語的修飾語重復,重復謂語,回環以及疊詞等等。
Erasmus說過:如果語言是相似而無變化的,那讀者或聽者會很快覺得審美疲勞而轉移他們的注意力。(Erasmus 1978: 302)而漢語恰好相反,重復同一個詞可以使讀者、聽者的意念集中不至于走散。漢(潘文國1997:352)。造成這兩種語言在重復用詞方面否認巨大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來看,英美人求變而漢民族人相對求穩。這種思維習慣反映到語言風格上就表現為漢語好重復。就外來詞的引進來看,漢語相對于屬于開放詞類的英語而言,比較封閉,且本族語中的同義詞也沒英語中的那么豐富。從音節方面看,漢語的語素以單音節為主,為了達到語句音節勻稱,以表現整齊美和音樂美,漢語往往重復詞語,“拿相同的字眼起頭或收尾”(丁樹聲,1963)而英語是多音節詞,不可能有利用單音節優勢去追求結構和音節的整齊。因此就可以不受束縛地追求詞匯變化,實現表達方式的豐富。
3 漢語重復詞英譯的策略總結
(一)替代法
英語使用人稱代詞和指示代詞的頻率顯然高于漢語,而漢語通過零式指代和代詞的重復使用來表達照應關系的現象則遠遠超過英語(朱永生,2001,38)替代法涉及三方面:名詞性替代、動詞性替代和分句型替代。
1.名詞性替代
名詞性替代包括使用代詞(包括人稱代詞、指示代詞、關系代詞、連接代詞、不定代詞等)替代,用英語中某些特定的名詞或結構替代(即:enough, half, the same, the kind, the sort, the former, the latter等),使用同義詞、上義詞、同位語進行替代,以及換稱法,非轉義詞格,詞形變化法等替代策略。
如:(1)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以巨大的作用和影響。
Any given culture(as an ideological form)is a reflection of 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a given society,and the former in turn has a tremendous effect and influence on the latter.(連淑能 譯)
本句中,使用the former...the latter...結構分別前指politics和economics, 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復。
(2)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跟前過去。(朱自清《匆匆》)
Thus,--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wears off in the bowl when I eat my meal, and passes away before my daydreaming gaze as I reflect in silence.(朱純生 譯)
漢語原文中“過去”重復使用三次,如全部譯成“pass by”會很單調乏味。現將其分別譯成“flow away”,“wear off”和“pass away”,使譯文顯得通暢不單調,更有生氣。
(3)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心里是有一桿秤的,離開了群眾的喜聞樂見,就是不搞大眾化,只搞小眾化。(王蒙《常勝的歌手》)
The audience is the best judge who knows how to strike a balance in the heart. Without the masses appreciation, one will only be serving the few instead of the many.(朱柏桐 譯)
“群眾”二字在原句中出現三次,第一次譯為audience, 第二次在定語從句中用關系代詞who替代,而第三次出現則使用了audience的上義詞masses來替代,意思不變,但語義有所升華,audience體現的是群眾這種身份的旁觀性和客觀性,上升到masses之后則更強調這一群體的廣泛性。
(4)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
Farewell, China, my beloved homeland!(鄭振鐸《離別》)
此句中,第二次出現重復詞“中國”時,采用了用換稱法,用homeland指代China,既避免了句子冗余又增加了用詞的多樣性。
(5)這似乎是偶然,似乎又不是偶然。(巴金《木匠老陳》)
All that seems accidental, and also seems predestined.(張培基 譯)
上述的例子就是應用了英語中實為現豐裕而采取的一種非轉義詞格手段equivalence(對等),即通過變換否定詞,與原文詞語的反義詞相結合來表達相同的含義,既避免了重復累贅,又增加了語言的多樣性。在翻譯后半句時,去掉了原文中的否定詞再換上詞語“偶然”在英語中的反義詞“predestined”。
(6)如果你也死了,我就真的死了。(艾米《山楂樹之戀》)
If you die,Ill really be dead(張末 譯)
原句中兩個“死”都是動詞,但為了避免重復,在翻譯時則采用詞形形變化法,通過變換單詞詞性,把第二個動詞換成了形容詞dead,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譯文的呆板。
2動詞性替代
即使用代動詞do,復合代動詞do so,do it,do that,do this,do the same,或是用句型so do+主語,so+主語+do;so be+主語,so+主語+be;so will+主語,so+主語+will等進行替代。
如:我已經提前完成了交給我的工作,他也提前完成了交給他的工作。
I have fulfilled my assigned work ahead of schedule, so has he.
本句翻譯用so has he的結構代替上文中的“提前完成工作”,讓句子顯得簡潔,不冗余。
3 分句型替代
即使用替代詞so/not,if so/if not,as,vice versa等取代分句或分句的一部分。
如:每個人似乎都認為他是有罪的,如果他的確有罪,毫無疑問他就應主動辭職。
Everyone seems to think hes guilty, if so, no doubt he ‘ll offer to resign.
本句翻譯使用了“if so”表達“如果他的確有罪”,即用“so”替代分句“he is guilty”。這是英語中常見的替代方法,避免了句子的贅余,也使句子結構更加緊湊。
(二)省略法
省略法就是在翻譯中省略相同的賓語或中心詞,省略無特殊功能的重復詞等。
如:因此我說,文學批評家無用。不但對讀者無用,對作者也無用。(季羨林《文學批評無用論》)
Therefore,I reiterate,literary criticism is useless. Its useless not only to the readers,but also to writers. (張培基 譯)
原句中重復的“無用”二字在翻譯中只出現了一次,翻譯中使用not only...but also的句型連接了兩個并列成分并跟在共用的表語“useless”之后,使句子結構更加規整。
(三)合并法
合并法就是在翻譯時把重復的詞語或結構提出來,然后加在相關的詞語或結構的前面或后面,使文字變得簡潔緊湊。
如:然而朋友們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愛、多量的歡樂、多量的眼淚分給了我,這些東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巴金《朋友》)
My friends then gave me in large quantities sympathy, love, joy and tears—things essential for existence. (張培基 譯)
在這句話中,巴金為了強調朋友對自己的重要性,突出對朋友的感激之情,以間隔重復的形式接連使用了四個“多量的”,在翻譯時,為了避免重復所帶來的單調、乏味,將其提到前面合并,使譯文簡潔緊湊。
(四)用名詞的復數形式表達重復之意
漢語中重復出現的名詞,譯成英語時,有些可采用名詞復數形式來表達。
如:戰爭是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階級和階級,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互相斗爭的最高形式。
War is the highest form of struggle between nations, states, classes or political groups.
本句翻譯使用nations, states,classes,political groups的復數形式來翻譯“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階級和階級,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是英語翻譯中最常見的處理同種實體并行羅列的方法,既能準確表達出以上實體的復數意義,也避免了句子結構的龐雜。
(五)重復詞重復譯
在遣詞造句時,為了明確地傳達原文意思,避免產生歧義,尤其是在翻譯某些綱領性和政策性的文件以及領導者的演講時,需要重復詞重復譯。因為這樣的文章,一字一詞都關系重大,不容有絲毫含糊。所以對于其中的重復詞語和結構也應該全部反映在譯文里。有時,為了保證原文的強調語氣和獨特風格,而且英語中也恰好這樣的結構,也重復譯。此外,重復詞重復譯還專門用于突出思想、強調感情、分清主次和加強節奏感的修辭性重復中。
如:(1) 為藝術而藝術。 Art for arts sake.
本句用art重復翻譯原文的“藝術”二字,是譯者有意為之,以強調“藝術”的特殊概念,同時保證譯文的獨有風格。
(2)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朱自清《匆匆》)
I have come to this world stark naked,and 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s,I am to go back as stark naked as ever.
本句兩次使用stark naked來對應兩次出現的“赤裸裸”,作為修辭性重復,主要是為了突出原句的思想、強調作者感情,同時加強節奏感。
(六)靈活意譯
除了上述策略外,漢語中還有一些特殊句式和表達習慣是上述幾種策略無法解決的。翻譯這些句子時,我們可以采用透徹理解原文,意譯的方式靈活處理,以譯出原文的深層含義。
如:薔薇喲,我雖然不能供養你以春酒,但我要供養你以清潔的流泉,清潔的素心。(郭沫若《路畔的薔薇》)
O dear roses,though unable to treat you spring wine,I could offer you limpid spring water and my sincere pure heart.(張培基 譯)
從表面上看,這句話中有兩組重復詞,供養和清潔,但是我們對兩者不可貿然采用合并法進行翻譯。要仔細研讀,挖掘出該詞在此處的內在含義。通過進一步理解可以發現,第一個用來修飾“流泉” 的“清潔”是清澈,透明的意思,而第二個用來形容“素心”的“清潔”則是純潔、無暇”之意。所以,在翻譯時根據搭配的不同分別譯為“limpid”和“pure”.
4 結論
總之,在對漢語重復詞進行英譯時,譯者應充分考慮到重復在英漢語言中的運用特點,以及兩種語言的表達習慣。要避免字字對譯 ,不要把漢語的詞法句法強加在英語身上。否則,會使譯文晦澀難懂,語言生硬,影響兩種語言使用者相互之間的文化交流。同時,在漢譯英的過程中,遇到復雜問題,應該分清重復在原文中的語篇功能,然后在翻譯的過程中靈活采用相對應的翻譯策略。翻譯時一方面要力求再現原文的內涵和修辭效果,而另一方面亦要考慮譯文的可接受性,確保譯文通曉暢達。
參考文獻
[1]Erasmus. Copia: Foundations of the Abundant Style, in Collected Works of Erasmus (Volume 24).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78.
[2]Halliday, M&Hasan, 2001, Cohesion in English.外語研究出版社.
[3]蔡基剛. 英漢寫作修辭對比[M].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
[4]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8
[5]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詞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6]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7]呂瑞昌.漢英翻譯教程[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3.
[8]潘文國.漢英對比綱要[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9]喬萍等.散文佳作108篇(漢英·英漢對照)[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10]張弓.現代漢語修辭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11]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12]張培基.英譯現代漢語散文選(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13]張淑紅.漢語會話中重復結構之探析[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