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茹嘎
摘 要:在一帶一路發展規劃中,廣西定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在國家對外開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顯。廣西要抓住這一重要機遇,語言人才的培養必不可缺,尤其是通曉東盟國家語言,能夠在廣西與東盟經貿交往中發揮橋梁作用的人才。本文在廣西作為在一帶一路發展規劃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的時代背景下,分析廣西在服務一帶一路背景下小語種人才培養機制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并提出廣西在服務一帶一路背景下小語種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的路徑研究。
關鍵詞:一帶一路;東盟小語種;人才培養
1 廣西東盟小語種培養機構體系建設與培養成效
(一)東盟小語種人才培養的專業設置比較齊全
目前廣西各高校開設的小語種專業有越南語、泰語、柬埔寨語、老撾語、緬甸語、印度尼西亞語、馬來西亞語等專業,除了菲律賓語之外涵蓋了其他東盟的所有語種。通過調查發現,經過多年的發展,廣西的東盟小語種人才的培養已逐漸從純語言人才的單一培養模式向多元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方式轉變,培養方向主要有純語言方向(例如越南語專業)、應用語言方向(例如應用泰國語)、國際貿易方向、國際會計方向等。
(二)東盟小語種人才培養普遍采取跨國培養模式
經過多年的發展,廣西東盟小語種人才的培養方式日漸成熟,目前東盟小語種人才培養院校不僅積極探索創新東盟小語種人才的國內培養方式,且普遍采用“3+1”、“2+2”(本科院校)、“2+1”(專科院校)的學習方式進行人才培養,即與東盟國家高校簽訂合作協議,在國內學習3 年或是2 年,然后到東盟國家學習1 年或是2 年,這種培養方式大大地提高了人才的語言應用能力。
(三)東盟小語種人才培養的前景廣闊
從東盟小語種各專業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從事外企職員的畢業生占的比例最高,約為45%,導游和酒店服務員次之,約為36% ,此外也有部分畢業生從事與自身專業不太相關的營銷、業務員、文員等工作。小語種專業學生就業情況普遍好于其他專業畢業生,畢業生就業前兩年內的工資水平也略高于其他專業畢業生。從近幾年東盟小語種人才招生情況來看,隨著廣西高校小語種專業知名度越來越高,招生報名情況也愈發火爆。
2 廣西在服務一帶一路背景下小語種人才培養機制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一)廣西高校東盟小語種學科定位缺乏科學性,教學隊伍建設存在不足
一些廣西高校不顧實際情況,跟風開設東盟小語課程。由于某些高校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匱乏,尤其是缺少外教,使得學生學習東盟國語言的程度停留在“空而泛”的程度,學而不精就很難與其他學校同等專業的學生競爭。此外,跟風開設小語種專業,對于資質不足的學校來說,并不利于教學管理。同時,多數高校師資隊伍普遍存在學歷層次低、結構不合理,具有一定權威性和學術影響力的小語種教師屈指可數; 尚沒有一所高校設置了博士點,而能培養東盟小語種碩士研究生的也只有廣西民族大學和廣西大學。
(二)東盟小語種課程設置過于追求全面,東盟小語種人才培養缺乏專業性
東盟小語種應用型人才應該是專業性較強的技能型語言人才,即除了系統掌握語言的基礎理論知識,能使用該種語言進行日常的聽、說、讀、寫、譯之外,還要能在某專業領域進行深入的溝通與交流。可在課程體系設計過程中,廣西多數高校過于強調基礎理論教育,而沒有對語言的專業技能教育給予足夠的重視。此外,“3+1”培養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國外的語言環境,強化口語能力,將基礎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但很顯然,要學習好一門語言,4年的時間還是不夠的。其結果通常是培養出的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技能,可一旦遇到專業性較強的問題時便會束手無策。
(三)東盟小語種教學手段單一,缺乏實踐性
當前,廣西高校在東盟小語種的教學中,注重對學生語言基礎語法知識的灌輸和讀寫能力的培養,而忽視學生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 尤其是某個專業領域的語言運用能力,容易出現“啞巴語言”的現象。教學方式基本以課堂講授為主,手段單一;校外實訓基地不足; 學生實踐能力欠缺,進入用人單位工作后,無法勝任專業性較強的工作。
3 廣西在服務一帶一路背景下小語種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的路徑研究
(一)重視課程設計,科學規劃課程安排
在當前形勢下,廣西高校在專業建設時,必須結合中國- 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要求,分析人才市場實際需要,打破常規,不斷探索“語言+ 專業”的教學模式,構建結構合理、內容完整、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要使學生全面掌握某門東盟小語種聽、讀、說、寫、譯的能力,就必須不斷創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方式; 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課堂是基礎,實踐是保障。除了充分利用好教材之外,還應積極利用其互聯網、影像資料、外語角等其他資源來豐富東盟小語種的實踐教學,做到課堂講授與課外實踐并重。
(二)提高東盟小語種教師隊伍師資水平
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辦好東盟小語種專業的保障,應通過訪學、進修和以老帶新等多種方式來加強當前東盟小語種師資隊伍的建設;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的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和學歷結構,促進中青年教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不斷進步; 并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人才資源管理模式,加大與相關行業的人才交流;大力引進符合高校教師基本條件且具有豐富實踐經驗與技能的東盟小語種人才來擔任專職教師,來彌補師資隊伍東盟小語種人才的不足。
(三)加強與相關院校及企業、包括東盟國家高校的聯系。
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的統計, 2010 年,在廣西留學的東盟留學生約6000 人;廣西高校派往東盟交流學習的學生約5000 人。目前,已經有25 所廣西院校招收東盟留學生;多所高校與東盟院校建立校際合作辦學伙伴關系;廣西將被建設成全中國最大的東盟區域國際學生交流中心。
由此可見,廣西高校與東盟各國高校之間還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通過院校間高層互訪、學者互訪等多種途徑加深對彼此學校、國家的了解,并嘗試在國家政策范圍內聯合辦學,互相認可學歷學位。積極參與國際科研學術交流,學習對方先進的辦學理念和方法,把東盟小語種建設成為中國獨具區域國際化特色的專業,架構起中國-東盟多方溝通交流的橋梁。
參考文獻
1.鄭燕平.高校圖書館小語種圖書館采訪策略探討[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9.(3).
2.譚順清,曾姍姍.東盟小語種應用型人才培養探析——以廣西高校為例[J].2012(4).
3.季紅麗.東盟文化背景下的小語種雙語型人才培養[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4(9).
4.申紅.東盟小語種人才培育發展的現狀與策略研究[J].科教導刊.2014(8).
5.李涵,陳新芳.廣西高校東盟小語種教學現狀探析[J].百色學院學報.2013(5).
6.韋柳宇.加快廣西東盟小語種人才培養與儲備的思考[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10).
7.劉明錄,蔣美榮.培養東盟小語種人才的發展環境平息[J].外貿業務探討.2011(11).
8.魯錦松.試論小語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山西師大學報.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