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雪
摘 要:民國時期教育獨立思潮萌發于五四運動之前,并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高潮,教育獨立思潮是在民國初年以蔡元培為代表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們為了保證教育獨立自主的發展,而反對政治對教育的一切干擾,從而避免教育成為政治或政黨附庸的活動。最終因為當時社會現實情況以及運動本身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導致在40年代走向失敗。
1 《教育獨立議》與蔡元培的自由主義教育思想
在民國初年的教育獨立思潮中,中國沒有與政治體制相適應的主流意識形態。在關于教育獨立的大討論中,以各種主義為基礎的教育獨立方案層出不窮。以蔡元培為代表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因為具有更加深厚的近代文化素養,他們對西方資產階級的教育思想理解的更加全面透徹,他們的教育思想也就更具有文化底蘊,影響也更加深遠。
蔡元培第一次直接闡述自己的教育獨立思想是在1922年3月發表的《教育獨立議》,明確提出教育應該以發展受教育者的能力為重點、以培養健全的人格為目的,反對教會對教育的滲透,主張教育獨立于黨派政治獨立于宗教,主張教育專家化。1912年3月蔡元培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就任之初就提出:“教育有兩大區別:曰隸屬于政治者,曰超軼乎政治者。專制時代,教育家循政府之方針以標準教育,常為純粹之隸屬政治者。共和時代,教育家得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標準,乃得有超軼政治之教育。”蔡元培在任期內擬定的教育方針和在隨后指定的“壬午學制”中都取消了政治化的教育宗旨。
南京政府統一全國以后,國民黨漸漸表現出了一黨獨裁的本質,希望在教育中植入三民主義教育,將自己的政治理念強行納入到學校教育當中,極力倡導黨化教育,將教育緊緊的掌控在政府手中,但是蔡元培并不認同,試圖保持教育獨立,主張以“中華民國大學院”取代教育部,希望將教育的管理從國家權力中剝離出來。
2 教育獨立思想在北大的實踐
蔡元培1917年出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在執掌北京大學10年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些改革的影響已經超過了一個校長對于大學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其在北大建立起的教授治校、大學自治體制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學精神,為中國教育走進現代化打開了一扇大門。
北京大學誕生于清朝末年,它的建立就有很強的政治目的,清政府希望通過它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從政人才。因此一直在政府“眷顧”下發展。這也是中國當時教育體制的一個縮影。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后通過一系列改革改變了這種狀況,使北京大學更獨立。其中最著名的是蔡元培實施的教授治校制度。在之前校長治校的體制下,行政權力往往會膨脹到壓倒學術力量,很難保證大學學術的品質和獨立性。教授治校制度讓教授成為北京大學各個行政機構的主體,教授組成的教授委員會掌握著全校的教務與行政,大學成為一個學術自治機構,這種機構由于其自身的穩定性與學術性會把由教育部任命的校長所帶來的動蕩和腐敗減小到最少。這是對教育獨立思想中的專家治校理念的一種具體實踐,也將政府利益與學校利益更加分割開來,教育與政治也逐漸分離開來。
3 大學院與大學區的實驗與反思
蔡元培在《教育獨立議》中提到希望將全國分為若干大學區,每區設立一所大學,在這個區里面的所有中等以上的學校都可以設置在這個大學中,大學事務由大學教授所組織的教育委員會主持,大學校長也由委員會選出。由各大學校長組成高等教育會議,辦理各大學區間的事務。教育部專辦理高等教育會議所議決事務之有關系于中央政府者,不得干涉各大學區事務。教育總長必經高等教育會議承認,不受政黨內閣更迭影響,教育經費則從本大學區的稅費中抽用。這就表明了大學區的核心是由教育家們來辦教育,排除政治對教育的干擾,切實達到教育獨立的目的。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再度成為掌握國民政府教育實權的人物,因而他的教育獨立的思想也得到實驗,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大學區在江浙地區的實驗。試辦的浙江大學區尚差強人意,江蘇大學區更是引起了教育風潮。許多人批評大學區的實行造成了大學教育畸形發展,行政效率極低且被少數人操縱,不僅不能使政治學術化反而使教育官僚化。江蘇大學區中等學校教職員聯合會發表宣言稱:“蓋以現社會實情言之,則學術之空氣未濃,而官僚之積習方深。以學術機關與政治機關相混,遂使清高學府,反一變而為競爭逐鹿之場。”此種情況大大出乎蔡元培的意料,后來北平大學區引發更大的風潮影響甚烈,最終國民政府于1929年夏宣布停辦大學區,大學院隨即改為教育部,蔡的改制以失敗結束。
大學區制是當時人們對于教育獨立的一種努力,但是由于各方因素導致最終的失敗。后人總結其失敗原因主要有:1.過于模仿西方制度,沒有結合中國的發展現狀。2.當時國民政府政權剛剛穩定下來政治基礎很不穩固,當時中國的教育基礎也不足以支持改革推行。3.當時中國教育界派別林立,各個大學中不僅政治力量強大,教職員工中也是各派林立,一些教師對大學區制反對十分激烈。4.教育獨立主張與當時國民黨推行的黨化教育嚴重不符,自然得不到國民黨的支持。5.當時的國家財政根本無法保證大學區制的試行。大學區制主要取自法國,移植到中國的土地上即成為“逾淮之橘”。這也表明了教育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想要獨立卻不考慮實際國情無異于天方夜譚。但蔡元培、胡適等民國教育者們依舊苦苦堅持,堅持教育的獨立性,堅持教育對人類對民族所具有的特殊的恒定功能,這種精神值得敬佩。
4 蔡元培教育獨立思潮的評價
民國時期的教育獨立思潮從萌芽到高潮再到失敗大致經歷了40年。事實上民國教育獨立衰微從20年代末期大學區制度的失敗就已經開始,到40年代末在激烈動蕩的社會變革中最終銷聲匿跡。我認為關于民國教育獨立的失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教育獨立運動,從清朝末年新式教育傳入中國,舊教育逐漸衰落,政教分離的教育思潮開始顯現,但同時中國也處于一個政權更迭社會混亂的時代,整個社會思想也如同政局一樣混亂,在這三四十年時間里,根本不足以讓一種社會思想完成理論上的充分探索和實踐上的充分論證。
其次,民國的教育獨立運動是希望教育完全獨立自治,但在民國時期政治是時代的主題,可以說貫穿整個民國的主題就是不斷的政治斗爭。在這種情況下,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甚至是獨裁專制政府就可獲得社會的認同,所以此時教育希望獨立于政治之外的訴求就顯得很不合時宜。而且教育獨立的基礎是建立在西方的政治自由主義上的,到了四十年代末西方的思想基本上被排除出中國,沒有了自由主義的土壤,教育獨立思潮勢必走向衰落。
最后,教育獨立運動的失敗還有深刻的社會原因。當時教育獨立運動的先驅者都是一些高級知識分子。很多都是在留學時親身體驗了國外自由的教育氛圍,因此歸國后希望將中國的教育也變成那樣,但是他們忽略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徐復觀就曾指出:“歐洲由中世紀走向近代,冒險的商人是走在知識分子的先頭,而由商人為主的的新興市民階級的力量,也遠大于作為市民階級組成分子之一的知識分子的力量。中國則只是由知識分子帶頭,社會變化的程度遠遠落后。”社會背景的約束不可忽視。
教育獨立思潮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保持教育的獨立性,更好的發揮其對社會的功能,但實際由于本身的缺陷和社會環境等原因導致最終的失敗,在當今社會,我們應借鑒其經驗,為教育獨立和與社會相結合找到一個契合點,為促進教育更好的發展做出自己的思考。
參考文獻
1.姜朝暉:《民國時期教育獨立思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2.朱慶葆 陳進金 孫若怡 牛力等著:《中華民國專題史·教育的變革與發展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3. 張曉唯:《民國時期的“教育獨立”思潮評析》,載《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9月第22卷 第五期。
4.馬玲玲:《民國時期“大學院”和“大學區”制對教育去官僚化的嘗試》,載《煤炭高等教育》2011年7月第29卷 第4期
5.蔡元培:《對于新教育之意見》,《蔡元培全集》第2卷,浙江教育出版社,第9頁
6.《中央大學區中等學校教職員工聯合會宣言》:《時事新報》,1928年7月1日
7.許紀霖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史論》,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72-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