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公眾百姓的法律意識的提高,網絡信息科技的發達,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呼喚司法程序正義。本文將首先闡述司法程序正義的概念及主要內容,然后分析我國司法程序正義發展緩慢的現狀及原因,進而提出解決我國司法程序正義緩慢的方案。
關鍵詞:司法;程序正義;解決方案
1 司法程序正義的概述
(一)司法程序正義的概念
英國是司法程序正義的起源地,最初并沒有直接出現“司法程序正義”概念,而是以“自然正義”之名出現。司法程序正義思維觀念內容主要包括兩點:任何人不可審理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案件、法官不能忽視任何一方的訴詞。[馬丁·P·戈爾丁.法律哲學[M].三聯書店,1787,134.]司法程序正義基本思想強調尊重司法程序參與者理性自主負責的主體地位,允許其參與裁判結論的形成過程,要求裁判者向其論證裁判結論的合法性、合理性、正當性。換言之,當國家裁判機構做出與其利益相關的裁判時,一個人至少得到作為人的價值和尊嚴的充分尊重,至少擁有與裁判者就如何對待、處理其問題進行理性協商的機會,至少能夠成為裁判結果形成過程中的協商者。[陳瑞華.論程序正義價值的獨立性[J].法商研究,1998(2).]
(二)司法程序正義的內容
司法程序正義主要有以下幾點內容:
程序合法性原則。程序合法性原則是指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司法人員不能違背既定的法律規則辦事,而必須服從法律,按照既定的法律規則對案件進行審理和做出判決。然而,不同法系對程序合法性原則的理解不同:英美法系的法官不僅要服從既定的法律規則,還要遵循先前的司法判例,做到“同樣情況同樣對待,不同情況不同處理。”如果適用既定法律規則審理案件明顯有失公平時,法官可以根據法律的正義精神創立新判例,新判例一旦做出便成為該轄區的先例,以后的類似案件判決必須遵守該先例,大陸法系的法官必須嚴格地遵守法律,只能依據既定的法律規則審理案件,不允許按照其對法律的理解和司法判例處理案件。
程序合理性原則。曾有心理學研究指出,一個人面對對自己不利的判決時,如果其對該不利判決的形成過程一無所知或所知甚少,那么此人在心理上將會很難接受該不利判決,會認為此判決不公正公平,甚至出現過激情緒或行為。然而,如果這個人對該不利判決的形成過程及時了解并且知道裁判者做出該不利判決的理由和根據,那么此人在心理上將會更容易接受對他不利的判決,并且會認為該判決合理公正。因此,程序合理性原則不僅僅要求裁判者在審判過程中做出的判斷和結論應當是確定的,還要求其所依據的根據時明確可靠的,更要求其及時讓當事人了解判決形成的情況。
法官中立性原則。法官中立性原則是指法官不可以對任何一方存有偏見或者歧視,應該在審理案件過程中保持一種不偏不倚的中立態度,保持形式上和實質上的中立。法官中立性原則在案件審理時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違反法官中心性原則,那么案件審理將無正義之說。法官只有在案件審理時遵循法官中立性原則,才能公正地聽取雙方意見,客觀地做出事實認定,從而為當事人主持公道。
程序對等性原則。傳統司法實踐中,當事人的訴訟主體地位比較低,在審判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經常原被告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不對等現象,對我國實現司法程序正義的阻力較大。司法程序正義要求提高當事人的訴訟主體地位以及擴大其參與審判過程的作用性,保障當事人的程序人權,使處于司法程序中的雙方當事人享有同等的起訴和參與訴訟的機會,保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程序對等性原則是實現程序正義的重要原則指導,要求原被告雙方在同一審判過程中被裁判者無差別同等對待,換言之,在審判過程中,原被告雙方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在訴訟中享有同等的地位,在舉證中享有同等的責任,在參與和影響裁判結論中享有同等的機會,有同等的勝訴機會。
程序公開性原則。在國家沒有強制性要求案件審判程序公開之前,有不少案件被裁判者秘密審判結案,社會公眾對案件審理公正與否無法得知,也無法對其進行監督,導致出現不少的冤案和裁判結果不公平的現象。程序公開性原則對我國實現司法程序正義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要求案件審判審理行為必須在公開進行,允許公眾參加法庭旁聽(涉及國家秘密、當事人隱私、未成年人、商業秘密的案件除外),案件的基礎事實和裁判的法律依據必須公開,法官遵循的活動規則必須公開,案件的訴訟結果必須對社會公眾公開,但是審判訴訟程序過程不必然公開。該原則對訴訟程序和訴訟程序中各主體間的關系有優化作用,對司法人員有監督和制約作用,對司法程序正義的實現有推進作用。[[美]勞倫斯·M·弗里德曼.程序、正義與現代化——外國法學家在華講演錄[C],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07.]
2 我國司法程序正義發展緩慢
司法程序正義本應該在司法實踐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我國目前司法實踐的主流卻是“重實體輕程序”,這使得我國司法程序正義發展一直緩慢,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案件審理被外力左右
目前,我國地方法院的獨立性不夠強,對棘手案件無法定性或法律適用無法確定時習慣依賴上一級法院或者最高法院,習慣將案件的審理具體情況、證據材料和法律適用問題等報請審查與認定,習慣在收到上一級法院或者最高院的批復后再對案件做出判決或者裁定。這樣的現象出現的原因有二:一是案件審理法官團隊能力有限,無法準確拿捏;二是做出的判決可能在二審中被上一級法院或最高法院改變,案件審理法官團隊覺得無必要浪費時間精力摸著石頭卻又過不了河。地方法院還容易受地方政府意見的左右,因為地方法院財政是由地方政府撥給,地方法院的實際控制權在地方政府手中。除了上一級法院和最高法院、地方政府的影響外,地方政府有時也會被社會公眾輿論壓力而影響其案件審理的公正性和判決結果的合理性。
(二)審判程序形式化
一般情況下,庭審審判時有三個法官(其中一個為主審法官),主審法官往往在庭審和審判中發揮主導作用,而其余兩個法官幾乎只作為配角,在審判過程中所起作用不大。雙方當事人在法庭審理現場進行辯論時,時而會出現一些糊涂主審法官暗示雙方當事人案件已有結果,無須做過多爭辯。有時,一些案件幾分鐘或者一個小時便被審理完畢甚至法官當庭做出判決,草率結案,可以看出這些糊涂法官在審理案件過程時比較隨意,讓人感覺開庭審理無非是做做樣子演演戲而已。尤其當審理一些刑事案件時,曾出現法院與檢察院、律師步調高度一致,大有互相配合默契、案件事先做出判決,審理程序只是走形式的嫌疑。
(三)審判結果迎合公眾
自古以來,公眾百姓喜歡對法官做出的判決討論一番,或支持或反對。然而,公眾百姓在支持或反對的時候,是以他們自身的正義為標準,而他們的正義又更多的是事實正義,而不是法律上正義,有的甚至是背離法律上作為的正義。隨著網絡普遍發達和審判結果的公開,不少審判人員在做出判決時沒有基于各種利益平衡考慮,而是為迎合公眾百姓而做出判決。
3 司法程序正義發展緩慢的原因
(一)審判人員司法認識有誤
我國目前從事法律相關職業的司法人員雖然大部分都是接受過法律職業教育,但仍然有一部分的司法審判工作是由一些轉業軍人擔任的,這些轉業軍人由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法律教育培訓,對法律事實與客觀真實、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理解不夠深入,甚至可以說是沒有真正理解的。這個客觀的原因導致他們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理解誤區,而這些理解誤區又導致他們在司法實踐中執行方向錯誤,只追求做出一個民眾服從的判決,而不重視甚至破壞程序,進而使司法程序正義缺失。
(二)司法指導思想錯誤
英美法系國家幾乎都以個人為本位,在司法程序中崇尚程序正義首位思想,注重程序正義而非實體正義,堅持寧可錯過一壞人,亦不可冤枉一好人,將個人主義表現得淋漓盡致。然而,中國是一個強調國家本位、集體主義優先于個人主義的國家,在司法實踐中與英美法系的國家剛好相反。在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兩者之間,我國優先選擇實體正義而非程序正義,堅持寧可冤枉一好人,亦不可錯過一壞人。這一錯誤的司法指導思想導致我國每年出現大量的冤案,更嚴重的后果是使司法裁判機構的公信力降低。
(三)司法體制設計不合理
雖然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我國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之間關系應該相互獨立的,互不干涉的,然而在實踐中,法院的財政由行政機關掌控,沒有自主財政權力,當案件審理裁判涉及到這些行政機關的相關利益時,法院必然會因為其自身財政被這些行政機關控制的緣故而做出對這些行政機關有利的判決。法院財政的不獨立使得其在審理案件時被相關機關左右判決結果,而這樣的問題正是因為我國的行政與司法合一的司法體制設計不合理,使得司法工作人員在司法實踐中不得不首選實體而后選程序。
4 司法程序正義發展緩慢的解決方案
我國司法程序正義發展緩慢大大地阻礙了我國司法的進步,我國司法想要進步,使國家法治更為完善,應該解決重實體輕程序這個問題。因此,我國司法實踐中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保證當事人能完整充分表達其主張
我國過去的庭審采取職權主義糾問模式,后來開始倡導庭審采用對抗辯論式模式,然而,也許由于舊模式的影響較深緣故,目前仍有不少法院庭審中出現職權糾問式模式的影子,職權糾問式模式的庭審方式最大的弊端便是當事人無法充分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司法程序作為當事人尋求公力救濟的最后手段,應該重視雙方當事人的參與性,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主張,這樣才有利于法官真正了解案件,并且有利于法官做出合情合理合法的判決。同時,美國學者薩默斯曾經指出:“對于自己的命運,現代民主社會的公民大多不愿意由別人主宰,即使別人做的要比自己的更好,也堅持自己管理”。[陳瑞華.程序正義論[J].中外法學,1997(2):73.]因此,法官在庭審過程中應該保證當事人能夠參與,并且讓其完整充分表達其主張。
(二)保證當事人平等
保證當事人平等對案件審理和裁判都具有十分重大意義,如果當事人之間無法平等,那么案件審理和裁判結果往往是不公正不合理的。保證當事人平等即保證當事人訴訟權利與義務平等,不僅保證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還要求保證當事人法律適用平等。因此,在審判過程中,法院應該保證當事人可以平等地行使權利手段,使其有平等的訴訟權利。換言之,法院在適用法律上應該平等對待該案件的相關當事人,對當事人一切的合法權利進行保護,對當事人一切違反行為進行制裁,使當事人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
(三)保證裁判過程獨立性和中立性
正如前文所述,法院在案件審判過程中容易受到上一級法院和最高法院或者當地相關行政機關的影響。司法程序是當事人尋求公力救濟的最后手段,是當事人爭取利益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當事人往往會對法院和裁判者寄予過多的期望,期望法院和裁判者在審理案件時能夠公正合理,保證保護其合法權益。如果裁判者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無法做到獨立和中立,則很難達到當事人的期望,當這些期望沒有被實現而變成失望時,當事人很容易對法律喪失信心,容易采取一些暴力行為甚至是違法犯罪行為尋求平衡。[諶愛群.我國司法程序正義的缺失[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02:58-60.]因此,為了保證司法程序正義,裁判者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應該保持獨立性和中立性,不應該受到上一級法院和最高法院或者當地行政機關的影響。
5 結語
我國目前司法實踐中重實體輕程序的做法大大不利于我國司法程序正義的發展,目前的法治狀況也遠遠未能達到一個法治國家的水平,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從培養裁判者司法程序正義觀念開始,并且堅持以司法程序正義觀念作為我國司法制度和審判方式改革的基本理念。司法程序正義是人治到法治轉變的標志,是法治國家的標志。只有開始重視司法程序正義,才能讓我國的法治狀況有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馬丁·P·戈爾丁.法律哲學[M].三聯書店,1787,134.
[2]陳瑞華.論程序正義價值的獨立性[J].法商研究,1998(2).
[3][美]勞倫斯·M·弗里德曼.程序、正義與現代化——外國法學家在華講演錄[C],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07.
[4]陳瑞華.程序正義論[J].中外法學,1997(2):73.
[5]諶愛群.我國司法程序正義的缺失[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02:58-60.
作者簡介
蔡梅華(1991-),女,廣東省廣州市,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研究生,知識產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