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晶 胡明陽 王駿悅
摘 要:我國是一個人情味很濃的國家,社會生活中關于情誼行為的案例十分豐富,但是民法學界對情誼行為的研究很薄弱。本文將分析情誼行為的基本概念特點,通過比較情誼行為與事實行為、法律行為的區別,得出筆者認為的情誼行為法律定位,希望筆者的拙見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我國對情誼行為的研究更加廣泛而深入,更加完善我國民法的基礎理論,為司法工作者處理實務案件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情誼行為;法律行為;事實行為
1 情誼行為的由來與特點
德國法學界首先提出情誼行為這個理論,雖然《德國民法典》中并沒有對它做出明確的定義,但梅迪庫斯教授的觀點是“由于該行為是法律層面之外的行為,根據法律不能認定為法律行為?!眱H就中國來說,從不同的翻譯角度和各教授的不同理解來看,邵建東教授及楊嬋、陸宇佳等學者把該類行為稱作情誼行為,臺灣地區王澤鑒教授及大陸學者胡丹、尚連杰等把該類行為稱作好意施惠行為。
情誼行為的特點主要有:1、情誼行為是雙方行為。一般都是有甲方和乙方雙方組成,這種雙方關系類似于雙方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結構。2、情誼行為以增進感情為主旨,當事人之間無身份利益關系。情誼行為體現的是主體雙方在生活交往過程中自覺表達出來的一種互相幫助的情誼,是私人之間的一種友誼。這種友誼的存在與否及其存續長短,不取決于彼此之間的身份利益關系,因為如果基于雙方身份或利益關系的施惠,這種幫助就會轉化為法律義務,而非情誼行為。3、情誼行為之表現形式為無償性。情誼行為是基于行為人的一種主觀心理而為的行為。行為人的這種心理狀態是內在的,是一種良好道德風尚的體現。行為人與相對人之并沒有因此產生任何權利義務。因此,法律要求民事主體在社會交往中將自身對相對人的友誼或情義以一定的方式予以表現,這樣既可以體現彼此之間的感情。又便于這種情誼在法律的保護下得以正常的進行。這種表達方式通常就是民事行為的無償性。但是,并非所有的無償行為就是情誼行為。含有情誼因素的法律行為比如無償委托行為、贈與行為,因為法律另有明文規定,所以不是情誼行為,而是民事法律行為。
2 情誼行為與法律行為、事實行為的比較
我國民事行為可分為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我們可以結合上文總結的情誼行為的特點,從事實行為和法律行為的概念出發,來分析情誼行為的性質。
法律行為是指以意思表示為要素,遵循意思表示內容發生法律效果為目的的行為。人們所實施的、能夠發生法律效力、產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是法律行為。這里的意思表示是行為人要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因此具有法效意思表示是法律行為的本質。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是:第一,民事法律行為成立的前提是行為的合法性。第二,民事法律行為之目的是設立、變更、終止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是具有法律效果的。第三,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成立的前提,民事法律行為離不開意思表示。我國民法學通說認為:“意思表示人將雙方為行為的意思加以約定,以能為一般人所認識的方式表示出來,該意思表示成立。”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必不可少的要件,法效意思又是意思表示缺一不行的構成要件,因此,當事人之間不存在法效意思表示的行為不是法律行為。在民事法律關系當中,合同行為是法律行為,而情誼行為不是法律行為,情誼行為不能通過合同法來調整。情誼行為人實施情誼行為時容易讓人誤以為有意思表示,像趙某對自己的伙伴吳某承諾:“我如果考上公務員,就請你出國旅游?!眳悄郴卮鹫f:“誰也不可反悔”。在他們對話當中,趙某有請吳某出國旅游意思表示,吳某做出了同意的意思表示。因為他們的意思表示在生活中僅具有增進情誼的行為,沒有包含法效意思。從一般生活常識來看,趙某與吳某在做出邀請和接受邀請的意思表示時都不會去想自己如果沒有兌現承諾有怎樣的法律后果,自己會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在這種只為了增加情誼的生活情景下,法律如果要求趙某和吳某在做出行為時考慮到法律后果、法律責任,那么對于他們的要求就是強人所難。情誼行為的本質特征之一是情誼行為的當事人并沒有讓該行為發生法律上的后果并受其法律上拘束的意思。故情誼行為不是法律行為。
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在民事活動當中做出了一定行為,但當事人沒有設立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表示,本不屬于民事法律行為,但法律將這類行為規定為法律行為。事實行為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法律的規定。行為人此時有無意思表示已經不再具有法律意義。先占行為、拾得遺失物的行為、發現埋藏物的行為,在物件上的添附行為,都屬于事實行為。事實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第一,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對該行為是否是法律行為不產生影響,無論當事人是否有使其行為受法律約束的意思表示,事實行為的成立不受此意思表示影響。第二,事實行為的成立與否依據的是法律規定,在這一領域排除意思自治,法律明文規定該類行為構成事實行為的,即使當事人沒有使其行為受法律約束的意思,仍構成事實行為。實施情誼行為在法律上沒有產生權利和義務,也就是說法律并沒有明文規定好意施惠行為的權利義務。比如最常見的情誼行為,甲請乙吃飯,在這一行為中,甲對乙有履行讓乙免費吃飯的義務,但沒有收取任何費用的權利,也沒有其他法律上的權利;而乙對甲并沒有法律上的權利,如果甲沒有請乙吃飯,乙也不得據此向甲提出請求,法理上,乙并沒有請求權基礎,即使乙享有這樣一項請求權也并沒有什么意義。像這種情誼關系的行為,當事人均沒有使其行為受法律約束的意思,在法律層面上,當事人之間不存在權利義務。因此,情誼行為不是事實行為。
3 情誼行為的法律定位
筆者認為情誼行為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問題,對情誼行為的定性分析不能一刀切,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再往下發展可能轉化為侵權行為或者無因管理,也有可能只是純粹的完成了情誼行為,并沒有到法律可以介入的層面。比較情誼行為與法律行為、事實行為的不同,我們可以說,強行將情誼行為納入法律調整的民事法律行為或納入立法規定的事實行為都是不合理的。所以,當事人雙方不以成立法律關系為目的,僅由一方基于善良風俗和誠實信用原則無償予以對方利益的行為,既不是法律行為也不是事實行為,而是獨立的情誼行為。筆者淺析情誼行為的法律定位,旨在呼吁更多學者對民法基礎理論進行研究,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情誼行為法律制度。
參考文獻
[1]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M],邵建東譯,法律出版社2000年
[2]王澤鑒:《民法總則》(增訂版)[M]
[3]王利民:《民法》(第五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粱慧星:《民法總論》(第四版)[M],法律出版社2011年
[5]王澤鑒:《債法原理》[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
[6]王 雷:《民法學視野中的情誼行為》[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7]李 軍:《法律行為的效力依據》[J], 2005
[8][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邵建東譯,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頁。
作者簡介
鄧晶(1991--),男,漢族,云南省昭通市人,法律碩士,單位:云南大學法律碩士(非法學)。
胡明陽(1993--),男,漢族,河南省信陽市人,法律碩士,單位:云南大學法律碩士(非法學)。
王駿悅(1990--),男,漢族,云南省昆明市人,法律碩士,單位:云南大學法律碩士(非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