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思洋
摘 要:政府職能轉型對新時期政府職能的有效發揮具有重要意義。從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視角,研究國家權力和社會權力的合理配置、國家權力和公民權利的平衡,具體表現就是如何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與公民的關系。當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政府需兼顧社會建設,維護社會公平;從政策和立法方面維護公民生存和發展權利;重新調整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公民的關系,這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環節。當前對政府職能轉變的國外研究現狀主要呈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政府職能轉變在不同時期呈現的影響因素、特點以及政府職能轉變的重點加以論述。第二,國外學者對新公共管理的理論系統闡述。
關鍵詞:政府職能轉型;國外研究
1 國外研究綜述
自從民族國家誕生以來就有了對政府職能的理論和實踐探索。西方學者的政府職能理論,是建立在西方國家經濟發展歷史基礎之上的。每一種理論產生的背景,都有大的經濟危機或者經濟形勢出現了大起大落的情況。
18世紀英國古典經濟學和經濟自由主義的興起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迫切要求。亞當·斯密主張用看不見的手把政府的經濟職能限制在最小范圍,指出政府的主要職能可以歸為三項:政府應該承擔抵抗外來侵犯,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政府有制止侵害和壓迫他人的行為,使其的個人安全得到有力保護的責任;某些私人沒有意愿建設或者無力建設的公共事業和公共設施,其建立和維護的責任應該由政府主動承擔起來。
20世紀30年代,為解決西方世界的普遍“市場失靈”現象,“政府干預理論”應運而生。這一理論的倡導者凱恩斯認為,“看不見的手”本身存在資源配置盲目性等諸多弊端,而這些弊端從其內部是不可能克服的,只有通過政府干預才能解決。因此,必須開啟政府的經濟職能,讓政府涉足經濟領域,鼓勵政府刺激投資和消費,實行赤字財政。
二戰以后,西方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滋生出各種社會問題,公眾期待政府提供更好的服務,更加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西方政府的行政改革理論從傳統的公共行政到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治理理論以及新公共服務。這些理論對如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務的質量提出了各自的見解。20世紀60年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經濟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由于當時的政府依然使用陳舊的管理方式解決問題,多數公眾對政府持不信任甚至是敵對的態度。新公共行政看到公共服務的質量和行政組織結構之間緊密聯系,提出“高效率的服務是在為誰服務”的問題,呼吁公共服務要對公眾的要求以及政治訴求進行關注,政府尤其應該重視那些缺乏政治經濟資源的公眾的權利。這個時期的著作有《新公共行政》等,強調政府最重要的行政價值是社會公平、代表性、回應性、參與和社會責任感。20世紀80年代發表的黑堡宣言,同樣反映了政府在民主治理中的重要性,強調公共利益的重要性以及行政官員應扮演的角色,這些思想內容體現在《為官僚制辯護》等著作中。
西方國家普遍實行“福利國家”制度后,就進入了福利社會,政府扮演者“社會福利的提供者”的角色,政府服務職能的范圍隨著社會的需求在不斷擴大,政府在社會公平、醫療保健、環境保護等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政府運行成本居高不下,政府管理缺乏創新精神,公共服務質量降低,社會問題逐漸增多,貧富差距隨之出現,致使政府危機重重。政府面對這些挑戰,如何提高公信力?
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全新的理論范式,把公共服務作為核心價值和追求目標,引入市場機制和企業管理的手段,創新政府的管理技術和理念,以提高政府服務的質量,并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場新公共管理的改革運動。其中以戴維·奧斯本和泰德-蓋布勒合著的《重塑政府——企業精神如何改革公營部門》為代表,出現了大批反映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學術作品,其中有戴維·奧斯本等人著的《擯棄官僚制:政府再造五項戰略》、歐文·E.休斯的《公共管理導論》等。蓋伊·彼得斯在《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一書中提出當代西方行政改革和公共管理時間的四種治理模式:市場化政府模式、參與性政府模式、彈性政府模式和解除規制政府模式。
新公共管理的管理主義實質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共服務民主價值的缺失和公共精神的弱化。新公共管理的倡導者登哈特指出,“他們必須關注對公共利益的理解,保證充分回應人民的意志”。新公共管理以登哈特夫婦的《新公共服務——服務而非掌舵者》為代表,重申公民權利、公共利益、民主價值等的重要性,提出了關于公共服務的七條原則,以期通過培養公民意識、促進公民參與、增強社會活動的公共性等方式滿足公共服務的需求,最終實現公共服務的價值。
雖然西方公共行政的不同理論派別之間的理念相互沖突,但是它們都從不同方面研究政府和公眾、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其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政府服務社會、服務公眾的目標。因此,西方國家行政改革對這些理論有選擇地洗手并將其作為理論基礎,這些實踐基礎之上的理論為我國政府職能轉變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鑒。
2 可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通過對相關文獻知識的梳理和整理,發現當前國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政府職能”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其研究結果為今后研究政府職能轉變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從目前的研究狀況來看,關于政府職能轉變的研究還有很大的欠缺。當前的研究很難解釋政府部門如何有效發揮其職能,如何以市場為導向,以公眾利益為導向,如何進行彈性化治理,如何有效發揮公眾的參與性,這些問題仍有待我們去深入探析。政府職能是一個動態性過程,我們唯有對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通過對地方政府職能轉變機制的經驗進行研究,方能發現問題,并對政府職能轉變提出建議。
參考文獻
[1](美)登哈特:《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美)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丁煌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3](澳)歐文·E.休斯:《公共管理導論》,張成福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美)蓋伊·彼得斯:《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吳愛民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