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宏
人工耳蝸,顧名思義就是人造耳蝸,是替代病損耳蝸實現感音與傳聲功能的“人造器官”。如果術前檢查、診斷和評估全面準確,手術順利成功,患者聽力能夠得到理想的恢復。即:從頻率上可以實現70~10000Hz的全頻自然的聽覺重建;從響度上可以實現20~30分貝的正常聽力重建。如此,原本極重度聽力損失的聽力從90~110分貝可以提高到20~30分貝的正常聽力或極輕度聽力損失狀態。
人類聽覺與聲音理解、語言交流、音調識別及音樂鑒賞等直接相關。人工耳蝸實現的是聽覺重建,而對聲音的理解和語言形成、音樂感受等則需要在聽力恢復后進行康復學習和訓練。

語前聾
術前患者沒有聽覺,即大多沒有語言基礎。在人工耳蝸手術恢復聽覺后,需要進一步強化學習語言,也就是語言康復訓練。
一般而言,1歲前手術的嬰幼兒,聽覺-語言發展進程與同齡聽力正常兒童相當,不需要進行專門的語言康復訓練,有經驗的家庭可以與正常兒童一樣進行家庭教育(也叫家庭康復)。
1歲以上,尤其2~3歲以上的語前聾兒童,由于已延遲或錯失語言發育的黃金期(正常兒童的語言發育黃金期為6月齡到2歲),需要加強家庭語言康復或去專門機構(殘聯下屬的語訓機構或其他專業語訓機構)進行語言強化訓練,以期盡快能趕上同齡聽力正常兒童的語言發育水平。
一般來說,2~3歲前進行人工耳蝸植入術的聾兒,進行6~12個月的專業訓練后,大多數都能達到正常聽力兒童的語言水平。當然,語前聾兒童手術年齡越大康復周期也相應越長,這與語言中樞的發育直接相關。
語后聾
由于手術前患者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并有了相當的母語水平,因此,絕大多數語后聾患者不需要進行特殊的語言康復訓練。術后只要不斷地進行聽覺-記憶的自我強化鍛煉,基本都能達到理想的言語交流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語后聾患者術后的聽覺-語言能力與失去聽覺的時間長短有一定關系,即:耳聾的時間越短,聽覺-語言能力的恢復就越快;耳聾的時間越長,聽覺-語言能力的恢復時間也相應越長。
總的來說,經過1~2年聽覺-記憶的自我強化鍛煉,絕大部分語后聾患者能夠達到個體最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