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

對于互聯網平臺型公司來說,O2O是必經之路,是從網絡世界殺回更廣袤的現實商業世界的關鍵一環。
無論是阿里與螞蟻金服重投60億、復活口碑網,還是最近傳言“餓了么并入阿里巴巴旗下的口碑網”:無論是百度豪言三年內對百度糯米輸血200億,還是推動攜程和去哪兒的并購、將OTA領域的重要流量入口收入百度體系內:無論是阿里與銀泰集團合作的尚不成氣候的“喵街”,還是“快刀”割掉到家上門業務的“美團大眾點評”全力以赴外賣和購物業務,希望以此為突破口扎根零售O2O……凡此種種互聯網大公司在O2O市場上的長袖善舞、各種努力,都釋放出這樣的信號:線上的用戶關系鏈迫切希望在線下找到更多更豐富的互動場景,流量需要落地。
當互聯網勢力借道O2O闖入現實商業世界時,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傳統產業上下游資源的重新梳理,對既有的流通渠道再造的探索和試錯。在這種重塑和再造中,已經發生變化的是訂單流、物流,未來還將有大改變的將是信息流、服務流、資金流。
五“流”一體化
采訪張志偉時,距離樂視對外公布將“樂視生態O2O銷售平臺”作為樂視生態一級平臺型業務不足一個月,張由原來的樂視控股LePar銷售副總裁升任樂視生態O2O銷售平臺總裁。
消息甫出,有評論質疑,樂視現在將O2O戰略提升為子生態予以重視是不是為時晚矣。過去的2015年,在資本推動下,O2O行業無疑坐了一趟過山車:經歷了2014年的瘋狂增長后,2015年上半年,O2O成為中國商業最紅火的領域之一,下半年資本市場寒冬來臨,大量O2O項目迅速凋零,滴滴與快的、58同城與趕集、美團與大眾點評、攜程與去哪兒,在資本推手下的合并重組大事件貫穿2015年全年。
這是張志偉的觀點,而且他認為,樂視生態O2O盡管是后來者,卻不同于市面上傳統的O2O概念。
傳統講的O2O有兩類:一類是通過聚集用戶量的平臺工具整合傳統的商業形態,包括滴滴打車,現在更多是作為一個互聯網信息平臺,同一個平臺上對接供需雙方,提供標準化的服務;另一類是自己原本是電商平臺,需要體驗空間或者服務空間,因而往線下做延伸。
張志偉所說的第二類傳統概念的O2O比如,京東正在加碼拓展的“京東幫”業務,是為京東商城第三方入駐賣家(“賣家”)提供電子商務外包服務的服務商,主要是為了解決電商平臺進入到四五線城市時的用戶體驗、物流配送、售后服務等環節的保障問題,京東幫服務店的盈利主要是配送費、安裝費及2%的銷售返點。
張志偉認為,第一類傳統概念的O2O目前已經有了一些相對成功的案例,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做到了信息搜集迅速、服務便捷等,從商家的角度看降低了拓展用戶的成本;第二類由電商平臺往線下延伸的O2O,目前還沒有成功的。
在他看來,樂視做O2O的差異性在于:相較于從線下渠道起家的蘇寧、國美,對方想通過線上的環節把線上線下打通,但他們缺一個專業的電商平臺;區別于傳統電商平臺,樂視O2O不僅有流量入口(樂視商城LeMall、樂視視頻),還能以樂視影視內容、體育內容等為傳播載體,以最新的、時尚的、最熱門話題等方式觸達用戶,是多維度觸達用戶,而非單維度的觸達用戶——要么賣產品,要么賣服務;即使像京東這樣有流量平臺的平臺型電商,也缺少可以自己掌控命運的、跟用戶直接接觸的產品:區別于純粹的在商言商的渠道與服務商的關系,樂視有通過資本層面形成合作伙伴關系的線下LePar體系。
張志偉闡釋為:一個產品——觸達用戶的產品體系和價格體系是一致的,同款同時同價;一個服務——服務平臺是一致的,包括客服、售后、物流配送等后續的相關服務:一個營銷體系——觸達用戶的方式是全場景的內容觸達,但是營銷的界面是統一。
O2O體系的架構是一個系統性的大工程。張志偉介紹,今年樂視O2O的核心任務是完成整個O2O運營體系的搭建,商業模式的試錯和治理結構的梳理。之前樂視商城LeMall、樂視旗艦店、LePar都是獨立體系運作,現在要先把業務整合在一起,同時完成O2O平臺的頂層設計,“以訂單為中心”、把整個O2O平臺的信息系統搭建完成。最終希望,能夠在樂視O2O平臺上,實現訂單流、信息流、物流、服務流、資金流從線上到線下的一體化打通。
O2O的神經末梢
在張志偉辦公室的一面墻上,貼有一張大大的中國地圖,上面的34個省份被用不同顏色標注為10個大區、61個城市業務中心,樂視O2O平臺這一年的開疆拓土,就是要在這樣一張“網格化、扁平化、網絡化”的地圖上,復制能跑通的商業模式。
如何高效在全國進行模式復制,是每一個O2O企業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現在的O2O企業更多的是區域化的,很少有全國性的大O2O企業,即便美團、大眾點評這樣的已經有一定規模化的O2O企業,都各有自己優勢和擅長的市場分層。從0到1容易,但如何實現從1到100或者到1000卻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中國市場之大細分市場之復雜,在一個城市布局幾個點無疑滄海一栗,很難形成規模化運營。
張志偉介紹,2016年LePar體驗店的保有量將在目前的基礎上再新增7000家,以覆蓋95%的縣級以上的行政區域,30%的經濟發達鄉鎮。據樂視官方資料,2015年LePar體驗店數量超過3800家,覆蓋了絕大部分的地級市以及大部分縣級市。
今年LePar體驗店也將基于樂視O2O的大戰略框架被重新定義,轉變為樂視全生態產品線下體驗、服務、銷售、營銷傳播平臺。對內,LePar將重構基于2C模式的業務及運營體系,與樂視商城一起構建生態O2O模式,“以訂單為中心”,來打通不同的承載主體、不同的運營單元,最后在同一個信息系統平臺上可視化;對外,將推動LePar從傳統利潤導向模式向用戶價值導向模式轉變。
在O2O規模化復制的過程中,平臺如何與像LePar這樣的合作伙伴形成真正的利益共生關系,而非簡單的平臺與服務商、加盟商與品牌商的寄生關系,這也是一大難點。
張志偉坦言,就LePar現在的發展來看,既要解決生存的問題,也要解決發展的問題。“生存的根本”在于LePar的發展在當期不能虧損、或有微利;從遠期來說,LePar可以共享平臺的發展獲利,獲得包括股權在內的更多回報。“我們大家是共同獲取用戶的,只要LePar給樂視O2O平臺提供了用戶,都會有收益,包括傭金。”張志偉解釋,在短期內,樂視甚至可以把今后一兩年的會員收益讓渡給渠道;而未來LePar是樂視O2O平臺在線下的一個布點、扎下的一顆釘子,它不僅僅是零售店,它是體驗店,可以拓展學校、醫院、當地政府等等渠道,它可以做B2C、B2B甚至MFL(Made For LeEco),可以開展多元化的業務單元。
張志偉他們甚至暢想,可以把全國很多連鎖超市體系也納入樂視O2O平臺,“凡是有用戶物理空間的地方,都可以變成我O2O的神經末梢”。比如連鎖超市,用戶在超市的智能終端區體驗樂視產品,可以掃碼登錄樂視電商平臺購買,一旦下單樂視獲得新用戶,超市也可以從這個訂單中獲得傭金。事實上,樂視已經于2015年開始與迪信通戰略合作,在后者100多家門店進行類似業務合作,嘗試跑通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
至于未來哪一類型的O2O生命力能更長久?一切都還在路上。在張志偉他們眼里,用戶的思維是多元的,需求是多元的,情感是多元的,觸達用戶的方式不是非此即彼,商業世界的競爭結果也不一定是你死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