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波
控煙不是控吸煙鏡頭、吸煙是市井生活再現、電影沒有宣傳禁煙、控煙的社會功能等說法,應該說都不是電影煙霧繚繞的理由。
電影《老炮兒》抽煙鏡頭密集,北京控煙協會稱共有102個,平均1分鐘就有一次,要求片方道歉,映前加播控煙廣告,組織控煙公益活動抵消惡劣影響。控煙協會關心控煙,是其本行,它不滿《老炮兒》上百個吸煙鏡頭,是其本分。它說得對不對,是另一回事。
出品方回應稱還原市井生活,之前未考慮過出現這種質疑。輿論也有不同聲音,或稱影視須傳遞正確價值觀,或稱控煙并非控吸煙鏡頭。
這些爭論,并非沒有公約數。“社會應當控煙”,這就是公約數。“控煙”作為一個共識出現,無人表示異議,這本身就是控煙行動的大成果,可以說在觀念上,反控煙的聲音已很微弱。
控煙的共識怎樣落實到一部電影上,是一個具體問題,涉及到的是藝術作品怎樣表現生活,這是一個方法問題、技術問題。控煙協會指出吸煙鏡頭太多,這是就結果論,就事實論,就可能產生的影響論。片方回應還原生活,這是就初衷論,就藝術表現論。雙方層面不一。倘若細究下去,還原生活的說法就站不住腳,因為怎樣表現生活,怎樣預見作品產生的影響,這是片方應該考慮到的問題,沒有考慮,屬于不周。任何事情,動機不代表結果,動機應與結果統一,如果不能統一,結果比動機重要。好的動機產生壞結果,簡單的動機產生復雜的結果,最終要由結果來評價事物。
片方說“之前未考慮過出現這種質疑”,是一個有技巧、有彈性的說法,他不說鏡頭太多好不好,不說質疑對不對,只說沒考慮過出現這種質疑,現在出現了這種質疑,他又怎么想,這一點可沒說。他可能不以為然,也可能慎重對待,可以置之不理,也可能有所補救,總而言之,要看社會總體上反應如何。
控煙不是控吸煙鏡頭、吸煙是市井生活再現、電影沒有宣傳禁煙、控煙的社會功能等說法,應該說都不是電影煙霧繚繞的理由。社會性的控煙運動,包括不在影視作品、商業廣告、書刊雜志中表現吸煙行為,如果它是市井生活,這一市井生活行為也不能直接再現。控煙包括控吸煙鏡頭,包括電影要履行反吸煙的義務,包括電影要藝術地表現人物。
一種可能的辯護理由,是青少年未必因影視作品中的吸煙鏡頭而去吸煙。確實,青少年吸煙與電影中的吸煙鏡頭是否有直接聯系,有幾個人是這種直接聯系,不好認定。不過,按這樣說,暴力行為未必是暴力鏡頭所致,性犯罪未必是色情鏡頭所致,如此等等,無不成立,由此,豈不是電影鏡頭無所禁忌?事實上,即使電影對生活行為的直接影響可以免除,它仍然不能免除“教化”責任,仍須有所禁止,那是因為整個社會需要一個不污濁的環境,需要確立正確的價值。
有人說,電影應該分級,這或許是一個解方。但當前中國電影并無分級制度,意味著任何電影都要做到老幼咸宜。這是拍電影的前提。分級制度,可以呼吁,但拍電影不能按照呼吁中的標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