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國亮
中國健康的事業是一個大事業,同時匯集各方的力量,其中民營企業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在不斷深化醫療健康體制改革過程當中,民營醫療將成為我國醫療當中一個非常大的補充力量。
這幾年國務院出臺一系列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辦醫的政策,但是民營醫院說我們遭遇到了玻璃門,什么叫玻璃門?看起來你給的政策挺好,我一進撞到玻璃上,我進不去,拿不著。這個玻璃門現象現在是民營醫院普遍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比如說在土地、稅收很多方面對他們存在著不公平的待遇。
民營醫院碰到的問題很多,我今天看中國民營醫院,不僅是看現在,更是看十年以后。大家看美國的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民營醫院,以及新加坡醫院、日本醫院等,他們和今天中國的民營醫院是一樣的。
在過去二三十年里,中國醫院發展很不容易。現在走過來,看似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政策相同,但是真正落到實處還需要一個過程。人才、社會認同度、媒體支持等等,都需要跟進。就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小孩,這個時候需要更多的社會聲音和行動來支持他們,戳破這個玻璃門,讓民營醫院走上一個比較健康的發展道路,我覺得這是非常關鍵的。
中國的醫療開放是在2002年,但那次放開,基本上沒有任何落地政策。我認為民營醫院真正的發展,去年才剛剛開始,才有機會開始。現在仍然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沒有真正落實到民營醫院的身上,就是人才方面。沒有人才,我們拿什么和公立醫院競爭?
民營醫院跟公立醫院目前差距還非常大,除了人才問題,還有規模問題、科研問題,另外國家的其他政策方面都有些不一樣。
民營醫院的發展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包括政策的落實到位,真正落實到幫助民營醫院發展。我想三年之內能夠看到民營醫院跨越式的發展,三年之后會更快,這需要時間。
現在公立醫院大部分是非營利性,民營醫院是營利性的,有時候非營利性比營利性更賺錢,因為它不用繳稅。現在民營醫院面臨競爭的是公立醫院,除了增值服務之外,它基本的醫療服務跟公立醫院差不多。現在民營醫院還比較弱小,占整個國家的醫療總量不到5%,還相當小。雖然醫院的數量看起來很多,其實由于占比小,地位無足輕重。所以關鍵的還是要扶持它,讓它慢慢成長。
我國的民營醫院要發展,要成為社會一個好的補充,非常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各個部門,包括媒體、同業等給予民營醫院多一些鼓勵,多一些支持,這個是最重要的。
這次與《民生周刊》雜志社合作主辦“大健康產業發展論壇”,為從業者搭建了一個研討社會辦醫的平臺。這次合作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們期待雙方的合作不斷深化,歷久彌新。
(本刊記者劉燕交根據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