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摘 要】肖邦的《升c小調波洛乃茲舞曲》最突出的特征是其持續、強烈的情感,同時又具有莊重、華麗的貴族氣息。本文從作曲家生活的時代和創作背景入手,研究了這首音樂的音樂特征,從而提高對音樂的理解和鑒賞能力。
【關鍵詞】肖邦;波洛乃茲舞曲;音樂特征;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5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048-02
肖邦是浪漫主義音樂時期波蘭的鋼琴家、作曲家,他的音樂創作與當時波蘭特殊的社會環境和群眾心理有著密切的聯系。波蘭的浪漫主義不同于西歐,其浪漫主義思潮是與本國的國情密切聯系的,而肖邦幾乎是與這股思潮同時成長的。肖邦的音樂創作時期可分為華沙和巴黎兩個時期,華沙時期的肖邦雖然年輕,但已經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鋼琴家,具有細膩的演奏和富有想象力的即興創作才華,作品大都明朗、熱情。巴黎時期的作品總體上是與民族主義緊密聯系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感尤為強烈,體裁也從小型的鋼琴小品轉為大型的作品,音樂的情感更為豐富,內涵更加深化,作品具有很強的內在張力,音樂結構中也夾雜著更為強烈的戲劇性沖突,并且是一步一步、接踵而至地迸發出來。
一、《升c小調波洛乃茲舞曲》的創作背景
波洛乃茲舞曲,又可稱為波蘭舞曲,是將肖邦的民族意識體現得最為強烈的體裁,它源自歷史上波蘭的貴族沙龍中的伴舞音樂。19世紀以來,波蘭爆發了民族解放運動,這種體裁也被賦予了新的思想內涵。波洛乃茲舞曲的特點是:三拍子、進行曲節奏、穩健有力的節拍、樂段結束處常伴有固定節奏型、和聲織體豐厚繁復、多密集的和弦、力度對比的空間很大、結構嚴謹,這些極為波蘭化的風格也決定了波洛乃茲舞曲宏偉、華麗的氣質。波洛乃茲舞曲在肖邦的創作中有著重要又特殊的位置,他創作的第一部鋼琴作品便是《g小調波洛乃茲舞曲》,波洛乃茲舞曲可謂貫穿了肖邦的各個重要創作時期,是他精神世界的真實流露,也充分體現了他的藝術才華。1830年,肖邦離開了波蘭去法國尋求藝術上的發展。1831年逗留維也納期間,他得知華沙反沙俄的武裝起義失敗,極度痛苦、憤怒,思想迅速地成熟,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從前的作品,這首《升c小調波洛乃茲舞曲》便是創作于這一時期。
眾所周知,肖邦的鋼琴作品幾乎是每一個學習古典鋼琴演奏的學生都會學習或者渴望去學習演奏的,在這首《升c小調波洛乃茲舞曲》中,我們不僅感受到了肖邦抒情細膩的一面,而且還體會到了他內心剛毅、豪邁、熱情的一面,他用既悲壯激昂、又熱情洋溢的音樂語言把激進的愛國情懷以及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等復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很好地詮釋了他當時內心的百感交集。[1]
二、《升c小調波洛乃茲舞曲》的音樂特征
當今許多優秀的鋼琴教師在教學上都有很多相似點,他們不僅教會學生演奏,而且還教他們提高理解音樂的能力。筆者認為,我們要靈活地運用已掌握的演奏技巧去詮釋音樂作品的內涵。練習一首作品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初聽全曲,在頭腦中有一個整體的旋律輪廓;其次,應該簡單分析一下樂譜,大體研讀一下作品,熟悉一下作品的結構布局、旋律特征、力度范圍和變化等等;最后,再開始練習作品。
(一)旋律分析。熱情、明朗、柔和又悠長,這是斯拉夫民間音樂的特點,也是肖邦的音樂獨有的特點,肖邦在自己的教學中就要求學生在彈奏中按照自然分句歌唱,他還要求學生要同時學習聲樂和鋼琴。筆者認為這和當時德奧藝術歌曲在歐洲高度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藝術歌曲的繁榮促使了19世紀對于富有表情的、如歌的旋律的崇尚,這種審美特點也向作曲家提出了新的挑戰。
這首樂曲的開頭是富有熱情的快板發展成有力度的律動、以純樸明朗的抒情性特點為主,音樂織體豐厚繁復又晶瑩剔透。中間的部分非常夢幻,精致卻又不矯飾,抒情卻又不濫情。這里的情感不同于以往的充滿悲劇性的氛圍,而是由深沉和激昂、陰郁和動力感相結合,悲哀中透露著高貴,既理智又抒情。主題由八度齊奏的、固定的和弦節奏型進入;第二主題極具動力感,類似于進行曲的節奏,喚起了勇毅與高貴的情感,中間部分是交談、傾訴、是宣泄,婉轉低回,一唱三嘆,隨后是第一部分的重復,結尾處是悲壯的宣敘調,即使淚水盈眶也絕不落下,這也非常符合我們先人“哀而不傷”的審美。[2]演奏這首曲子的時候,我們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為一位少女,在夜色中獨自一人翩翩起舞,顧清影而自憐。
(二)整體的節奏、節拍分析。波洛乃茲舞曲是波蘭民族的儀式性舞蹈,它的特點首先表現在它獨特的節奏型上,雖然肖邦將波洛乃茲舞曲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但他仍然保留了這種舞曲基本的節奏特點,所以研究波羅乃茲舞曲的節奏型非常重要。波洛乃茲舞曲是四三拍子的進行曲節奏,這也決定了它特別的速度,肖邦準確地意識到了這種速度,并在他自己的“波洛乃茲”中展現了這種速度。我們在彈奏時,可以想像自己是一個威風凜凜、步伐矯健的波蘭貴族男子,演奏時應該自信、從容。
(三)結構分析?!渡齝小調波洛乃茲舞曲》Op.26No.1遵循著舞曲的形態,在形式束縛的范圍里充分發揮了演奏技巧,作品為升c小調,結構是A-B-A式復三部曲式,完全再現。我們就把三個樂部分開來分析:
1.第一個部分A
升c小調,單三部曲式:引子-a-引子-a-連接-b-a;樂曲開始是熱情洋溢的快板,用驚人的強度開始前4小節,情緒明朗又奔放,從第5小節開始,熱情的快板發展成級進的、有力度的律動。
隨后的第9小節就是進入到了主題部分,力度隨著音型的上行和下行漸強和漸弱,句尾好似對問句坦然的回答。
連接部從升G音低沉地奏出,像閃電般的光芒緩慢地照射進來。在演奏這段時要從pp輕聲進入,然后出現一長串的琶音,這樣的組合共出現了4次,這4次的組合中,琶音的音型一次比一次密集、緊湊、有力,直到最后力度達到ff。接下來的第20小節是一組節奏感和力度都很強的和弦,隨后高聲部的單音反復并作漸弱逐漸進入一段優美抒情的旋律。[3]
b段是一個8小節的樂段,旋律優美富于歌唱性,它是a段材料中發展而來的。
最后又回到開始處的問答。
2.第二個部分B
轉為了降D大調,單三結構,速度變慢,但是仍然要演奏得有精神,其旋律線條更為悠長,極具肖邦風格。這個部分由高音部獨奏開始,主要的旋律聲部在高音聲部,中音聲部和低音部很弱,雖然是起著豐富和聲效果的作用,但也不能演奏得太過機械,要隨著旋律的起伏而變化。最后再現c部分。
3.第三個部分A
全曲的第三個部分完全再現了第一部分,全曲結束在升c小調的主和弦上。
三、結語
筆者認為,鋼琴不僅僅是聲音的藝術,而是活生生的藝術表現,我們的演奏并不只是機械地將音符演奏出來,而是要通過音樂來表達內心情感,使單純的旋律和音響變得生動、有感染力。
僅從譜面上來看,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這首波洛乃茲舞曲的演奏不如奏鳴曲等體裁有難度,表面上看難點都在第一個部分,因為第一個部分密集的和弦織體需要演奏者具備很好的爆發力和敏捷的觸鍵,極強極弱的力度對比會營造一種緊張的音樂氛圍,給聽眾造成一種聽覺上的震撼。[4]但是筆者認為,并不是只有快速跑動、具有力度震撼的曲子才能體現演奏者的演奏水平,這種既有熱情如火的樂段、又有細膩的樂段的曲子,既要在宏觀上給人一種整體的感覺,又要有細致的情感轉變,因此更能體現演奏者的音樂技能和專業素養。
參考文獻:
[1]高琳.淺談肖邦升c小調波洛乃茲舞曲的結構及演奏[J].黃河之聲,2007(16).
[2]于巧琳.肖邦波蘭舞曲的創作特征和演奏技法[J].樂器,Musical Instrument,2014(12).
[3]康勇哲.肖邦的鋼琴教學[J].吉林師范學院學報,1995(06).
[4]徐華菲.從肖邦#c小調波蘭舞曲的演奏看力度層次分析[J].樂府新聲,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