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倩茹
【摘 要】本文在探討我國音樂教育起源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近現代到當代的音樂教育發展歷程。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借道日本,從日本引進教學思想;向歐美學習;以蘇聯為師;國際化思想的融合。
【關鍵詞】音樂教育;發展歷程;教育方針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193-01
一、我國音樂教育的起源
中國古代詩、樂、舞三位一體。在最早的樂舞葛天氏之樂中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①意指葛天氏之民抄起牛尾,踏足而歌的情景。雖然這些并不是狹義上的音樂教育的范疇,但從廣義上來講,也給了百姓娛樂和教育的作用。我國古代已用音樂為政治所服務。樂教已成為上層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堯舜時期已經有了最早的專職音樂教師。接著,我國《周禮》中記載過最早的學校為“成均”之學。“成均”是五帝時期的教育機構。《春秋繁露》云:“成均,均為五帝之學。”而它作為最早的音樂教育機構是有章可循的。鄭玄在《周禮》《禮記》的注釋中指出:“均,調也。樂師主調其音。”“成均”以教化音樂為重要內容。“成均”成為我國音樂教育史上最早的音樂學校。
二、近現代至當代的音樂教育發展歷程
(一)借道日本,從日本引進教學思想。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我國遭受了西方列強的侵略與掠奪,中華之門從此被打開,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這樣的社會情形引起我國許多有志之士的思變之路:我們中國如何才能抵御列強的侵略?如何才能強大?一部分人主張興起向西方學習的熱潮,中西音樂文化也開始碰撞。1898年康有為提出“遠法德國,近采日本,以定學制”②的建議,效法日本的“把西學效仿西方音樂”的唱歌教育。我國當時留學日本的沈心工、李叔同等人推崇這種教育理念。
(二)美歐音樂教育在我國傳播。五四運動以來,我們不僅借鑒日本,也借鑒歐美國家的音樂教育模式,開設西方音樂課程,傳授西方理論知識。具體來看,音樂課程被列為我國中、小學的必修科目,以唱歌、樂理、欣賞和樂器這四項內容為主要的音樂教育體系。另外,教育家們還編寫了中小學教材,如蕭友梅編的《新學制樂理教科書》六冊,是“最早一本由我國音樂教師撰寫的系統性的樂理教科書”③。黃自主編的《復興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運用了歐洲現代音樂教育體系的編寫方法,是融合中西教育理念的典范教材。專業音樂教育方面,學制上,1922年成立的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學制為“甲種四年,乙種兩年”。④規定“師范大學修業年限四年;為補充初級中學教員,可設兩年制專修科”⑤。1927年上海成立國立音樂學院,設置了理論作曲、鋼琴、小提琴及聲樂四組,國樂課為選科(副科),傳授西方音樂,聘請外籍教師。
(三)以蘇聯為師。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教育從效法歐美轉向了向蘇聯學習的辦學模式。受蘇聯音樂教育的影響,我國強調加強民間音樂的教育。我國基本廢除了以歐美為藍本的音樂教育理念,人們下鄉,參加集體勞動,涌現新思維,在藝術實踐中實現中國音樂的振興。在實踐中創作音樂作品,并對民間音樂和器樂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調查。這一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最為關注本土音樂的時期,也是我國音樂教育史上的一大進步。
(四)國際化、現代化的音樂教育方針。改革開放后我國的音樂教育也呈現出與外國思想相結合的特點。體現在:音樂教學法。20世紀80年代,我國介紹了很多國外的音樂教學法,對我國傳統的教學法有一定的沖擊,如強調節奏、節拍的訓練。國外的音樂著述傳入我國,為國外教育思想傳入奠定了基礎,如李妲娜《世界音樂教育集萃》、秦德祥《元素性音樂教育》等。國際學術會議交流眾多,有我國專門派人員去進行學術交流,也有應邀參加的國際音樂教育交流會議。如我國1990年應邀參加的ISME第19屆世界音樂教育會議等。中國與世界音樂界來往頻繁,走向世界的理念,促使我們打開眼界,聚焦國際。1999年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開始了從教學理念到教學實踐的巨大變革。2001年我國正式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其方向就是“與本(音樂)學科相關的國際比較”“依據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等多方位思考,打下了國際本土為一體的教育模式。我國近現代的音樂教育體系看似是以效仿為主,但也可看到積極的層面。尤其是現代社會,我們把自己看作是國際化的一部分,定位較為準確。我們不可避免地崇尚了西方的觀念,但我們一直在學習,一直沒有放棄本國的民族音樂研究。我們要以開放的心胸來看待我們的音樂教育,我國音樂教育在國際中的地位會越來越明顯。
注釋:
①《呂氏春秋·古樂篇》。
②康有為:《請開學校折》(選錄)。參見《中國近現代美育論文選(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頁。
③④⑤馬達:《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上海音樂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4頁、81頁、79頁。
參考文獻:
[1]管建華.國際音樂教育學會與多元文化音樂教育[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2):233-238.
[2]馬達.美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發展及其啟示[J].音樂研究,2009,(06):50-61.
[3]覃江梅.影響美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發展的三次會議[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7,(11):50-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