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雁君
【摘 要】核心素養是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它要求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內容的新常態具體到語文學科,把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與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熏陶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孩子的家國情懷。
【關鍵詞】核心素養;家國情懷;終身發展;課堂教學;超越學科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224-01
2014年3月,教育部頒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重要任務的意見》,提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即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由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課堂形態,轉向培育學生、關注生命健康成長的“新常態”。課堂教學的新常態,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新常態,涵蓋了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第一,課堂教學模式的新常態。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的“講”為主線,一節課上,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昏昏欲睡。新常態教學則轉向為以教師的“導”為主線。教師的“教”雖然重要,但不能以“教”為本,“教”必須以“學”為本,因為沒有學生主體的努力,別人是無法教會的,所有看似教會的東西,從本質上說都是學生自己學會的。知識、分數有用沒?有,但不是唯一的。如果把教育僅僅理解為知識與分數、分數線,看不到孩子身心的發展、能力的提高,那么孩子只能變成學習的機器。新常態教學模式教的是方法,是能力,是智慧,這些素養將永遠伴隨著孩子,而且在伴隨的過程中還會再生,所以教學不僅僅是教學,還是教育;教育才是教學的使命與目的。
第二,教學內容上的新常態。教材文本是國家教材審定委員會規定的主要教學內容,它是課堂教學的主流。教師是既定教材的執行者,又是超越文本的創造者。教師既要立足文本、運用文本,又要超越文本,實行超文本教學。北京市第十一中學校長李希貴先生曾說過:“我們學校的教師不是教學科的,而是教學生的。”“不是教學科的”不是對學科的輕視,更不是對學科的否定,而是說要從所教學科的背后或深處看到學生。教師教學科,很容易讓步于學科,缺乏更廣闊的視野;很可能止步于知識,忘掉了一切教學都是育人。站在人本的角度,站在育人的高度,才會讓教學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無限的創造力。就小學教育而言,不論是體育、音樂,還是數學、科學,所有學科都應當是與品德有關的課,所有的課也都應當是語文課。所謂都是與品德有關的課,就是都應當從學科課程的性質、任務、特點出發,自然地進行品德習慣的教育;所謂都是語文課,也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課都上成語文課,而是所有的課都要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應用,因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少不了品德素養和語文素養。因此,學科教師既要研究本學科的教學,又要關注、研究、把握和落實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當然,不僅要把握共同的、一般的核心素養,還應當研究和把握學科本身的核心素養。這就需要教師學會對教材的處理,這種處理不僅有益于調動教師教學創新的積極性,也有助于現行教材的擇優選用,促進學科教材建設上的新陳代謝。人永遠是目的,而不是工具。教學的使命與目的應當是發展學生的素養,素養應當以人為核心,以育人為根本任務。只有這樣,孩子的內心才會有溫度、有美好,才會真正向善,才不至于像馬加爵、藥家鑫、林森浩那般,聰明的大腦里除了知識外,剩下的是自私、狹隘和戾氣。
第三,語文教學的新常態。語文教學要充分利用學科特點,把教學生理解并運用語言文字和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結合起來。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教學中的家國情懷可以在課內,也可以在課外。江蘇鹽城地區發生特大風災和冰雹,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舉國震驚,在這種情形下,語文老師就應該把這場災難納入課堂,撥動每個孩子內心最柔軟的神經,讓他們通過看電視、看報紙,寫一寫內心的感受,使文字與情感共生,讓語言呼喚情感,讓孩子能透過文字感悟到情感,感悟到情懷。老師首先要有情懷,只有有情懷的老師,才能發現語文中的情懷。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竇桂梅校長說:“清華的孩子要有情懷,要關注國家,還要學會改變,改變自己,改變現在。學校要培養有自動行為的人。”清華附小情系家國,完整立人,以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為辦學使命,讓學生在每一個時刻都享受學習的收獲與成長的快樂。她還說:“每天我們行走在上學的路上,這些逝去的古人在天空中望著我們,今天的人怎么上課?我們怎樣培養孩子們的家國情懷?”我想,這應該是我們每一個教育踐行者都應著力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李希貴.讓語文素養融入血液[J].人民教育,2001(01).
[2]葉圣陶.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論語文教學[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9.
[3]竇桂梅.兒童站在學校正中央——教師可以為學生做的事[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